志愿填报公司之祸甚于算命先生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2 09:17 1

摘要:一是,祖国的统一需要这5000万吗,需要人民的捐款吗?在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祖国统一压根就不需要人民捐款的情况下,有人却高调地说,我要捐款,难道仅仅是因为爱国。那么其他没有表达捐款的14亿是不是就不爱国,或者爱国程度比他低。

一位志愿填报公司的创办者,高调说为统一台湾捐款个人捐款5000万,公司捐一个亿。这里有两个问题。

一是,祖国的统一需要这5000万吗,需要人民的捐款吗?在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祖国统一压根就不需要人民捐款的情况下,有人却高调地说,我要捐款,难道仅仅是因为爱国。那么其他没有表达捐款的14亿是不是就不爱国,或者爱国程度比他低。

二是,一个为学生做志愿填报咨询的公司为何如此能挣钱,大嘴一张,老板就要捐5000万,公司要捐一个小目标。既然是捐,实际挣的应该远大于这个数。

明明知道祖国统一不需要人民捐款,但依然高调宣称要捐,内在驱动恐怕不是表达爱国,而是做爱国的生意,蹭爱国的流量。毕竟这家公司的创办人是个大网红,而这家公司则是一个网红公司。网红是流量为王的,抓流量是其基本生存之道,赚钱之法。

尽管捐款对祖国统一毫无意义,甚至他还压根没有捐,但单纯靠要捐款的声称,就已经获得的巨大流量。他再一次成功了。

这也是志愿填报咨询公司的基本属性:尽管对学生个人未来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毫无价值,但他依然靠流量可以赚大钱,而可以随随便便扔出半个亿。

前两年也有一位大网红,热衷于搞跨年演讲,红极一时,流量无限,也是赚了盆满钵满。后人终于回过味来,有人感觉哪里不对,原来他是在:贩卖焦虑。他的如簧巧舌,不过是制造焦虑,以此抓住人心,博求流量,但是却对解决问题于事无补。长此以往,网友也迅速厌倦,此人也销声匿迹。

志愿填报这位大网红,和跨年演讲的那位大网红,业务不同,但本质相同,都是靠贩卖焦虑为生。而且,在志愿填报这位性格和影响更为恶劣,因为他的业务处在教育领域。而百年大计的教育,事关国家之前途,民族之未来。

而志愿填报公司,不仅在在教育领域,像算命先生一样,向学生和家长制造和兜售焦虑,声称自己有消灾之道,只要听从其建议,读哪个大学、哪个专业,就能为其人生避坑,而且,更重要更恶劣的事,在这个整个过程中,还在宣扬一种极端的唯利是图和精致利己,向学生和家长,向社会散播一种扭曲、黑暗的价值观,已与邪教无别。

社会科学之所以低自然科学一等,文科之所以屡屡被理科歧视,根源就在于,在社会科学中,不存在自然科学中的确定规律。因为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死的物,而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则是活的人。

物之所以是死的,因为它们缺失思考认知能力,不能对外境的变化进行能动反应。人之所以是活的,因为他们具备独立的思考认知能力,能够对外境进行思考和判断,然后进行能动反映。任何所总结出的社会规律,都反过来成为人的思考对象,从而做出针对性的反应,这样这个所谓的规律就会被跳出和打破。而死的物,不会思考和判断,不会对总结出的规律进行跳出,而只会机械性地重复规律。

按照定义,科学的目的就是发现规律,也就是所谓的发现真理,而规律和真理就是恒定不变、机械重复。人所以为人,就是具备独立思考能力,随机应变,摆脱桎梏和束缚,从而不断地打破规律和真理。这就是社会科学的尴尬之处,也是文科低理科一等的根源所在。

其实,按道理,文科是应该高于理科一等才对,因为文科的研究对象是活的人,而理科的研究对象是死的物,人是高于物的。但是,“科学”的评判标准不是按研究对象来的,而是按研究结果来的,即是否能够发现规律。

说这么多,就是在说明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社会领域内不存在规律,所以也无法预测。作为生活于社会中的个体,其未来人生也无法预测。任何声称可以预测未来的人,或者是无知自大,或者是蓄意骗人,二者必居其一。

所以,社会科学,尤其是非要预测未来的经济学,和占卜之学、算命之学,并无本质区别,那些看似高深的计算模型和数学公式,和占卜师算命师的法术并无本质区别。

而志愿填报公司,他们能够抓住家长人心的法门,就是宣称能够预知未来,从而能够帮助他们的孩子避坑,不去填报天坑专业。这和算命师说你未来必有一灾,而我有消灾之术是一模一样的。

社会领域之所以不存在规律,未来之所以不可预测,根源就在于,每一个人都会独立思考、随机应变,制造变化,而社会则又是有所有的人所组成,所以,更是充斥变化。

所以,面对这个充斥变化无法预测的社会,首先需要做的是,相信自己的建立和相信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能够评判和处理变化,做到随机应变,安然处之。而不能作茧自缚、自作聪明地去消除变化,这样焦虑感、恐惧感就会油然而生,从而为骗子和骗子公司提供生存空间。因为这样以来,被骗就成为刚需。

正因为如此,尽管算命是骗人的,但这个行业却长盛不衰,甚至能超越时代变迁而永恒存在。

志愿填报咨询公司的出现和走红,是最近几年才有的事,很多人将此归因为大学毕业生的过剩,很多学生甚至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境,这导致家长出现焦虑和恐惧。

事实上这只是外因,而非内因。内因是什么?答案有二,一是自私,二曰物化。两者之间又存在内在联系。更直白地说,不是外境变了,而是人心变了。人心不古,变得自私和物化了。而自私和物化才是焦虑和恐惧的真正温床。

近几年一直有一种声音,指责大学生变得太自私了,这催生了一个名字的流行,叫精致利己。

其实,大学生变自私只是整个社会都变自私的必然结果。想想看,改开前人们普遍贫穷,反而不焦虑不恐惧,现在变富了反而焦虑和恐惧了,因为那时人们普遍公心大于私心,奉献大于索取,讲的是国家需要、人民需要,个人是无所谓的,专业、岗位无高低贵贱。

以前是国家、人民为重,个人无所谓,而现在恰恰颠倒过来了,个人为重,国家、人民无所谓。个人从无所谓变成有所谓,焦虑和恐惧便自然产生。

同时,以前还以内在的精神,内在的人心为重,而以外在的物质为轻,所以,那时甚至一度出现一种让现代人感到匪夷所思、不可理喻的风潮:越穷越光荣、越穷越能生。

越穷越光荣的内在逻辑是,尽管我缺失外在的财富,但我的内在人心是纯真的、革命的,而外在的财富和内在的纯真、革命往往成反比。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不为外物所累。

越穷越能生,甚至出现超生游击队的内在逻辑是,人因为具备独立心性,能够独立思考,而高于外物,人世界上最珍贵的,是万物之灵。因此,生育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事,超越任何的外在的物质条件。

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富的同时,人心不仅变得自私,而且物化了,就是开始变得严重依赖依附于财富和各类物品物质了,从而让人心丧失了思考的独立性,失去了心性独立,从而催生焦虑和恐惧。

对于人心物化的现象,春秋战国时期的学者们已经注意到了。荀子就指出:“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礼记 乐记》更是指出:“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人一旦被物所控制,化成了物,就会被物欲、私欲所控制,不再会独立思考了,就陷入“灭天理和穷人欲”的状态。

要解决物化的问题,就必须反过来,“存天理灭人欲”,这就是朱熹的名言,可惜被现代人误解和攻击。因为现代人是崇尚物化和深陷物化之中了。本来是人定义物,现在反过来是物定义人。物质条件也成为生育的基本前提,这也最终导致现代年轻人拒绝生育。

总之,当下焦虑和恐惧的根源,在于内在人心的变化,而非外在环境的变化。其根本解决之道,是收拾人心,而非预测和控制外境。家长和学生的志愿填报焦虑只是社会整体焦虑的一个结果和表现。

志愿填报公司在其中充当着一个煽风点火的可耻角色,他们是在利用和加剧焦虑,而非弱化和消除焦虑。他们用极端的唯利是图和精致利己的视角和标准,去评判大学和专业,甚至去评判整个的教育和知识系统。同时,也是在传播和加剧唯利是图和精致利己主义。

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比传统的算命先生更恶劣。

来源:甲骨书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