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争执很快从小声质疑变成了公开争吵。“我没有偷拍!你凭什么检查我?” 何某某提高了音量,周围乘客纷纷侧目。罗某某的同伴曾某某也加入进来:“我们只是看看,你这么激动干什么?” 三人你一言我一语,直到地铁安保员闻讯赶来。
2025 年 9 月 11 日,成都铁路运输中级法院的二审终审判决刷爆网络:驳回上诉,维持原判,认定质疑者罗某某、曾某某不构成侵权。
而这期间,两位女乘客已经先后三次鞠躬道歉,却始终没能得到何某某的原谅。
车厢里的 “反光惊魂”
那天晚上的成都地铁并不拥挤,但何某某觉得所有目光都聚焦在自己的鞋上。他穿的是一双潮牌运动鞋,鞋头有块金属装饰片,在车厢灯光下确实会反光。
罗某某后来在法庭上说,她当时只是觉得 “闪光很奇怪”,就想用手机拍照放大看看,没成想对方反应那么大。
争执很快从小声质疑变成了公开争吵。“我没有偷拍!你凭什么检查我?” 何某某提高了音量,周围乘客纷纷侧目。罗某某的同伴曾某某也加入进来:“我们只是看看,你这么激动干什么?” 三人你一言我一语,直到地铁安保员闻讯赶来。
安保员把他们带到站台调解时,何某某当着众人的面脱下了鞋袜:“你们看!你们看清楚!到底有没有摄像头!” 值班站长赶紧摆手,说自己无权检查,劝了半天还是按何某某的要求报了警。民警到了之后,把三人带到警务室仔细检查,最终确认所谓的 “闪光” 只是金属片反射灯光,鞋上根本没有任何摄像设备。
“帅哥,对不起,我们误会你了。” 罗某某当场鞠躬道歉,曾某某也跟着点头说对不起。但何某某觉得这道歉太敷衍:“你们刚才在车厢里那么大声质疑我,现在轻描淡写一句对不起就完了?” 他拒绝接受道歉,坚持要讨个说法。
谁也没想到,这场地铁上的小风波会演变成旷日持久的官司。何某某认为自己在大庭广众之下被当成 “偷拍狂”,人格尊严受到了极大伤害;而罗某某和曾某某则觉得,自己只是出于警惕才质疑,发现误会后已经道歉,对方实在小题大做。
三次道歉为何捂不热一颗受伤的心?
事情过去快一年时,2024 年 5 月 30 日,罗某某和曾某某通过封面新闻发布了一份《事件情况说明》,再次公开道歉:“对 2023 年 6 月 11 日在成都地铁一号线误会何先生偷拍一事深表歉意,无针对恶意,再次道歉。” 这份道歉被多家媒体转载,但何某某依然不接受,他觉得这种格式化的声明没有诚意。
直到 2025 年 9 月二审开庭那天,戏剧性的一幕在法庭上演:罗某某和曾某某站起身,对着原告席的何某某深深鞠了一躬,再次当面道歉。但何某某的态度依然坚决:“我不接受。”
三次道歉三次被拒,这件事在网上吵翻了天。支持何某某的网友觉得,这种 “社死” 经历带来的心理创伤没那么容易抚平。有网友共情道:“想想看,在那么多人面前被当成变态怀疑,换谁能不生气?道歉就得有道歉的样子,轻描淡写可不行。” 他们认为何某某坚持上诉是在捍卫自己的尊严。
但另一派网友觉得何某某是在 “过度维权”。有人在评论区直言:“现在部分媒体只说女方没道歉,根本不提人家已经三次道歉了,这明显是误导大众。” 更有人尖锐地指出:“为这点事闹上法庭,纯属占用公共资源。” 甚至有人猜测何某某是想靠这件事博流量、带货牟利。
这场舆论战和法庭上的较量一样激烈。双方各执一词,把公共空间里的边界感问题摆到了台面上:当你觉得自己的权益受损时,该如何维权才不算 “过度”?当发现自己误会别人时,怎样道歉才能被接受?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却让每个经常乘坐公共交通的人都感同身受。
成都铁路运输中级法院的二审判决,最终站在了质疑者这边。
法院认为,罗某某和曾某某的行为不构成对何某某一般人格权的侵害,主要有三个理由:
首先,何某某的鞋面确实存在闪光,两人的质疑有事实基础,不是凭空捏造;
其次,她们没有使用侮辱性语言,也没有四处散播 “何某某偷拍” 的言论;
最后,没有证据证明这件事导致何某某的社会评价降低。
法官在判决书中特别提到,虽然何某某可能觉得自尊受了伤,但法律上认定人格权侵害需要满足 “违法性、主观故意、损害后果” 等要件。罗某某和曾某某发现误会后及时道歉,说明她们没有恶意侮辱的故意,最多只是处理方式有过失。
这个判决结果又引发了新一轮讨论。有法律博主解释:“法院的判决不是否定何某某的感受,而是说这种程度的误会和争执,还没到违法侵权的地步。” 就像北京地铁去年那起座位纠纷,女子因对方挪了自己的包就扇耳光,最终被行政拘留,因为她的行为已经突破了法律底线。
成都地铁这起案件的特殊性在于,它刚好发生在 “合理怀疑” 和 “侵权违法” 的模糊地带,这也是判决引发争议的关键原因。
何某某在法庭上说,他最不能接受的是 “被当成坏人” 的感觉。这种感受很多人都有过:在超市被保安怀疑偷东西,在地铁被误会占座,在商场被店员紧盯…… 这些经历之所以让人难受,就是因为它们模糊了 “怀疑” 和 “侮辱” 的界限。
而罗某某在庭审时也委屈地说,自己只是想确认安全,没想到会闹这么大。这其实反映了另一种现实:很多人并不知道,即便是出于善意的怀疑,也可能给别人造成伤害;更不知道,发现误会后的道歉应该如何表达才能真正修复关系。
案件虽然尘埃落定,但讨论还在继续。有人说这是 “警惕过度” 的教训,有人说这是 “维权意识” 的觉醒,其实都有道理。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学习如何保护自己,同时尊重他人。
或许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地铁车厢不大,却装着整个社会的文明。你我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在给这座城市的文明打分。”
下次当你在地铁里遇到类似情况,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值得每个人认真思考。
来源:特别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