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实现ESI全球前1%学科全覆盖 空间科学成突破新亮点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2 09:25 1

摘要:2025年9月11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发布的最新信息显示,南京大学在ESI覆盖的全部22个学科领域均进入全球前1%,成为继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之后,国内第四所实现这一里程碑式成绩的高校,标志着我校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迈上全新台阶

2025年9月11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发布的最新信息显示,南京大学在ESI覆盖的全部22个学科领域均进入全球前1%,成为继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之后,国内第四所实现这一里程碑式成绩的高校,标志着我校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迈上全新台阶。其中,新入围的空间科学学科表现突出,成为此次突破的关键力量。

空间科学作为研究宇宙空间物理、化学及生命现象的综合性学科,研究范畴覆盖太阳系乃至整个宇宙,既包含对各类天体的探索,也涉及空间环境与空间天气研究。南京大学在该领域成果丰硕,其科研团队深度参与了我国首颗太阳专属“摄影师”——“羲和号”太阳探测卫星从论证到发射的全流程工作。自2021年10月14日发射以来,“羲和号”已创下多个国际首次:实现国际首次“双超”卫星平台技术在轨验证、完成国际首次空间太阳Hα波段光谱扫描成像,还成功在轨获取国际首次太阳Hα谱线、Si Ι谱线和Fe Ι谱线的精细结构。目前,“羲和号”正运行在距离地球517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上,以每95分钟绕地球1圈的速度持续开展观测;依托其获取的高精度科学数据,国内外科研团队已在一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值得一提的是,为支撑空间科学学科发展,南京大学图书馆持续优化文献资源保障,针对该学科的ESI期刊保障率达82.46%,高于全国一流学科保障均值。

“羲和号”高精度太阳光谱成像。(“羲和号”团队供图)

除太阳探测外,南京大学在深空探测与星系演化领域也成果显著。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王涛教授团队及合作者,从近邻星系黑洞质量与原子氢气体含量的关系入手,首次揭示星系中心黑洞质量是调制原子氢气体含量的最关键物理量,黑洞质量越高,星系原子氢气体含量越低。该发现为“黑洞是否及如何影响星系冷气体与恒星形成”提供关键观测证据,也为黑洞对宿主星系的反馈机制作出重要限制。相关成果以“Black holes regulate cool gas accretion in massive galaxies”为题,于2024年8月14日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自然》(Nature)。

“羲和号”卫星示意图。(“羲和号”团队供图)

空间科学的发展离不开高质量学术交流平台,该领域的代表性期刊中,多次出现南京大学团队的研究成果:2024年6月,南京大学团队基于“羲和号”观测数据绘制太阳大气自转三维图像的研究,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揭示了太阳大气自转速度随高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为理解太阳发电机、大气加热等现象提供关键观测依据;《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皇家天文学会月刊)聚焦天体物理与星系演化,收录了我校团队“国际首次观测到极其罕见的两级四星系统”的成果;《Space Science Reviews》(空间科学评论)作为覆盖行星科学、空间技术等全领域的综合性综述期刊,也成为我校分享空间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

ESI覆盖的22个学科分别为:化学、材料科学、物理学、临床医学、环境/生态学、地球科学、工程科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生物与生化、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与行为、药理学与毒物学、一般社会科学、免疫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经济与商学、数学、农业科学、精神病学/心理学、微生物学、空间科学、综合交叉学科。南京大学除在上述领域全部位列全球前1%外,化学、材料科学、物理学、临床医学、环境/生态学、地球科学、工程科学、药理学与毒物学、计算机科学等9个学科更跻身全球前1‰。其中,计算机科学为本次新增。这一成果不仅是学校学科建设的重大成果,更为后续科研创新与国际学术地位提升筑牢了根基,从而为全球科学研究进步贡献更多“南大力量”。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