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国际消费大会,勾勒全球消费新图景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2 09:40 1

摘要:9月10日,2025年服贸会期间,国际消费大会于北京首钢园同步举行,聚焦“聚力协同,融合消费”主题。全球消费生态正经历深刻变革,“国际消费共振”现象加速形成——一国的消费趋势、热点与文化通过贸易、投资与数字技术快速扩散,引发多国市场共鸣。

9月10日,2025年服贸会期间,国际消费大会于北京首钢园同步举行,聚焦“聚力协同,融合消费”主题。全球消费生态正经历深刻变革,“国际消费共振”现象加速形成——一国的消费趋势、热点与文化通过贸易、投资与数字技术快速扩散,引发多国市场共鸣。

可以看到,从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到跨境电商规模突破6.3万亿美元,从绿色消费理念渗透到银发经济崛起,消费已不再是单一国家的“独角戏”,而是全球协同、多领域交融的系统工程。面对经济增长放缓与贸易保护主义挑战,跨界融合正成为破局关键。

“国际消费共振”现象加速形成

2025国际消费大会以“聚力协同,融合消费”为主题,聚焦消费生态的全球共振与跨界融合,试图在不确定的全球经济中寻找新的增长动力。中国商业联合会会长姜明在开幕致辞中指出,消费已不再是单一国家、单一行业的“独角戏”,而是凝聚多国制造、设计与技术的协同生态。

全球服务贸易联盟理事长姜增伟在致辞中强调,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其作用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愈发关键。他指出,尽管全球经济面临地缘政治、贸易不平衡等多重挑战,但仍存在三大机遇:世界经济增速趋稳、人口老龄化推动银发消费、科技进步催生新消费热点。尤其是数字技术、绿色技术等的广泛应用,正深刻改变全球消费者的行为模式。

“国际消费共振”,是本次大会提出的核心概念之一。中国贸促会研究院院长赵萍将其定义为: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一国的消费趋势、热点和文化通过贸易、投资、科技与文化传播,迅速扩散并引发多国市场共鸣的现象。她举例指出,苹果与华为的手机发布、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海外的热销,都是消费共振的典型体现。

而消费共振的表现不仅限于商品层面。赵萍进一步指出,文化传导与重大节庆活动同样成为推动跨国消费的重要力量。比如国际性的体育赛事、文化展览等,能够带动旅游、餐饮、零售等多个消费板块联动增长,形成跨区域的消费浪潮。这种共振不仅拉动实体消费,也加速服务贸易与数字消费的融合。

但机遇背后也伴随着挑战。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产业升级速度不及预期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共振的深度与广度。赵萍特别强调,跨界融合正是应对这些挑战的关键路径——它不仅能创造新的消费场景和体验,还能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托举消费增长。

从数据来看,消费共振的确具备坚实的市场基础。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中产阶级人数将达50亿,其中超60%来自亚洲。巨大的消费潜力加上规模已突破6.3万亿美元的跨境电商,以及文化传播的加速,正推动消费共振从理论走向现实。

跨界融合成为消费增长新引擎

如果说“消费共振”是全球消费生态的现象描述,那么“跨界融合”则是实现共振的核心手段。无论是市场创新还是技术赋能,跨界正在重新定义消费的边界与可能性。

姜明在发言中明确指出,“聚力协同”是中外消费合作的必然选择,“融合消费”则是全球服务贸易的未来方向。他特别提到,打造沉浸式消费场景需依赖数字技术的全球共享,推广绿色消费则需中外企业在环保技术与供应链上深度合作。这些都需要打破行业、地域乃至文化界限。

在市场创新方面,赵萍分享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跨界案例。2023年,Nike与Tiffany & Co.合作推出限量版“蒂芙尼蓝”Air Force 1球鞋,仅发售1837双,却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二级市场价格翻倍。同样是2023年,LV在上海举办以科幻IP《三体》为主题的特别展览,吸引大量科幻迷关注,实现了奢侈品与科幻文化的用户互补。

与此同时,更年轻的消费群体也在通过跨界被激活。2024年,YSL圣罗兰与手游《英雄联盟》推出联名彩妆系列,成功吸引电竞人群,延伸了美妆品牌的用户边界。这些案例表明,跨界不仅是产品和场景的叠加,也是用户群、文化符号与消费动机的重新组合。

技术融合则为跨界提供了底层支持。赵萍以阿里巴巴与星巴克的合作为例,说明数字化如何打通线上线下会员体系,提升用户体验。吉利汽车与航天部门合作推出“Geespace”卫星导航系统,通过自建星座提供高精度导航,则是技术跨界解决消费痛点的典型。华为将鸿蒙操作系统、智能驾驶等技术赋能多家车企,同样引发行业广泛关注。

此外,基础设施与大型活动同样成为跨界融合的助推器。赵萍以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全球最大单体会展建筑)、迪拜购物节、北京国际电影节“票根经济”等为例,说明硬件与节庆如何串联多消费场景,形成规模效应。2024年巴黎奥运会通过“城市消费节”联动赛事与商业,首个周末Visa卡交易额即增长26%。

值得一提的是,政策与财政支持也在积极引导跨界融合。东京、巴黎等地通过商圈补贴、参展支持、创意奖励等方式降低企业跨界成本。其中,东京为设计师参加巴黎时装周提供补贴,迪拜则为会展企业提供税收优惠。

构建可持续的消费新生态

国际消费共振与跨界融合的实现,离不开系统性政策支持、跨行业协同与国际化合作。本次大会上,多方代表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构建消费新生态的路径与建议。

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副司长吴凤武发布了《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年度发展报告》,指出自2021年试点启动以来,全国已建成5188个便民生活圈,覆盖社区1.36万个,服务居民约1.18亿人,居民满意度高达93%。便民生活圈不仅提升了基本消费质量,也为社区商业的跨界融合提供了土壤。

金融支持,同样是消费生态的关键一环。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副行长王亚介绍,中行通过外卡受理优化、数字人民币应用、离境退税服务升级等措施,大幅提升境外用户在华支付便利性。其推出的“幂方卡”融合支付、通信、交通功能,“来华通”APP提供七语种服务,都是金融赋能消费的国际实践。

同时,平台与机制的建立也在加速资源整合。北京市商业联合会会长傅跃红宣布成立“文商旅体融合发展联盟”,联合24个行业协会与100家企业,推动文化、商业、旅游、体育等多业态联动。北京商报社同步推出“跨界合作信息发布平台”,旨在打通信息壁垒,推动项目对接与创新落地。

国际化则是中国消费生态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安永德国合伙人Magnus Sprenger指出,中国消费市场正在结构性转变:服务消费占比上升,商品消费增速放缓。Shein、Temu等跨境电商通过模式调整持续拓展海外市场,而中国也通过扩大服务业开放吸引更多外资进入医疗、教育、电信等领域。

多个国家的代表也分享了与中国消费市场的合作经验。秘鲁驻华使馆一等秘书加西亚提到,中秘自贸协定升级深化双边贸易,秘鲁的咖啡、蓝莓、旅游体验正在进入中国家庭。捷克参赞亚当·库普卡强调,捷克的水晶、啤酒、动画IP等内容产品,正通过文化附加值提升在中国市场的辨识度。

斯里兰卡茶叶官Tharanga Abeysekara指出,锡兰红茶在中国新式茶饮中广泛应用,甚至中国电动汽车品牌如比亚迪也在斯里兰卡受到欢迎。这种双向消费流动表明,融合不仅是业态之间的交叉,也是国家之间供应链、文化链与消费链的深度耦合。

可以看到,所有路径都指向同一目标:构建一个具有韧性、包容性与可持续性的全球消费生态。正如姜增伟所言,消费的增长需依靠各国加强合作,在需求侧与供给侧同时发力,在规则、基础设施、产业政策等多维度形成协同。

来源:消费钛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