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wei Wu:康奈尔建筑系学霸:从理工男到可持续设计先锋的蜕变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2 06:45 1

摘要:本科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毕业后曾就职于SHL、Perkins&Will等国际知名建筑设计事务所,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转自:RAC设计留学

Jiawei Wu

本科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毕业后曾就职于SHL、Perkins&Will等国际知名建筑设计事务所,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学历背景:

康奈尔大学 M.S.AAD

西南交通大学 建筑学学士

工作经历:

Circular Pathways Initiative (CPI) 联合创始人

OMLAS Fellowship Program 2024 中国区可持续发展学者代表

Schmidt Hammer Lassen(SHL) + Perkins&Will

不也设计 STUDio NOR

擅长领域: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综合可持续设计

擅长方向:概念推敲、逻辑梳理、理论研究、方案形体优化、图面表达及排版优化

所在RAC校区:RAC南京线下/线上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导师作品

走上建筑设计之路的契机

我其实是个典型的理工男,建筑是我高考第五志愿,高考成绩是我整个高中生涯最差的一次,阴差阳错进了建筑学。后来我在学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自己挺热爱也挺适合这个专业的。原因有两点,一个是学习建筑的过程把我本人过于理性的思维模式往感性的方面拉扯了一些,目前感觉达到了一个比较平衡自洽的阶段。另一个是,做设计能被迫让我去了解各种其他领域的知识,历史、地理甚至哲学,让我能一直不断扩充自己的眼界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其他专业所赋予不了的。

康村风景优美空气香甜

国内的建筑教育一言难尽,大多把建筑生当成工科生去培养,最终的目标也是为设计院输送画图工人,很多时候丧失了对建筑学本身的趣味性的探索。选择出国是为了能够体验到更加醇厚的设计氛围,接触到更丰富的设计观,能够让自己在“学习”上面过一把瘾。

我当时申请共投了7所,哈麻耶和TUD这几个彩票学校落选后,我拿到了康奈尔、哥大和宾大的offer。相比于坐落于曼岛的哥大我更喜欢康村偏安一隅的学习环境,再加上我对宾大参数化高技派的一套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最后选择了康奈尔。

在康奈尔读书的体验远超我的预期,每天都处于200%的现充状态。首先康村的环境没得说,风景优美空气香甜,民风淳朴祥和宁静,每天除了学习就是和大自然接触,很适合我这种喜欢搞研究的人。我就读的是M.S.AAD项目,一整年三个学期,有意思是真的有意思,累也是真的累。这边建院三个项目(Barch、March、M.S.AAD)的学生都是打散共同住在Milstein Hall的屋檐下,整个大平层像一个偌大的工厂,我个人很喜欢这种热闹的设计氛围。 在Studio方面我个人运气比较好,遇到了人生中最棒的一个教授Felix,他为我开启了循环经济领域的大门,也是我目前个人事业CPI主要的研究方向。

一路走来的重要导师

大一到大三算是启蒙时期,我花了三年左右的时间才慢慢摸清楚建筑这门学科到底该怎么去学。大四开始我开始准备作品集,正式进入漫长的自我摸索阶段。有机构的老师不断给我输送来自海外名校的新鲜的设计理念,也在不断尝试各种尺度的设计。真正让我设计思维产生质变的一年是我gap的一年。这里要感谢一位对我设计生涯影响很大的前辈,我在本科毕业后就去了北京,在伯源的不也设计那儿边实习边打磨作品集。他本人是个六边形战士,无论在思维、理论、设计、手绘、制图甚至是管理方面我都觉得是我到今天为止认识的建筑师里数一数二的。从他身上我真的学到了太多太多,再次感谢。

总的来说准备作品集的两年时间是我成长最快的阶段,后来去康奈尔读书的这一年的时候更像是揣着上一个阶段培养的能力去升级打怪,去接触新鲜事物享受学习的快乐。

给同学们的一点申请建议

我会告诉所有的学生说,申请是一段旅程而不是一个终点,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不断去探索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不断去磨练自己的能力和心态。所以我希望大家不要把申请当成一个急于求成的功利性的过程,投入的越多,得到的回报也越大。

我的项目关注点

我比较擅长概念传达类型的设计,善于从研究一种社会现象出发,并尝试通过建筑策略来回应这种现象,整本集子讨论的主线也是“如何把建筑当成一种媒介去调解社会问题”。

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

我觉得建筑作为消耗如此庞大社会资源的产物,需要做到在形式名片之外去给城市带来更多积极正向的反馈。建筑师又是在整个建筑产业链是唯一有能力能够在设计时为建筑带来更多附加价值的角色,有责任去平衡多方利益价值的同时把资源往弱势群体一方倾斜。所以我本人很喜欢像Alejandro Aravena、Francis Kéré、坂茂这一类在社会议题上发生发声的建筑师;对于像Frank Gehry、Zaha、Ishigami这一类把形式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建筑师更多的是带着审美欣赏的角度去看。

设计师与老师都为“师”,从掌握并擅长的设计“师”到传授设计知识的老“师”,视角的转变带给自己那些观念的变化

A:我个人挺喜欢教学的,一方面是我喜欢做研究,平时就喜欢琢磨各种建筑生成逻辑以及如何和外延话题相结合,但往往这类研究在实践中难发挥作用,尤其是在当下这种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另一方面,我很讨厌一成不变的工作内容,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和学生交流,交流的过程中经常会碰撞出一些新鲜的灵感,这个是让我持续充满学术热情的动力。

您的教学风格和擅长领域是怎样的?

A:我的教学风格可以用以下三个词概括:系统性,高效性和直接性。会在学生比较开始的阶段,系统地引导学生去建立自己的设计制图排版工作流;当这些基础能力搭建好后,后续可以更加高效地去做设计上的探讨;最后当学生遇到纠结迷茫的时候,我会直接地给他指明方向,以免造成时间和士气上的消磨。

为什么会选择老师这份工作?

一个是时间会更加自由,从被动接收工作任务到自己主动创造工作内容,这种能主动创造价值的工作不会让我感觉到疲惫。另一个是有更多的时间可以投入在研究上,和建筑相关的、和循环经济相关的等等各类话题,总之我真的很喜欢搞研究。

日常生活爱好及平时会选择怎样的方式放松或提升自己?

A:不是在学习就是在学习的路上,最近在研究投资,初见成效。另外,在自己成立的组织CPI里带一个可持续桌游的项目,马上将在10月份投入测试版的生产,敬请期待。从疫情过后我就很少做大的人生规划,更多的是享受当下,同时对一切新鲜事物保有一颗好奇心。

来源:梦瑶教育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