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19日,在第七届中国快消品大会上,明迪投资/明迪赋能创始人吴迪年,以《渠道变革X产品创新》为题,回顾了中国渠道40年的演变。他以康师傅等企业的成长为切入口,结合自身数十年走遍中国城乡市场的实践经验,梳理了批发与零售的升级之路,以及背后的核心驱动力。
作者丨吴迪年
整理丨新经销
这40年,中国渠道的变革非常剧烈。我们正处在品牌加速淘汰、渠道持续迭代、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交汇点,变化极快。
8月19日,在第七届中国快消品大会上,明迪投资/明迪赋能创始人吴迪年,以《渠道变革X产品创新》为题,回顾了中国渠道40年的演变。他以康师傅等企业的成长为切入口,结合自身数十年走遍中国城乡市场的实践经验,梳理了批发与零售的升级之路,以及背后的核心驱动力。
以下为他的现场演讲内容(部分有删减),「新经销」特此整理,以飨读者。
我于1994年加入康师傅,那时公司年销售额仅4亿多。2000年,我担任方便面事业群全国销售总监,主导了70亿销售额的达成,并参与策划了通路精耕等重大渠道的变革;2001年,我回到家乡,主导雅士利的战略转型,推动这家传统蜜饯企业转向婴幼儿奶粉赛道,最终年销售额从3.7亿提升至70亿,成为行业领军品牌。
我走遍了中国近1万个乡镇、1200多个县城,可以说是用双脚丈量了中国市场的毛细血管。直到现在,我平均每个月走访10个镇、2个县城和1个地级市,持续感知末梢的变化。
中国40年批发与零售升级之路
回过头看,中国渠道的演变,本质是流通体系的重构与业态创新。我把它分成五个阶段,每十年一个周期:
第一阶段(1980年-1990年初):奠基期
改革开放初期,国营转市场,深圳诞生了中国第一批批发市场和夫妻老婆店。港商、台商、外资涌入,打工群体收入快速提升,消费需求爆发,催生了大量小型零售终端。背后的供应链开始形成,批发市场应运而生——从深圳、广州,一路沿京广线延伸到长沙高桥、郑州百荣等。
比如,胖东来之所以能成功,正因为它扎根市县,背靠郑州这样成熟的一级批发市场,供应链非常强大。
这一阶段的核心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但品牌商对终端几乎是没有感知的。
第二阶段(1990年中-2000年初):精耕期
品牌方开始主动掌控渠道。康师傅在1998年率先推行通路精耕,在南京试点后,快速在全国复制。我们把中国2800个县按人口规模分成五级,地级市分成四级,通过标准化、格式化提升渠道效率,并配置销售团队深入服务。
同一时期,可口可乐、宝洁也在做类似尝试,但主要聚焦一二线,而康师傅作为本土企业,直接沉到了最基层。这一时期,经销商群体开始快速成长。
第三阶段(2000年中-2010年初):冲击期
城市化推动大卖场成为主渠道,电商也开始萌芽。沃尔玛、家乐福等外资超市进入,永辉等本土企业崛起,但从华南到华东扩张仍需时间。经销商开始受到KA渠道的挤压——超市加价率高、后台费用高、账期长、零售强势,品牌商资源开始向KA倾斜。
第四阶段(2010年中-2020初):颠覆期
电商大爆发,社交媒体兴起,便利店狂奔。智能手机普及推动传统电商向移动端迁移,传统KA客流量和销售额双双下滑。渠道碎片化现象已经开始显现。
第五阶段(2020至今):融合与重构期
疫情深刻改变了消费场景。新业态出现,背后驱动力是大数据、AI、物联网和现代物流。一二线市场流量到顶,企业开始转向三四线,但环境极度碎片化、多元化,“全域经营”成为关键词。
一个明显的趋势是:经销商数量在减少,但效率在提升。比如康师傅,经销商是以千级的数量在减,但总销量并未下降。
渠道永远在朝着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方向演进——从批发市场、夫妻老婆店,到便利店、电商、兴趣电商、即时零售,无不如此。未来,批发市场也会走向智慧农批,拼的是数据和物流能力。
纵观四十年,有四个核心要素始终推动渠道变革:
1. 人口结构变化,比如Z世代带来新消费场景;
2. 交通与基础设施升级;
3. 技术快速迭代;
4. 城市化进程。
零售业变革:
资本、技术与消费的四维重构
首先来看,传统KA为什么变得这么难?
1. 模式老化与成本结构失衡:早期开的店面临场景老化,线上拓展缓慢。其“前台高加价率+后台高费用”的模式,导致终端零售价格缺乏竞争力,而频繁无度的促销又将亏损转嫁给了品牌方,进一步破坏了零供关系。
2. 内部管理与资金错配:高昂的租金、低下的运营效率,甚至内部腐败问题都抬高了经营成本。更关键的是,许多传统商超老板挪用本应支付给供应商的现金流去做其他投资,造成严重的货款拖欠,使其难以获得畅销品和好货源,形成了恶性循环。
3. 外部渠道挤压与品类出逃:它们不仅受到传统电商、兴趣电商、社区团购、连锁便利店和高端超市的多元挤压,还经历了核心品类的持续“出逃”——从早期的服装、家电、母婴,到如今的日化、零食,这些支撑销售的品类纷纷转向其他更高效的渠道。
4. 功能被替代:过去大卖场自带“小综合体”的社交与休闲功能,如今已被真正的城市综合体(如万达广场)和丰富的线上娱乐方式所彻底取代。
再来看城市化进程,分级市场裂变与渠道重构。
城镇化分层与渠道下沉:中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攀升至2024年的约67%,不同线级城市演化出截然不同的渠道形态。
一线城市:以会员店(山姆)、即时零售(美团闪购)、密集便利店网络为主导。
新一线/二线城市:主流是改造后的大卖场、社区生鲜店和连锁便利店。
三、四线城市:由地方龙头商超主导,并开始出现连锁便利店的下沉。
县域乡镇:市场由地方龙头和传统超市占据,同时新兴的地方性社区店正迅猛增长,估计新开了约10万家。
这一切所谓的快,背后都是交通与技术的颠覆性赋能。
然后是Z世代重定义消费逻辑,新一代消费者展现出鲜明特点:
极致效率:要求30分钟极速达成为标配。
圈层认同:消费成为寻找社群归属感的方式。
健康革命与体验升级:更关注成分与健康,追求消费过程中的互动与愉悦。
C2M定制: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渴望个性化产品。
基于此,总结了核心规律与未来博弈的焦点。
1. 马太效应深化:头部企业凭借资本和技术优势,持续加宽护城河,市场集中度将不断提升。
2. 增长引擎切换:三四线市场的增长红利,依然来自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
3. 技术由Z世代推动:主流消费人群的需求倒逼技术迭代和商业模式创新。
未来的竞争焦点将围绕三个核心展开:
1. 人性化服务的半径:在高效的基础上,谁能提供更有温度、更贴近的社区化服务,谁就能赢得市场。这在城市市场尤为重要。
2. 在地化供应链能力:能否针对区域市场的独特需求,构建灵活、高效的本地供应链,决定了渠道的深度和反应速度。
3. 回归“人与物的对话”:竞争终将超越流量和算法的简单博弈,走向真正理解消费者需求,与产品建立情感连接的品牌时代。
零食连锁与渠道重构
零食渠道的爆发式增长,本质上是一场由效率驱动的价格革命。它们以比传统商超低30%至50%的价格强势崛起,背后是对品牌溢价和渠道利润的极致压缩。
直接引发行业利润的层层坍塌——终端压价传导到代理层,毛利从25%降到8%,什么意思?经销商越来越难,因为效率越来越快,毛利空间越来越少,效率跟成本再下不去,就很难活下来。
未来的出路,在于重新定位与深度转型。经销商或将升级为区域供应链服务商,构建服务于中小终端的B2B平台;或深耕短保、冷链等高门槛品类,走向专业化、区域化;也有部分成为直播电商在本地市场的落地服务商。此外,那些依托学校、监狱等特殊渠道的,也能在细分赛道中找到生存空间。
线上渠道与传播的演化
从货架电商到全域零售,媒体与传播渠道发生了颠覆性重构。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面临深层矛盾:流量日益去中心化,消费决策链路碎片化,平台角色不断异化,数据成为新时代的“黄金”,谁掌握数据,谁就能掌握主动权。但随之而来的是价格体系失控、流量成本高企、用户内容疲劳加速……
线上渠道的二十年演进,是一个交易成本无限趋近于零的过程。信息差、物流差、支付差逐一被技术抹平,商业竞争重新回归本质:要么像拼多多一样,凭借极致效率创造价格优势;要么通过情感联结,实现品牌的意义溢价。
产品变革启示录
产品与服务,永远是品牌的一切。在快消行业,高频消费与用户复购是底层逻辑。基于经典的4P理论,我们可以这样重构:左边玩价格,右边搞推广,品牌为上,渠道为基。
麦肯锡最近的一份报告揭示了消费者行为的四个关键转变:
时间比钱更值钱:便利店的溢价本质是时间成本;
从“看见就买”到“相信才买”:信任成为新流量;
从“我想懂你”到“你来懂我”:消费者期待被深刻理解;
在生存上省钱,在生活上花钱:消费者会计较纸巾的价格,却愿为情绪价值支付高价。
这些转变,标志着商业逻辑的根本性重构:过去我们依赖“大单品+大渠道+大营销”的推式逻辑,如今则进入“拉力时代”——从精准人群和场景需求出发,通过数据驱动和渠道组合,实现规模化触达与转化。
打通全域数据,让消费者成为“产品经理”,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很难。雷军做到了,小米一开始产品经理人就是粉丝。
渠道也在倒逼产品创新走向定制化。不同渠道的属性,决定了产品的差异化逻辑:
会员店(如山姆、Costco)追求的是“质价比”——“品质”排在“价格”之前。山姆的本质不是“东西贵”,而是“帮富人省钱”。它通过严选和高周转,为看重品质的家庭降低决策成本;
硬折扣店/零食店(如奥乐齐、零食很忙)通过极简SKU、去品牌化、自有品牌等方式,实现极致效率与价格优势;
即时零售(如美团闪购、京东到家)是为“时间敏感型”人群提供“又快又准”的到家服务,本质是“用即时性重构消费场景”。
而像胖东来这样的区域零售标杆,则深耕在地市场,为市县城市选最好的产品,都体现出清晰的商业逻辑与战略定位。
未来启示与趋势
面向未来,三大趋势已非常明确:
1. 超级个性化;
2. 可持续消费主义;
3. AI原生品牌的崛起。
其中,可持续消费主义举个例子,曾经美国万事达卡在做营销活动,当时要修自由女神但没有钱,万事达卡就想一个办法:谁开一个卡,我就帮修自由女神的基金里充钱,这是善营销,后来非常成功,我认为中国在善营销里面一定会有很多经典出来。
此外,还有给品牌方的一些建议:
打破部门墙,推动全域一盘棋的战略规划;
投资数据中台,培养企业的数据文化与使用能力;
建立敏捷创新机制:小团队作战、快速迭代、数字化流程;
针对山姆、胖东来、即时零售等新兴渠道,设立专项小组,实现快速响应。
中国快消品的黄金时代并未结束,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到来。过去40年,我们依靠渠道的扩张和精耕实现增长;而未来,增长将属于那些真正读懂消费者、善用数据与技术、能以“光速”进行产品创新的品牌。
请记住:从来没有所谓的新零售或旧零售,只有一种零售,叫作“懂消费者的零售”。
来源:新经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