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8日,浙江台州殡仪馆外,数百名戏迷手持白菊,队伍蜿蜒到了街道两侧。他们中许多人从外地连夜赶来,只为送别一位深受爱戴的越剧艺术家——孟再平。8月31日,这位被誉为“小王少楼”的越剧名角因胰腺癌医治无效逝世,年仅49岁。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她用生命最后的光芒,在舞台上唱完了最后一曲。
2025年9月8日,浙江台州殡仪馆外,数百名戏迷手持白菊,队伍蜿蜒到了街道两侧。他们中许多人从外地连夜赶来,只为送别一位深受爱戴的越剧艺术家——孟再平。8月31日,这位被誉为“小王少楼”的越剧名角因胰腺癌医治无效逝世,年仅49岁。
追悼会现场,八辆黑色迈巴赫组成的送葬车队缓缓前行,车头摆放着孟再平生前穿着戏服的遗像,车身缠绕着白菊和白色花束。这场隆重而庄严的送别,印证了她在越剧界的地位和观众心中的分量。
庄严告别,戏迷含泪送行
孟再平的追悼会现场庄严肃穆。灵堂背景别出心裁地采用了《狸猫换太子》宫廷布景,两侧悬挂着她饰演的经典角色剧照,仿佛她仍在舞台上绽放光彩。
现任丈夫林先生全程红着眼眶处理丧事,亲自纂写的挽联道尽了无尽不舍:“可怜儿女大哭小啼要娘回,恩爱贤妻苦雨凄风催汝去”。字字泣血,令人动容。
继女披麻戴孝,紧攥遗像,泪流不止。儿子则背负草鞋,头戴草帽——这是当地传统丧葬习俗,寓意着踏平坎坷,魂归安宁。这双草鞋由谷岙村老篾匠特制,编织时混入孟再平戏服的丝线,寓意戏服伴身,归途安稳。
生命绝唱,抗癌演出两不误
孟再平与胰腺癌的抗争始于2024年3月。当时她突然感到腹痛,去医院检查后被确诊为胰腺癌晚期,医生断言她的生命只剩下3-6个月。
这位视舞台如生命的艺术家没有向病魔屈服。她瞒着家人签下保守治疗协议,毅然决定“要死就死在台上”。她先后接受了三次120万元一针的CAR-T治疗,戴着假发、插着引流管完成了50多场表演。
为了在台上表现完美,她将止痛药混在胭脂里,用厚重油彩掩盖苍白的脸色。曾经丰满的身影瘦得像个竹竿,但一踏上舞台,她依然精神抖擞。
最令人动容的是,有一次唱完一出戏后,观众意犹未尽,在台下喊“再来一个”。即便身患重病,孟再平真的又唱了一回,唱完就直接下台被送到了医院。
越剧人生,从乡村女孩到名家
孟再平1977年出生于越剧氛围浓厚的诸暨农村,父亲是当地颇有名气的路头戏艺人,常带着年幼的她走村串巷演出。
在晒谷场、祠堂戏台的耳濡目染中,她6岁便能哼唱《珍珠塔》选段,9岁学会扎髯口、穿厚底靴。16岁时不顾家人反对,背着铺盖卷加入台州民间戏班,开启跑码头生涯。
她睡过草垛、啃过冷馒头,却练就了扎实的台步和即兴应变能力。1994年,孟再平考入上海松江越剧团,正式开始学习范派、毕派唱腔。
1997年,她以《风雪渔樵》中朱买臣的跌扑绝技惊艳评委,被调入上海静安越剧团,师从毕派传人杨文蔚和范派名家史济华。两位大师的悉心指导,让她的表演从形似迈向神似,逐渐形成刚柔并济、儒雅中见英气的独特风格,获“小王少楼”美誉。
自立门户,创新传承越剧艺术
2003年,她在浙江省越剧大奖赛中凭借《狸猫换太子》陈琳一角摘得金奖。评委评价其将范派的稳健轩昂与毕派的诙谐飘逸融为一体。
2017年,孟再平突然辞去国营剧团的编制,创办了孟孟越剧团。初期剧团处境非常困难,她变卖首饰,抵押房产筹资金,带着20多名演员挤在租来的仓库排练。
为了更贴近基层观众,她将《梁祝》改编成方言版本,在敬老院、台州各乡镇的文化礼堂演出。为吸引年轻人,她还开设抖音账号,发布《十里八相送》水袖教学短视频,单条视频播放量突破千万,粉丝数量破三十万。
艺术传承,永不止息
孟再平一生为中国越剧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她的表演神色自然到位,能深刻理解和塑造不同角色的人物性格。
在唱腔上,她音色浑厚有力,既能驾驭范派的稳健轩昂、朴素大方、悲愤激越,也能掌握毕派的潇洒飘逸、松弛自然、富有节奏感。这种融合两派之长的唱腔特点,让许多戏迷“一见钟情”。
即使在她去世后,这种艺术精神仍然延续。出殡后,戏迷们围在灵台外场送别,齐唱《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用孟再平最爱的方式将她送走。
孟再平临终前将绣金线的范派小生行头放在枕边,这套戏服是她19岁入团那年师傅所赠,如今也跟随她入土为安。这位艺术家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也将自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热爱的戏剧事业。
孟再平的儿子背负草鞋头戴草帽,遵循当地“踏平坎坷,魂归安宁”的习俗。戏迷们自发聚集,齐声唱起《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用她最爱的方式送别。
她枕边放着那件月白色范派小生戏服,领口磨得发毛,袖口褪了色,却是她最珍贵的宝贝。这套19岁入团时师傅所赠的戏服,最终随她一同入土为安,完成了一位越剧艺术家最后的谢幕。
来源:滴滴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