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HIV这个词,在很多人心中就像个“死刑判决”,一旦感染,终生服药,似乎只有“控制”,谈不上“治愈”。但最近的一项科研进展,给这个“定论”撕开了一道口子,让我们重新燃起了希望。
“不是说艾滋病没法治吗?怎么又说能治了?”——大多数人看到这个新闻标题时,第一反应或许就是这个。
HIV这个词,在很多人心中就像个“死刑判决”,一旦感染,终生服药,似乎只有“控制”,谈不上“治愈”。但最近的一项科研进展,给这个“定论”撕开了一道口子,让我们重新燃起了希望。
说白了,这项研究的核心,就是想办法“逼出”那些躲藏在人体深处的HIV病毒,让它们现身,再用现有药物一举歼灭。听起来像在玩猫捉老鼠,但这次,科学家真的找到了方法。
我们都知道,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它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它“攻击免疫系统”,更在于它能“潜伏”在人体里,装死不动。
现在的抗病毒治疗(ART),确实能把体内的病毒压到检测不到的水平,但这些病毒其实并没有完全消失,它们“藏”在一些免疫细胞里,随时可能“复活”——这就是病毒潜伏库。
他们把“激活潜伏病毒”这个思路,玩出了新高度。
他们发现,一种能够激活T细胞功能的蛋白信号通路——CDK9-P-TEFb通路,是打开潜伏病毒的“钥匙”。通过调控这条通路,可以让病毒从“假死”状态被唤醒,从而让抗病毒药物有机会“下死手”。
这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有动物实验数据支撑的。研究人员在一项猴子实验中,发现这种方式可以显著减少体内的病毒储藏量。这无疑是一大步。
我有一位同行朋友,来自上海,是一位感染科副主任。他曾经接诊过一位特别的病人——30多岁的年轻男性,感染HIV已有10年,依靠规范服药,病毒始终控制得很好。
但他也清楚,只要停药,病毒就会卷土重来。直到2020年,他参加了一个临床项目,使用的是一种“病毒激活+免疫清扫”的联合治疗策略。
虽然最终没有实现彻底清除病毒,但病毒载量在停药后的六个月内一直都没有反弹。这在临床上,是个非常罕见的现象。
这种“功能性治愈”的案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内外的研究中。虽然它还不能被称为“彻底治愈”,但离那个目标,已经不远了。
你可能会问,科学家到底是怎么“逼出”病毒的?这个过程,既复杂又精密。
HIV偏爱躲在记忆性CD4+T细胞中,这些细胞就像“病毒的保险箱”。我们人体不会主动去清除它们,因为它们是免疫系统的重要成员。
研究人员不得不寻找一种方法,既能激活这些细胞中的潜伏病毒,又不会引起大规模免疫紊乱。
这就用到了“激活-清除(shockandkill)”策略。简单地说,就是先用某种药物或手段“震”出病毒,然后再用抗病毒药物或免疫细胞清除它们。
目前正在研究的激活剂包括:HDAC抑制剂、蛋白激酶C激动剂、Toll样受体激动剂等。而这项新研究中的关键,是利用CDK9这个蛋白,激活病毒转录,从而让“沉默的病毒”被唤醒。
但要注意,这些方法目前大多处于实验阶段,还没有广泛进入临床,效果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验证。
说到这,很多人可能松口气:“那我继续吃药,等药物出来不就好了?”
可事情,没那么简单。
我在门诊就碰到过这样的病人,天天问我:“医生,我现在病毒都检测不到了,是不是可以停药了?”
我只能摇头:“检测不到≠病毒真的消失了。”
这是一个极其常见的误区。目前的检测技术,只能检测到一定数量以上的病毒,低于这个水平,就会显示“未检测到”。但病毒依然可能潜伏在体内,一旦停药,病毒复制,免疫系统就会被重新攻击。
还有人误以为,只要不发病,就不算艾滋。HIV感染和艾滋病发病是两个不同阶段,病毒早就开始悄悄地破坏你的免疫系统了。
更夸张的是,还有人相信所谓的“偏方”或“民间秘方”,以为吃点草药、蜂蜜、虫草就能清除病毒。这是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的!
说回普通人,很多人会想,“我又不是高危人群,这些和我有啥关系?”
但别忘了,现在HIV的传播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特殊人群”。异性性传播已经成为我国HIV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
作为医生,我必须再唠叨一遍:
安全措施永远是第一道防线。
定期检测,不要讳疾忌医。
性伴侣固定,避免高风险行为。
而对于一些特定人群,比如医务工作者、HIV阳性母亲的孩子、同性恋人群等,国家也已经出台了多项预防性用药政策(PrEP和PEP),可以极大降低感染风险。
这些药物,像恩曲他滨与替诺福韦的联合用药,是经过大量临床验证的。只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风险可以大幅下降。
看到这,你可能已经憋不住想问:那这次研究,到底什么时候能用在我们身上?
答案是:还需要时间,但方向是对的。
目前,“激活-清除”策略还面临一些技术难题,比如:
· 如何精准激活潜伏病毒而不激活其他正常细胞?
· 如何避免过度激活引发严重炎症?
· 清除病毒后,如何防止它卷土重来?
这些问题,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更多的长期观察,也需要国家政策、科研投入的持续支持。
但毫无疑问,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它让“治愈”不再是幻想,而是可以努力接近的目标。
就像当年的乙肝、丙肝一样,从“慢性病”到“可治愈”,靠的是一步步科研突破,也靠的是全社会对科学的信任与支持。
未来某一天,我们或许能真正看到“艾滋病已被攻克”的新闻上热搜。
你觉得,艾滋病真的能彻底被治愈吗?你对这项“激活清除”策略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文献:
[1]赵进喜,曾凡一,王福祥,等.HIV潜伏感染的激活与清除策略研究进展[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4,38(3):345-350.
[2]李红,张梅,刘洁.我国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现状与挑战[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5,31(4):417-422.
[3]王磊,陈玉华.艾滋病病毒潜伏感染机制及其治疗策略[J].国际病毒学杂志,2025,32(2):89-94.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王医生健康守护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