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互联网时代,一些看似平常的词汇却能掀起轩然大波,“外五县瑜伽裤”便是其中之一。这个词乍看之下,不过是将地域与服饰进行了简单组合,可在网络语境里,它却成了部分人对县城女性充满恶意与偏见的代名词,背后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值得深思。
在互联网时代,一些看似平常的词汇却能掀起轩然大波,“外五县瑜伽裤”便是其中之一。这个词乍看之下,不过是将地域与服饰进行了简单组合,可在网络语境里,它却成了部分人对县城女性充满恶意与偏见的代名词,背后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值得深思。
“外五县”,通常指代大城市周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县城。而瑜伽裤,本是健身女性青睐的运动装备,因其良好的弹性与贴身设计,便于舒展身体,后来逐渐从健身房走向日常生活。当这两者结合,“外五县瑜伽裤”却被一些网友扭曲成了特殊的标签,用来给县城女性“画像”。在他们的臆想中,这类女性似乎有着固定的生活模式:网名多叫“不吃香菜”,爱用刘亦菲捧花照片当头像;日常穿搭永远是脚上一双萨洛蒙,身上一套Lululemon,热衷于骑行、瑜伽、飞盘、插花这些看似“精致”的活动;代步工具是二手市场淘来、转了好几手的泡水跑车,手机和包包也都来自二手回收平台 。这些网友还言之凿凿地认定,她们穿瑜伽裤是为了吸引有钱中年男人,是所谓的“捞女”,妄图通过这种方式实现阶层跃升。
这种无端的揣测与抹黑,首先是性别歧视的体现。长久以来,社会对女性的穿着打扮总是充满审视目光。女性的穿着一旦不符合某些传统观念,就容易被贴上负面标签。瑜伽裤因贴身的设计,凸显女性身材曲线,就被一些心怀不轨之人恶意解读为“性暗示”的工具,与曾经被污名化的“黑丝”一样,成为他们评判女性道德的标准。在他们眼中,女性穿瑜伽裤不是为了舒适或追求健康生活,而是故意引人遐想,这种狭隘、低俗的想法,完全是对女性的物化与不尊重,是男权社会下对女性身体的一种规训。
从地域角度来看,这又反映出城乡之间的偏见与隔阂。在一线城市,瑜伽裤作为运动穿搭或是时尚单品,被大众广泛接受,穿瑜伽裤的女性会被视为追求健康、时尚的群体。可到了县城,同样的穿着却被嘲讽。这背后是部分大城市居民对县城的优越感作祟,他们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标准为标尺,去衡量县城居民,认为县城女性穿瑜伽裤是“东施效颦”,是盲目跟风大城市的消费主义,却忽略了县城女性也有追求美好生活、享受时尚与健康的权利。这种地域歧视,是对县城发展以及县城居民生活方式的不尊重。
互联网在这场闹剧里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短视频平台为了流量,热衷于推送一些夸张、博眼球的内容,像“瑜伽裤配貂绒”“瑜伽裤搭洞洞鞋”这类所谓“土味穿搭”,进一步加深了大众对县城女性穿搭的刻板印象。而网络上的梗文化,将“外五县瑜伽裤”简化为一个带有侮辱性的梗,在不断传播中,恶意被无限放大,让县城女性遭受更多的网络暴力。
但事实是,那些被贴上“外五县瑜伽裤”标签的女性,大多是普通而努力生活的人。她们可能是辛苦工作的上班族,利用业余时间健身锻炼,穿瑜伽裤只是为了运动方便;也可能是自主创业的店主,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享受生活的乐趣。她们经济独立,热爱生活,并没有做任何伤害他人的事,却要承受无端的指责与谩骂。
“外五县瑜伽裤”这一现象,是社会偏见、性别歧视与网络不良文化交织的产物。我们需要摒弃这些无端的恶意,尊重每个人的穿着自由和生活方式,消除地域偏见,还县城女性一个公正、平等的生活与网络环境,让她们能自在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被一个恶意标签束缚、定义 。
来源:小叶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