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韵名家丨冯爱琴:一台戏一辈子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2 09:59 1

摘要:■名人名片冯爱琴,陕西蒲城人,一级演员,余派传承弟子,渭南市秦腔剧团演员,主攻青衣。代表作有《三娘教子》《秦香莲后传》《铡美案》《三上轿》《斩秦英》《黑叮本》《四贤册》《安安送米》等。

■名人名片冯爱琴,陕西蒲城人,一级演员,余派传承弟子,渭南市秦腔剧团演员,主攻青衣。代表作有《三娘教子》《秦香莲后传》《铡美案》《三上轿》《斩秦英》《黑叮本》《四贤册》《安安送米》等。

渭南日报 记者 姚二曼

今年3月,渭南市秦腔剧团携经典剧目《秦香莲后传》走进甘肃天水,演出现场人头攒动,盛况空前,再现“万人空巷听秦腔”的文化热潮;7月,该剧晋京展演,剧场内座无虚席,喝彩声、掌声此起彼伏,贯穿始终。这两场精彩演出的背后,离不开主演冯爱琴的匠心演绎。舞台上,她以精湛的技艺,将中年秦香莲的沧桑与坚韧刻画得入木三分,成功征服了各地戏迷。

冯爱琴展示获奖证书。记者 姚二曼 摄

8月25日,记者采访了冯爱琴,只见她身形高挑、脸型周正大气,自带青衣的优雅气质。谈及表演心得,冯爱琴分享道:“我常饰演悲情正旦角色,每次扮上妆,就仿佛与剧中人物融为一体。在天水演出时,有位观众特意找到我,说我塑造的秦香莲最贴合他心中的形象。”她坦言,除了先天的外形优势,更重要的是她始终保持着对表演的敬畏之心,坚持日复一日地打磨技艺,才让角色真正“活”在舞台之上。

舞台方寸间 学艺路漫漫

冯爱琴出生于蒲城县荆姚镇,这里秦腔氛围浓厚,从垂髫稚子到古稀老人,人人都爱听戏,村里还活跃着自乐班。“我家斜对门住着一位唱二花脸的老艺人,小时候常听他唱戏。他一见到我就夸‘这娃长得亲,嗓子又好,是个学戏的好苗子’!”十二三岁时,冯爱琴便拜入老艺人门下,以一出《华亭相会》叩响戏曲之门,就此开启学戏生涯。

此后四五年间,冯爱琴又跟着自乐班、业余剧团辗转蒲城方圆各镇村。她白天挥汗练功,夜晚登台表演,风雨无阻。母亲见女儿既肯吃苦,又真心热爱唱戏,便盼着她能考入县剧团,获得更专业的训练。尽管家里日子过得紧巴,父母却给予她最坚定的支持,父亲整日在田间劳动,母亲深夜还就着昏黄的油灯织布补贴家用。看着父母操劳的身影,冯爱琴暗下决心一定要在戏曲路上闯出个名堂。

《黑叮本》剧照,冯爱琴饰演李艳妃。

1983年,蒲城县剧团公开招考,得知消息的发小赶来告知冯爱琴,她们连夜骑自行车赶到县城,以便赶上第二天的报名。尽管十七八岁的冯爱琴,在考生中年龄偏大,却凭借扎实的唱功脱颖而出。“进剧团时,我比其他学员年纪都大,练功也更吃力。”冯爱琴回忆,为弥补劣势,她每日清晨5点便起床,提前热身压腿,待其他学员开始练功,她已完成一轮训练。

在剧团里,冯爱琴不仅跟着老师认真学戏,还痴迷于秦腔名家的艺术魅力。郭明霞、王玉琴、马友仙、广雪琴,还有家乡名角余巧云的唱段,她反复地聆听、琢磨,零花钱几乎全用来购置秦腔磁带。“那个年代,录音机非常珍贵,在部队的哥哥每月随信寄给我20元钱,攒了一年才买到。”说起这段往事,冯爱琴很感慨。

这份持之以恒的努力,让冯爱琴在同期学员中迅速崭露头角。一年后,她迎来首部正式排演的剧目《四贤册》,饰演主角赵月娥。“这出戏整整排了一年。”冯爱琴感叹道。该剧讲述兄嫂临终托孤,主角夫妇在饥荒中忍痛卖亲儿的悲情故事。起初排练时,她和搭档常因念白笑场,难以入戏。经老师点拨,她深入研读剧本,从模仿老师的身段、眼神入手,慢慢将情感融入表演。

“从最初排戏笑场到含泪动情演出,都是用时间磨练而成,演青衣,步伐是关键,要稳得像扎根,慢得有韵味,身姿挺拔,用肢体语言传递人物内心。”冯爱琴说,“‘舞台方寸间,学问深似海’。四十多年演艺生涯,每一场演出都有新感悟,每次谢幕后,总会反思哪里还能打磨得更出彩。”凭着这份执着,冯爱琴塑造了众多经典青衣正旦形象,《三娘教子》《黑叮本》《安安送米》《赵五娘吃糠》等苦情戏中,她演绎的母亲角色细腻动人,令无数观众为之动容。

一部经典 几代匠心

一方戏台承载岁月风华,一部经典凝聚几代匠心。冯爱琴的艺术人生,正是在这样的传承与坚守中徐徐铺展。

1987年从剧团毕业后,冯爱琴满怀热忱投身志丹县剧团,正式踏上逐梦之路。然而,现实总是充满无奈。几年后,出于照顾家人的考量,她不得不忍痛离开舞台。但秦腔早已烙印在她的生命里,当听闻蒲城县举办秦腔大赛,她毅然重返戏台。这一唱,不仅唱回了阔别已久的舞台,更唱进了渭南市秦腔剧团的视野。

1999年,冯爱琴正式加入渭南市秦腔剧团。初入剧团,她从穿角子等基础工作做起,抓住一切机会向老师学习。一次,她主动请缨出演《赶坡》,面对领导“演砸了不好收场”的善意提醒,冯爱琴自信回应:“这是我从小学的正旦戏,在志丹县一天演3场,心里有数!”在澄城县下乡演出时,她的表演赢得前辈赞叹:“这娃唱得好!”凭借端庄的扮相和扎实的功底,她很快成为团里正旦戏的主力。

余巧云在家中为冯爱琴排戏。

时光流转,老一辈艺术家逐渐退居幕后,他们精益求精的艺术精神却在冯爱琴心中生根发芽。张彩香老师的教诲“演一个戏,精一个戏”,更成为她艺术追求的座右铭。

《三娘教子》是冯爱琴倾注半生心血的代表作。“这出戏与我缘分太深,从学戏开始一直唱到现在。”冯爱琴回忆道。在蒲城县剧团学戏时,当地名角屈秀英为她启蒙;毕业后在张掖市七一剧团,名家杜玉艳每日两小时、持续两月的悉心指导,从理论解析到舞台实践,让她对角色有了更深理解。进入渭南市秦腔剧团后,侯振华老师又对表演进行加工,尤其在做工上精雕细琢。冯爱琴现场展示了经典织布片段,眼神与动作既还原生活本真,又充满艺术美感。“就这几个织布动作,我反复琢磨了好几个月。”冯爱琴回忆道。

后来,在参加陕西省“国风秦韵”大赛时,冯爱琴依然选择《三娘教子》。张彩香老师又为其融入尚派元素,设计出精彩的甩袖技巧,让表演更具感染力。最终,她凭借细腻的演绎一举夺得大奖。

冯爱琴塑造的“三娘”,既有传统女性的坚韧慈爱,又有教子过程中的复杂心绪。她的一个眼神便能传递三娘的殷切期望,一个手势仿佛将观众带入纺织劳作的场景。凭借精湛的表演,她让“三娘”的形象跃然台上,引得观众随剧情悲喜交织。

在渭南戏迷圈中,“冯爱琴”与《三娘教子》早已密不可分。观众评价:“她把三娘演活了!百看不厌,每看一遍都忍不住落泪。”这部凝聚几代人心血的经典剧目,如今成为冯爱琴艺术传承的重心。为了让学生理解角色,她会亲自带学生观察织布过程,将这份对艺术的执着代代相传。

传承流派 薪火相传

“听过我戏的人都说,我的唱腔里能听出余巧云老师的韵味。”冯爱琴眉眼含笑,言语间满是对恩师的崇敬。谈及“形似神肖”的秘诀,她语气郑重:“学余老师的戏,得走心、动情。”

2017年参加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九省汇演让她尤为记忆深刻。当时,她选择挑战余巧云的成名作《铡美案》中秦香莲一角,压力如千钧重担。为揣摩神韵,她独居一年多,将小床搬到客厅,每日凌晨4点准时起身——余巧云的录像循环播放,她便跟着一字一句哼唱,连气息的顿挫、咬字的轻重都力求复刻。余巧云演至动情处泪水滚落,她也瞬间入戏,任由热泪夺眶。遇到困惑,她总在午饭后匆匆赶往恩师家中。即便余巧云卧病在床,仍坚持为她讲戏、抠技巧:“爱琴,唱戏得钻进角色骨头缝里!”

《三娘教子》剧照,冯爱琴(右)饰演王春娥。

汇演当日,台下座无虚席。作为地方剧团的正旦演员,她深知机会难得。当那句“在此间我把乡民问”裹挟着酷似余派的唱腔响起,掌声如潮水般涌来。大家惊叹于她与余巧云近乎复刻的声线,更折服于她将蒲城口音打磨成地道渭南腔的毅力——每个咬字、每处拖腔,都是日日夜夜打磨的见证。在甘肃巡演《秦香莲后传》时,她如泣如诉的演绎,更让这出戏在西北大地声名远扬。

“余老师是渭南戏曲界的脊梁。”冯爱琴声音渐沉。作为余派嫡传弟子,亦是市第六届政协委员,她始终心系流派传承。她积极提议成立“余巧云艺术流派研究与传承保护中心”,面向专业院团与戏迷传授《铡美案》《五典坡》等经典剧目,以汇报演出、艺术赛事激发传承活力。

“我在戏台上摸爬滚打一辈子,这些凝聚着几代人心血的好戏,不能在我们这代断了根!”她语气坚定,“退休前,我一定要把余派这几出拿手戏稳稳当当地传给孩子们,站好最后一班岗!”这份跨越岁月的坚守,恰似她舞台上塑造的“三娘”,执着而滚烫,照亮着秦腔艺术的传承之路。(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渭南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