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永川城区西部、双石镇西北部,有一个交通便利、禀赋优良的村子——脚盆井村。这里不仅有历史文物遗迹“脚盆井”,西临巴岳山,内有复生桥水库,还是永川区乡村振兴示范村,面积5.21平方公里,人口2850人,下辖6个村民小组。近年来,脚盆井村党组织充分发挥引领作用,领
在永川城区西部、双石镇西北部,有一个交通便利、禀赋优良的村子——脚盆井村。这里不仅有历史文物遗迹“脚盆井”,西临巴岳山,内有复生桥水库,还是永川区乡村振兴示范村,面积5.21平方公里,人口2850人,下辖6个村民小组。近年来,脚盆井村党组织充分发挥引领作用,领办合作社,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蹚出了一条强村富民路。
党建引领,筑牢“家门口”就业根基
2020年1月,重庆市永川区双石镇脚盆井村股份经济联合社注册成立,村党总支书记张仁权担任法人代表和董事长。联合社成立董事会,对经营管理等重大决策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成立民主理财小组,严格财务审批、使用和监督制度,每年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目标管理方案,项目按实施方案稳步推进。靠着扎实的组织保障,联合社获得中央财政扶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补助资金50万元。
党组织的引领不止于此。为推动乡村振兴,脚盆井村以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抓手,依托宜机化改造的土地资源和市农科所等专家资源,成功申报“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项目。村党组织发挥政治和组织优势,合作社发挥经济优势,农民群众发挥能动优势,以股份为纽带,把村集体和农民群众联合起来,统筹盘活土地、资产、资金、劳动力等资源,实现集约化服务、规模化经营,让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民群众“双增收”。
在这个过程中,党员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十分突出。全村30余名年富力强的党员,像尹廷建、杨连建、刘运琼等,积极带领群众干,让村里实现了“粮满地、钱包鼓”。这种成功的种植模式,吸引了四川农大、农业农村部种植司等众多单位前来考察学习,还被CCTV-17农业农村频道等多个市级以上媒体报道。
产业兴村,拓宽“家门口”就业渠道
脚盆井村在农业产业上做足文章。2022年4月11日,村里采取“党总支挂帅+各党支部分片包干”的办法,大力推进合作社建设,积极动员群众,厘清利益分配机制,规范制度运行。同时,与区农业农村委开展党建结对帮扶,和城市科技学院党支部开展校村联动,在市农科院作物所、永川粮油站等单位的专家技术支持下,采用“2行玉米:4行大豆”间作复合带状种植模式。这种模式下,玉米单粒穴播,大豆双粒穴播且穴留1株,将传统玉米单行种植变为双行。这样既保证玉米有效株数不变,又增加了一茬大豆,利用作物边行优势,通风、透气、光照充足,提高了作物产量。
2023年,脚盆井村种植玉米大豆近1360亩、高粱395亩。凭借“高产出、可持续、机械化、低风险”的种植模式优势,实现亩产玉米450公斤、高粱400公斤、大豆100公斤,远超单一种植模式产量,做到了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双赢,被永川区确定为农业种植重点技术推广试点单位。
除了种植产业,村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也蓬勃发展。该合作社吸纳农机大户、产业大户、涉农企业、村党员干部和有意愿的群众,以资金、农机具、土地、技术等多种方式参股,探索出“党总支+合作社+大户+农户”的经营模式。合作社重点购买农机具,建设农机库棚、粮食仓储等,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个体农户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今年以来,已培养培训农机手6名,主要是村专职工作者和种粮大户业主,打造了一支永不流失的农机专业队伍。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很实在,每亩机耕收费85元,机插收费60元,机收收费80元,机防收费16元。这不仅方便了周边主体和村民种地,提高了种地效益,还解决了适时用工难题,同时为村集体增加了收入。仅2023年,农机专业合作社实施社会化服务水稻大户182.38亩、小农户110亩、玉米大豆1360亩、高粱大豆395亩,实现收益39.7万元,纯收入18万元。
惠民共赢,提升“家门口”就业获得感
脚盆井村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坚持群众利益最大化、村集体利益最小化。在收益分配上,村股份经济联合社将收益的40%用于入股村民再次分红,30%用于村级合作社扩大再生产,30%作为村集体公益活动经费。这样的分配方式,既保障了村集体收益,又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深受好评。
据统计,入股村民务工收入达80万元,其中为8户脱贫户的8个劳动力解决了就业岗位,新增务工收入4万元。村集体净增收约35万元,村民除了保底收入,还从合作社获得二次分红资金12.5万元,户均分红增收1150元。
借着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项目的成功经验,脚盆井村还将继续推行“社员土地入股保底收入+收益再分红”的运作模式。利用玉米大豆收割后的土地种植400亩油菜,预计亩产400斤左右。群众收入的增加,进一步提高了村民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也推动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经验借鉴,助力更多“家门口”就业
脚盆井村的成功,为其他地方提供了不少经验启示。首先,要坚持党建引领,为集体经济发展赋能。要找准基层党建与集体经济的结合点,吃透政策方向,借助外部力量,凝聚发展合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把支部和党员聚集在产业链、重大项目上;持续推进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优化党组织带头人队伍,让“头雁”更好地引领发展。
其次,要培养农业经济人才队伍。稳定村两委班子成员,注重年轻干部的选拔和培养,确保长远规划能落到实处。同时,开发人才资源,通过优化产业效应、提供工作机会等,吸引“新农人”等年轻人返乡创业,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最后,要实现筹措资金多元化。关注政策导向,整合本地项目资源,争取各级财政资金,为发展“输血”;充分挖掘和合理开发村集体的资产、资源,利用自有资金实现自我“造血”;吸引优质社会资本投入,获得外源性资本红利,为“家门口”就业提供更坚实的资金保障。
来源:外环西路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