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朗读是一种更深入立体的阅读形式,是对通识经典的一次再创作,也是对“博雅悦读”的一种分享,用声音寄托情感,用朗读传播文化。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SUFE朗读者”践行“读好书、读懂书”的读书理念,契合“上海财经大学通识经典悦读活动”推出上海财经大学通识经典朗读大赛。
『SUFE朗读者·通识经典朗读大赛』
朗读是一种更深入立体的阅读形式,是对通识经典的一次再创作,也是对“博雅悦读”的一种分享,用声音寄托情感,用朗读传播文化。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SUFE朗读者”践行“读好书、读懂书”的读书理念,契合“上海财经大学通识经典悦读活动”推出上海财经大学通识经典朗读大赛。
PART 01.
获奖作品
《苏东坡突围(节选)》
朗读者:徐紫涵(匡时书院)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然寂然无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
然而,现在他即便写诗作文,也不会追求社会轰动了。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一段树木靠着瘿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我苏东坡30余年来想博得别人叫好的地方也大多是我的弱项所在。
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PART 02.
获奖感言
徐紫涵
2023级匡时书院本科生
很荣幸能在通识经典朗读大赛中获奖,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我这篇朗读作品的肯定,更是对我热爱朗读的一份鼓励。我在此衷心感谢学校提供这个平台,也感谢评委老师们的认可。
这是我第二次参加通识经典朗读活动。去年选择的是朗读小说体裁,重点在于人物角色的塑造和情感起伏的表现;今年选择的则是散文体裁,走进一段伟人的人生,汲取其中的精神力量。余秋雨先生对于成熟的定义是在我脑海里历久弥新的一段文字,初读时便惊叹于其酣畅淋漓文采斐然的排比,而细细品味更是觉得它完美描绘了苏东坡的成长,并且从各种感官的角度向我们细腻地刻画出成熟是一种怎样的气质。而朗读不仅直观呈现了这段文字的音韵美,更是用声音的质感来展现文字背后的内涵。
朗读的魅力在于用声音触摸作品的情感思想,用声音探索经典,去理解那些伟大灵魂在困境中的思考与选择,并把这份理解和力量传递出去。我也会在阅读和朗读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用声音传递更多有力量、有温度的文字。谢谢!
PART 03.
《山居笔记》
作者:余秋雨 著
索书号:I267/Y723(3)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