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这是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发出的抗战宣言。
然而,在南京沦陷、上海危急、“亡国论”与“速胜论”甚嚣尘上之时,中国的抗战前途究竟在何方?
就在这迷茫与绝望交织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里,披星戴月,挥笔写下了五万余字的《论持久战》,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华民族抗战的漫漫征程。
1938年,对于中国来说,是极为艰难的一年。
南京城墙上的弹孔还在渗血,上海租界的报纸天天都在渲染日军即将进攻武汉的消息。
北平的茶馆里,说书人讲到“扬州十日”便痛哭流涕,“亡国”的阴霾笼罩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
当时的中国,国内局势一片混乱,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徐州会战之后,部队建制混乱,伤兵无人照料;
共产党在华北建立的根据地,也面临着老百姓的误解与不信任,干部下乡宣讲常常碰钉子。
“亡国论”和“速胜论”如同两股妖风,吹得人心惶惶,整个国家仿佛失去了主心骨。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毛泽东以其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深邃的思想洞察力,完成了《论持久战》这一伟大著作。
他在文章中,通过对中日两国国情的深入分析,指出日本虽是强国,但存在地盘小、兵少、资源匮乏等致命弱点,长期作战必然难以为继;
而中国虽是弱国,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民心齐一,只要坚持持久战,最终必将取得胜利。
他还精准地将战争分为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为中国抗战制定了科学的战略蓝图。
《论持久战》一经发表,便迅速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开来。
从延安的窑洞到重庆的官邸,从八路军的根据地到国民党的军营,人们争相传阅。
白崇禧看后,拍案叫绝,称其为“真药方”,并力劝蒋介石下令全军学习。
蒋介石看了半天,也不禁感叹:“毛泽东真有两把刷子!”冯玉祥更是自掏腰包印了三千本,送到各部队手中。
就连蒋经国在苏联留学回来后,也偷偷找来一本阅读,并在日记中写道:“战略远见,非一般人所能及。”
然而,日军方面却对《论持久战》不屑一顾。
华北派遣军的情报官将译文送到东京,参谋本部的课长扫了几眼便扔在一边,认为这是“中国人的自我安慰”。
《改造》杂志想登节选,军部直接将稿子退回,要求删去那些说日本必败的内容。
但事实却狠狠地打了日军的脸,随着战争的持续,日本国内资源匮乏的问题日益凸显,前线补给困难,士兵士气低落。
而中国人民在《论持久战》思想的指引下,军民一心,顽强抵抗。
八路军在华北开展游击战争,不断袭扰日军的补给线;
老百姓们也积极投身抗战,有的送情报,有的抬担架,有的甚至直接拿起武器与日军战斗。
1940年,彭德怀在太行山发动百团大战,历时三个多月,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充分证明了《论持久战》中游击战和运动战理论的正确性。
此后,日军虽然不断调整战略,甚至推行“三光”政策,但始终无法扑灭中国人民抗战的火焰。
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民的抗战力量不断壮大,最终迎来了1945年8月日本投降的那一天。
《论持久战》的伟大之处,不仅仅在于它精准地预言了战争的发展阶段,更在于它激发了全体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和民族精神。
它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明白,我们能够战胜日本侵略者,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坚持到底。
这种信念,如同星星之火,燎原整个中华大地,将四万万中国人紧紧地凝聚在一起。
正如毛泽东所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论持久战》就是将这一根源挖掘出来的伟大著作,它让中国人民在抗战的道路上不再迷茫,不再彷徨,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在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论持久战》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么强大的敌人,多么艰难的困境,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团结一心,制定科学的战略,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最终的胜利。
它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来源:优雅高山8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