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画幅右侧是“胜利之夜”4个字,左侧写有“日本投降后三日 子恺于重庆作”。画中展现的正是在获悉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一户人家在夜里自由地点亮明灯,欢欣雀跃庆祝胜利的瞬间。
1945年,重庆,一个盛夏的夜晚,暖灯下,一名幼童被激动的父亲高高举起,笑容灿烂,哥哥姐姐站在一旁,同样满脸喜色,一只猫蹲伏于地,似在倾听人间欢腾。
这是著名画家丰子恺在《胜利之夜》中所绘景象。
画幅右侧是“胜利之夜”4个字,左侧写有“日本投降后三日 子恺于重庆作”。画中展现的正是在获悉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一户人家在夜里自由地点亮明灯,欢欣雀跃庆祝胜利的瞬间。
《胜利之夜》后来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德国柏林附近的波茨坦举行会议。7月26日,会议以中、美、英三国名义发表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形式发布《终战诏书》,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
其实,早在1945年8月10日,日本愿意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就从位于重庆沙坪坝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传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在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发挥了团结全民族抗战的重要作用。为防日军轰炸,当时重庆大学电机系主任兼教授冯简,将整个广播电台系统一分为三:总部在现渝中区两路口的广播大厦,收讯台设在现渝中区歇台子,而电台中枢系统——发射台和播音台,建在现沙坪坝区华宇广场大楼地下。
尽管历经多次轰炸,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依旧坚持向外广播消息。当年的东京报纸这样写道:“我皇军飞机大炸重庆,那里的青蛙全都炸死无声,为什么那个扰人心绪的中央电台还是叫个不停?”于是,这个在日本侵略者耳中叫个不停的电台,就有了“重庆之蛙”的别称。
1945年8月10日,日本内阁通过瑞士政府,正式向中国转达无条件投降的请求。当晚,广播电台开始转播日本投降的第一次报道,播音员几次用手绢抹去难以抑制的泪水,扭开送音开关:“各位听众,现在播送重大新闻……日本无条件投降……”
日本准备投降、抗战即将胜利的好消息,立即传遍重庆全城,凡有人烟之处,都响起了沸腾的欢呼声。重庆各界极度兴奋,数以万计的市民涌上街头,欢呼声、锣鼓声、鞭炮声响彻山城,道路被塞得水泄不通。大街小巷,两旁的窗户前挤满了热切的脸庞,人们自发聚集在一起,振臂欢呼,欢庆胜利。
在《大公报》8月11日刊发的报道《日本投降消息传来,重庆市民昨晚狂欢》中,记者写道:“狂欢写不尽,欢声听不尽!总之,一九四五年八月十日夜,重庆是成了声音的大海了!”
8月13日,丰子恺挥毫作画,将心潮凝于《胜利之夜》,画中无宏大场景,但群众的喜悦之情却溢满整幅画作。
《胜利之夜》只是序章,重庆庆祝胜利的活动不止于此。
8月15日,日本天皇投降广播传来,市民敲打脸盆、摇铃呐喊,将城市变成“声响的海洋”。9月2日,日本在“密苏里”号军舰上签署投降书,重庆各大商店门前贴上V字红标,鞭炮、柏枝等全城售罄。9月3日,重庆市电力公司拉响了解除警报的长音,陪都各界庆祝胜利大会在重庆较场口广场隆重举行,五六万人的游行队伍从较场口出发,人流塞巷。入夜后,防空照测队的探照灯、商号的彩灯与露天电影的光影交织,让重庆的夜空亮如白昼。9月4日晚,重庆各界又举行盛大的火炬游行,3万余名参加游行的市民高举象征光明和平的火炬,在山城的夜里汇聚成一股澎湃的火流。
这一幕幕,让人不禁回想起,1940年9月,国民政府发布训令明定重庆为中华民国陪都。也正是同一年,日本加紧对重庆及周边地区的空袭,实施了地毯式的轰炸。轰炸的硝烟犹在眼前,英雄的重庆人民从不畏惧敌人的手段,他们集合起来发出最强的声音:“愈炸愈强!”
由此回望,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随后日军侵占东北,中国人民14年抗日战争开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日战争由此拉开帷幕。14年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前仆后继赴国难,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战史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回望是为了更好地铭记,缅怀是为了更好地传承。2025年的今天,让我们勿忘历史,珍爱和平!振兴中华,吾辈自强!
作者单位:重庆市档案馆
来源:七一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