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记者跟随中国地震局组织的“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进行时”主题活动,参观了辽宁铁法能源大强煤矿的井下0902工作面集控中心,感受到了现代矿山防灾减灾的“神经中枢”。
光明日报客户端9月2日报道 近日,记者跟随中国地震局组织的“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进行时”主题活动,参观了辽宁铁法能源大强煤矿的井下0902工作面集控中心,感受到了现代矿山防灾减灾的“神经中枢”。
节点式地震仪 王美莹/摄
深入井下约1千米,巷道内灯光通明、通风系统持续运转,安全标识清晰可见。沿着开采巷道行走,可见顶板支护强度高、设备稳固,矿方在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增设了专项监测传感器,一旦监测到微震异常或应力突变,系统会立即发出预警,井下作业人员可通过应急广播和避灾路线迅速撤离。
技术人员在井下介绍相关情况
而在大强煤矿防冲减震监测中心的大屏幕上,跳动着工作面的微震监测数据、应力分布图和设备运行状态,技术人员正专注地盯着数据变化,分析着可能出现的风险征兆。
大强煤矿防冲减震监测中心 王美莹/摄
作为矿产资源大省,辽宁矿震防控任务艰巨。据铁法能源公司大强煤矿总工程师李继民介绍:“大强煤矿自2022年起多次发生2级以上矿震,对开采安全及周边区域构成威胁。2023年的矿震让矿井停工200多天,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自2023年开始,辽宁省地震局主动服务、自主研发,与大强煤矿签订服务协议,次年完成5个专用地震监测台站建设,形成专用台网,显著提升地震定位精度和监测能力,有效支撑矿区安全风险预警;在大强矿区内临时布设64套短周期地震计组成的密集台阵,对矿震事件开展高精度监测。
地震监测台站 王美莹/摄
“通过数据反演,科研团队成功获取矿震重新定位、震源机制解和浅层速度结构等关键参数,为矿震成因和发生机理提供了科学解释。”王亮补充道。
据介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开发的煤矿微震监测系统已应用于多个矿区,其优势在于可实现地面台站合理布设、数据自动处理、多形式速报和震级统一标定,克服了井下监测的局限,为灾害评估和风险研判提供一致、可靠的数据基础。
下一步,辽宁将继续推动非天然地震研究平台应用,加速光纤和节点式地震计等先进设备部署,实现“透视矿区”,并积极推进《煤矿地震监测台网技术规范》的出台与落地,全面构建智能化、标准化的矿震监测防控体系。
防震减灾融媒体工作室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