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二战以前,铁甲战列舰是当之无愧的海上霸主,这是一种巨大的、带装甲的、由螺旋桨推进的蒸汽舰船,它有着8000-9000吨的排水量和6000-8000匹的马力,有可旋转的炮塔,有4门到6门重炮,有装在舰首吃水线以下突出的冲角来撞击敌人的舰船。
近日,美媒发文表示,并不依靠核动力航母,拥有370艘军舰的中国已经打造了全球最强海军。而美媒之所以会下这样的论断,是因为中国已经打造了新的海战模式。
在二战以前,铁甲战列舰是当之无愧的海上霸主,这是一种巨大的、带装甲的、由螺旋桨推进的蒸汽舰船,它有着8000-9000吨的排水量和6000-8000匹的马力,有可旋转的炮塔,有4门到6门重炮,有装在舰首吃水线以下突出的冲角来撞击敌人的舰船。
就字面意思而言,“战列舰”(Shipof-the-line )最初指的是以舷侧火炮遂行单列纵队战列线(Lime ofBattle)战术的大型军舰。
在铁甲战列舰之前的帆船时代,吨位较大的战舰因为操纵、转向不易,不像小型舰船那样可以借助机动性发挥威力。
此时若要取得战场优势,就必须编练统一的战术,克服单艘军舰笨拙的缺点。大型战舰通常会事先排成单列纵队,占据上风向位置,待敌舰驶入火炮射程后,即保持与对方平行的航路继续前进,同时以舷侧火炮向敌舰射击,直至对手被击毁。
为执行战列线战术而建造,拥有安装于多层甲板之上的强大舷侧火力的风帆战舰,即称为“战列舰”。
而铁甲战列舰的存在则让海洋进入了钢铁时代,尤其是等到英国发明了无畏号,就和美国航母一样主导了战列舰的设计标准,无畏号装备了10门12英寸主炮,保证了远程火力输出时的统一,而放弃了前无畏舰时代中等口径的火炮的设计,因为挤占了大口径主炮空间的中口径火炮,会让战舰远程射击时火力下降许多。
作为一艘划时代的战舰,无畏号的机动性和火力都有了质的飞跃,无畏号是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战列舰,“无畏”号不仅成为了现代战列舰的代名词,自此,世界各国都开始了“无畏舰”的建造,据统计全世界共有150艘之多。
二战结束后,世界海军力量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战列舰的时代彻底落幕,航空母舰正式确立了其作为海上霸主的核心地位。
航母没用厚厚的装甲,能够取代战列舰靠的就是舰载机,战列舰的火炮最远也就只能射击几公里,而舰载机可以把作战范围扩充到上百公里之外,战列舰还没有见到航母,就已经被击沉了。
美国凭借其无与伦比的工业实力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并没有从零开始,而是深刻地汲取并借鉴了英国航母在战争中的创新与教训,以此为基础,引领了全球航母技术的发展。(苏联除外)
“福莱斯特”级(Forrestal-class)和其后的小鹰级(Kitty Hawk-class)常规动力航母,以及划时代的企业号(USS Enterprise)核动力航母和尼米兹级(Nimitz-class)核动力航母,其吨位都达到了英国航母的数倍。更大的舰体意味着更强大的载机能力、更充足的航空燃油和弹药储备,以及更优异的远洋持续作战能力。
尤其是1961年服役的“企业号”航母,开启了航母的核时代。核动力赋予了航母近乎无限的续航力,消除了常规动力航母对燃油补给的依赖,使其能够长期高速航行,快速部署到全球任何热点海域,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终极工具。
美国将航母发展成为一个以航母为核心的战斗群(Carrier Battle Group),整合了防空、反潜、反舰和对陆攻击等全方位作战能力。舰载机联队的构成也日趋复杂和完善,包括战斗机、攻击机、预警机、电子战飞机和反潜直升机等,使航母成为一个强大的海上移动军事基地。
美国海军一直把航母及其编队作为执行其全球战略的核心兵力。上世纪 90年代以前,美国一直把航母作为大洋作战兵力的核心作战平台。近些年来美国转向“由海向陆”的濒海战略,对航母的定位从以往大洋舰队对抗的核心平台转变为左右陆上局势和进行对陆上纵深和近海进行打击的作战基地和打击平台。
也就是说美军的航母打击群是依靠舰载机输出火力,航母只配备自防御性武器系统,但却配备大量的电子信息装备,具有强大的编队内外连通能力和指挥能力。编队中的其他舰艇是航母攻防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主要承担防空、反潜和对陆打击任务等等。
但是中国却打造了一条不同的模式,那就是导弹和舰载机双火力。
为什么导弹技术日益发达的现在,航母战斗群还依靠舰载机作为核心战力呢?
首先,飞机可以飞过去,在目标区上空盘旋,进行侦察、识别、重新选择目标、实施精确打击,甚至进行空战夺取制空权。导弹发射出去就无法收回,只能打击预设目标,无法应对变化的情况。
其次,一个航母舰载机联队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出动飞机,在目标区保持存在,形成持续的威慑和打击压力。而导弹齐射完后,需要很长时间重新装填(舰艇垂发系统的再装填在海上极其困难),火力会出现空窗期。
可以说,舰载机提供了持续、灵活且覆盖范围极广的打击能力,这是一次性导弹无法比拟的。
但是当我们彻底打通了所有平台,构建了跨平台信息网络之后,又不一样了,尤其是我军打造了多款舰载高超音速导弹,其中鹰击19它不仅能够由055型驱逐舰、052D型驱逐舰等主力舰艇携带,也可以适用于现役的093、093A和039、039A/B/C型潜艇的533mm鱼雷管。因此我们在听到介绍时,说到可以用于潜射。
甚至还可以部署在054B型护卫舰以及大型无人作战艇上。我们的054A和054B仍然采用了32单元650毫米垂发装置,未采用更大直径的850毫米垂发系统,鹰击19的体型,刚好可以适用于054、054B。
这也就意味着中国海军将在远洋作战能力上实现对美军航母打击群的压倒性优势。高超音速导弹凭借其极高的飞行速度、机动变轨能力以及低空突防特性,能够有效突破现有舰载防空反导体系,从而大幅提升我军的反舰作战半径和毁伤效果。
试想一下,即便是像054B这样的护卫舰,在配备此类导弹后也具备单舰重创甚至摧毁航母的实力,这不仅极大增强了舰队的火力密度和持续打击能力,更在战术层面形成了多方向、多批次、高强度的饱和攻击优势。
要知道,中国370艘军舰中,可是有60艘导弹驱逐舰,50艘054A的,100多艘高超音速火力打击平台,足以应对当前只能挤出三四个航母群的美军了。
这也是为什么美媒会说,即便暂时未配置核动力航母,中国海军仍凭借高超音速打击体系构建出全球最具威慑力的海上作战力量之一。在高超音速武器的支撑下,“发现即命中、命中即摧毁”逐渐成为现实,这使得传统大型水面舰艇的生存能力面临空前挑战。
此外,所谓“舰载机与高超音速导弹双核心”作战体系,进一步拓展了海军在高强度现代海战中的战术选择与弹性。一方面,舰载机可前出执行侦察、电磁压制、中继制导等任务,为高超音速导弹实施超视距打击提供关键信息支撑;另一方面,导弹的强大突防和终结能力,又能够有效降低有人平台突防风险,形成火力与机动的有机互补。根据不同战场态势——无论是远洋决战、区域拒止,还是要道控制,中国海军都可灵活调配两种核心战力,实现最优作战效能,从而在高端对抗中掌握更大主动权。
当然了,虽然美媒这样说,中国还是需要核动力航母的,核动力航母无须频繁地补给燃料,有效减轻了对后勤补给的需求,并扩大了作战半径。核动力装置可充分展示其高航速、高机动性的特点,同时,可使得全舰摆脱对大型油轮的高依赖性。
核动力航母的无限续航能力及持续的高航速优势使其可被迅速派往世界任何海域。从续航能力、作战能力等方面进行考虑,仅有大型航母及潜艇才更适于使用成本高昂的核动力装置。远洋作战进程中,核动力航母对补给保障依赖性越低,其实用性即越强;核动力航母实用性远强于常规动力航母。
可以这样说,核动力航母是维护世界及地区和平、捍卫国家海洋主权的重要战略武器,对国家地位的提升及保护国家领土安全有重大意义。我国作为海洋大国,更加需要核潜艇。
来源:胖福的小木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