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朝鲜半岛的严寒中,一支中国军队用血肉之躯筑起了钢铁长城,范天恩率领的335团在飞虎山和松骨峰的惨烈战斗,铸就了38军“万岁军”的永恒美誉。
在朝鲜半岛的严寒中,一支中国军队用血肉之躯筑起了钢铁长城,范天恩率领的335团在飞虎山和松骨峰的惨烈战斗,铸就了38军“万岁军”的永恒美誉。
1950年11月的朝鲜战场,寒风刺骨,炮火连天。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112师335团在团长范天恩的带领下,攻占了位于价川东北的飞虎山。
这座海拔仅622.1米的山头,因其控制平壤至满浦铁路的险要地势,成为了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
南朝鲜军第7师及美第8军一部,在数百架次飞机和60余门火炮支援下,以密集队形向飞虎山实施轮番攻击。
335团的战士们面临的不只是强大的敌人,还有缺粮少弹的极端困境。
1950年11月4日拂晓,335团攻占飞虎山,一场前所未有的阻击战就此打响。
美军和南朝鲜军为夺回这个战略要地,发动了疯狂进攻。
飞虎山是敌军向北进攻的必经之地,也是他们的补给中心。控制飞虎山就等于切断了敌军从军隅里撤退的后路。
团长范天恩带领这群铁血战士,誓要占领山头,切断敌人退路。
然而,任务极为艰难,因为335团的弹药和粮草早已严重短缺。
美军飞机对我军后方进行了猛烈轰炸,我军的补给线跨越国境,困难重重。
更糟糕的是,由于缺乏航空支持,我方只能任由敌机轰炸,补给损失惨重。
战斗持续数日,335团面临的最大难题不是敌人的猛烈进攻,而是极度的饥饿和口渴。
战士们干粮早已耗尽,连一颗玉米粒也所剩无几。
文化教员戴笃伯初上战场时非常害怕,但看到战友们的英勇行为后深受触动。
他带着担架组抢救伤员,并将路上被战士们丢弃的铁锹小镐捡起背在身上,送到了山上,解决了挖工事的燃眉之急。
在缺水缺粮的情况下,5连的机枪手梁仁江想出了特殊的方法来缓解饥渴。
他看到一个圆圆的小石头,便抓起来放进嘴里咕噜起来。
助手李景龙疑惑地问他吃什么,梁仁江说:“含着它口水会多一点,饿也就差一点儿!”
这种方法很快在阵地上传播开来,战士们纷纷找石头塞进嘴里,以减轻饥饿感。
在志愿军战士们最困难的时刻,朝鲜群众伸出了援手。
尽管许多人家本就贫困,还是咬牙将自家仅有的牛宰杀,或拿出剩余的粮食,煮成热腾腾的米饭。
他们然后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送到前线。
这条通往阵地的路早已被敌军封锁,但志愿者们仍然冒着生命危险,送粮送饭。
有的甚至中枪,默默包扎后依旧坚持送粮。一位名叫朴孝男的妇女送来米饭时,战士们注意到她身后拖着长长的血迹。
原来,她头部中弹,但仍顽强爬上了阵地。
在335团2营的指挥所附近,有个铅矿洞,里面有很多朝鲜老百姓避难。
他们主动下山去找粮食,还真在附近的工人粮食供应站找到了大米。于是,这些人立刻生火做饭,然后冒着炮火送上阵地。
飞虎山上的战斗异常惨烈。
11月6日,敌人以一个营的兵力攻击7连1排的阵地。
副排长李兴旺一手拿着冲锋枪,一手抱着迫击炮弹,跑到了最前面一班、二班的阵地。
短短两个小时时间,双方在阵地上争夺了16次之多。
李兴旺头部负伤后,仍独自与多名美军搏斗,先用沙土扬伤美军眼睛,再用敌人的卡宾枪反击,最后用手榴弹炸死两名美军。
战斗持续到下午3点多,一排伤亡巨大,仅剩下的几名战士还在赤手空拳地抵挡敌人。
此时,二排、三排奉命前来支援,战士们继续坚守在阵地上,杀伤敌人200多。
由于接连几天损失惨重,伪军第三联队失去了进攻能力,只能撤下来。
当天晚上,就换上了第八联队,继续进攻335团的阵地。
飞虎山硝烟未散,335团又接受了一项更加艰巨的任务——在松骨峰阻击南逃美军。
然而,这一次行动,却是团长范天恩私自做主的决定。
当时,范天恩和战士们在奉命去德川地区的过程中,因团部电台损坏与师部断了联系。
途中偶遇40军后,得知自己所属的38军主力已经去了前线。
范天恩率335团持续急行军,也没赶上德川地区的战斗。
正在一筹莫展的范团长利用一台缴获的美军电台和师部取得联系,私自做主,要求率领部队参加接下来的松骨峰的战斗。
正在为兵力短缺问题苦恼的杨大易师长,欣喜之余不停感叹神兵天降。
松骨峰主峰虽然仅288.7米,但是其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它不仅和附近的几个重要地点形成了鼎足之势,山脚下的南北公路也是美军准备夺路南逃的首选。
1950年11月30日,范天恩带领335团的战士们直冲松骨峰,决心将美军死死拦住,绝不放他们的一兵一卒过去。中国军史上一场极其惨烈的阻击战就此打响。
已经急行军两天两夜的范天恩335团,还没来得及将阵地上防御工事修建好,美军的第二师便已经来到了眼前。
知道久困于此可怕后果的美军急于逃命,像发了疯的困兽一样。
在美军坦克和航空兵的助阵下,无数的炸弹和燃烧弹,一度将松骨峰的无名高地变成了一座火山。
而志愿军从飞虎山阵地上下来的335团更是摩拳擦掌,早就憋着劲要和美军好好干一场了。
战士们默契地执行着上级牺牲下级就自动补位的机制,无数志愿军战士的生命就此定格在了松骨峰。
身体着火的志愿军战士,扑向敌人也要死死抱住他们同归于尽。
150多人的335团三连,到最后只剩下7名战士,他们共击毙打伤美军500多人,最终没有丢失松骨峰阵地。
38军在第二次战役中表现卓越,歼敌1.1万余人,缴获坦克14辆,大炮200余门,汽车300余辆。
这一辉煌战果,一举扭转了整个朝鲜战争的战局。
彭德怀总司令在战役结束后亲自起草电报嘉奖道:“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第三十八军万岁!”
从此,38军有了“万岁军”的称号。
38军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彭德怀1928年发动平江起义创建的工农红军第5军。
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38军从祖国最北边的松花江边,转战13个省,先后进行主要战斗170余次,歼敌14.3万余人,解放大小城市100余座,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四野第一主力部队。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38军虽然第一次战役中没有占到便宜,但是并没有因失败丧失信心。
第二次战役中,38军战功赫赫,为整个战役的胜利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松骨峰战斗结束后,作家魏巍前来采访,他被战士们的英勇事迹深深震撼。
魏巍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著名的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发表在1951年4月11日的《人民日报》上,立即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
“最可爱的人”从此成为志愿军的代名词,而38军也因松骨峰战斗和飞虎山阻击战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尊敬。
志愿军总部授予335团3连“攻守兼备”的锦旗,记特等功一次。
94岁的盘云老英雄晚年回忆飞虎山战斗时仍感慨万分:“虽然第一次让我们打下去了,他也不死心啊,他还要往上来,他还要往上冲啊。我们一边饿着肚子,还要瞪着眼睛看着敌人。”
2021年,当记者采访盘云老英雄时,他仍然清晰地记得当年在飞虎山抓俘虏的情景:“我在飞虎山就抓了两个俘虏,挺大个子,说话不懂,哇啦哇啦,是美国话什么话。”
38军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支重装集团军,仍然保持着“万岁军”的荣誉和传统。
它取得了我军建设发展历史上多个第一的荣耀:第一个摩托化军、第一个合成集团军、第一个机械化步兵师。
每当人们提起“万岁军”,都会想起范天恩和他的335团在飞虎山和松骨峰的英勇战斗。
那些带着浑身烈焰冲向美军的志愿军战士,那些口含石头坚守阵地的英雄,已经成为中国军人不可战胜的精神象征。
来源:集美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