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秋的三晋大地,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一个角落。雁门关外的种养循环基地通过秸秆资源化利用践行绿色发展,吕梁山深处的文旅村落凭借旺盛的人气彰显乡村旅游活力,全省高标准农田里茁壮生长的作物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年。
通过推进城乡产业共融,陵川县丈河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迎春 摄
初秋的三晋大地,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一个角落。雁门关外的种养循环基地通过秸秆资源化利用践行绿色发展,吕梁山深处的文旅村落凭借旺盛的人气彰显乡村旅游活力,全省高标准农田里茁壮生长的作物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年。
近年来,我省紧扣“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路径,在产业共融、生态共建、服务共享等领域持续深耕,勾勒出一幅城乡共生共荣的全新图景。
产业是城乡融合的“压舱石”。我省立足自身农业资源禀赋与工业基础优势,通过出台《山西省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方案(2025—2029年)》《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从顶层设计入手,推动城乡产业深度对接,形成了“城带乡、乡促城”的发展新格局。
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中,“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与政府配套政策形成合力。9月5日,记者在朔州市朔城区甘源种植专业合作社了解到,该合作社成功实现了从传统玉米种植到千亩彩椒产业园的转型。政府不仅扶持该合作社建设彩椒培育中心、分选中心和恒温冷库,还搭建冷链物流网络,串联城区陶瓷产业园、物流园区,助力彩椒远销北京、上海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村民刘妙高兴地说:“以前种玉米一亩地年收入也就1000多元,现在跟着合作社种彩椒,不仅有技术指导,还不愁销路,一亩地能收入1.5万元!”目前,该合作社已带动周边25个村850人就近就业,年支付工资2380余万元,人均年增收2.8万元。
此外,文旅产业成为连接城乡的“新纽带”。吕梁市离石区王营庄文旅科创小镇依托政策扶持,将闲置土地改造为集气膜滑冰馆、科创研学馆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项目,今年2月成功举办中国冰壶联赛,吸引了大量来自城市的游客;中阳县弓阳村借助棋盘山南麓生态优势,打造露营基地与特色民宿,带动全村人均年收入达2.2万元;孝义市临水村深挖“中国传统古村落”资源,引入文旅集团打造“临水面食小镇”,去年重要节日期间接待游客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80万元。这些项目既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好去处,也让乡村群众吃上了“旅游饭”,推动了城乡产业协同发展。
生态是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城乡融合的重要支撑。我省以制度创新为抓手,出台生态治理与资源循环利用相关政策,推动城乡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成果共享,让乡村绿水青山成为城市“生态后花园”,以城市环保技术助力乡村生态改善。
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朔州市的“变废为宝”模式成为全省典范。应县华新燃气集团同辉生物质能源公司的生物质能源循环利用项目,每天可处理当地2.6万头奶牛产生的粪污,年产生物天然气460万立方米。这些天然气直供应县陶瓷产业园,替代传统能源;项目副产品沼渣用作牛床垫料、沼液作为天然有机肥,覆盖30万亩农田,使化肥用量减少15%,帮助农民每亩增收减支150元。此外,朔州市骏宝宸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政府引导下,与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合作推广优质饲草种植技术,去年收储秸秆3.5万吨,通过“草—畜—肥—田—粮”种养循环模式,既解决了秸秆焚烧污染问题,又为养殖业提供了饲料,实现了城乡生态良性互动。
我省还将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提升乡村“颜值”与“价值”。全省统筹31亿元资金,用于360个精品示范村、2680个提档升级村建设。朔州市沙塄河乡东官井村通过“党建引领、全民参与”模式,划分15个网格并配备保洁员,推行垃圾分类处理与环境卫生评比,实现了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蜕变。截至2024年,朔州市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98%,完成116个行政村的污水治理。吕梁市在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中同步推进生态保护,弓阳村打造民宿时严格保护山林植被,临水村改造古村落时既保留传统风貌,又完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让乡村成为城市周边重要的生态屏障。
城乡融合,关键在人。我省聚焦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出台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领域专项政策,推动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吸引城市人才向乡村流动,织密“城乡互补、双向流动”的民生保障网。
就业帮扶政策为乡村劳动力搭建起成长平台。吕梁市“吕梁山护工”品牌自2016年启动以来,实行“三包五免”政策。截至目前,累计培训护工10.8万人,近9万人实现就业,护工平均月工资6000元,金牌月嫂月薪达1.7万元,服务范围遍及全国13个省份的31座城市。岚县农村妇女郭建丽通过培训与北京家政公司签约,她感慨道:“在这里既能挣钱又能实现自我价值。”2024年,我省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10+N”公共就业服务活动,推动108.64万名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政策让乡村居民享受城市级便利。在教育领域,推动城乡学校“手拉手”帮扶,共享教学资源;在医疗领域,建立城市医院与乡村卫生院医联体,开展远程诊疗,让乡村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挂上专家号……
与此同时,人才政策为城乡融合注入了智力和动力。我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城市人才下乡,并大力培育乡村本土人才。中阳县弓阳村“00后”大学生耿坚强放弃城市工作,回乡推广肉牛品种改良,引进58头优质种公牛,通过直播分享农牧业知识,成为“网红新农人”,其家庭农场获评“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产业联动筑牢“经济基石”,生态共建擦亮“绿色底色”,服务共享织密“民生保障网”。我省以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为路径,凭借精准的政策与扎实的举措打破城乡壁垒,朝着三晋百姓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迎春
来源:山西经济日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