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一,产生 “根力”,将大地的支撑力通过下肢传导至躯干,再向上送劲,使发劲既有根基又具穿透力;其二,具备弹性,能在承受身体重量及外部力量时,如弹簧般缓冲卸力,避免硬抗导致的损伤;其三,柔中带劲,在保持肢体放松的同时,蕴含内在力量,以此增强身体的稳定能力,应对各
“培其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自长”“其根在脚,发于腿”,这些流传已久的拳论,无不强调练根、用根对求得下盘稳固的重要性。
正如拳理所言 “稳固下盘内气充实”,在太极拳的修习中,无论是进攻时的发劲,还是防守时的卸力,都离不开稳固下盘的支撑。
从太极的实践角度来看,练拳时下肢的功能可归结为三点核心:
其一,产生 “根力”,将大地的支撑力通过下肢传导至躯干,再向上送劲,使发劲既有根基又具穿透力;其二,具备弹性,能在承受身体重量及外部力量时,如弹簧般缓冲卸力,避免硬抗导致的损伤;其三,柔中带劲,在保持肢体放松的同时,蕴含内在力量,以此增强身体的稳定能力,应对各种招式变化与外力干扰。
在传统太极拳的 “三盘” 理论中,腰为 “中盘”、胯为 “下盘”、肩为 “上盘”,而青城太极在此基础上,更注重 “三盘” 以 “中盘” 为宰、下盘为基的融合之道。
太极将下盘(胯部及以下)称为 “底盘”,明确提出 “底盘稳则拳架正,底盘平则内气顺” 的修习准则。这就如同石碑立地,唯有底座稳固平正,石碑才能笔直矗立、不惧风雨。
修习者唯有底盘稳住、放平、放正,躯干才能保持中正直竖,避免因底盘歪斜导致拳架变形、内气阻滞。
因此,在太极的盘架与练习中,“底盘始终稳、平、正” 是贯穿始终的基本要求。
不少太极拳修习者常会遇到 “多年练功却不见功夫上身” 的困惑,底盘功夫的修习,历来方法各异,但核心原理相通 —— 皆以屈腿松沉为基础,通过合理增加下肢负重,提升腿足的承受能力与内在力量。
结合太极的传承与实践,提炼出两招简单易学的方法,帮助修习者高效掌握下盘 “稳、平、正” 的要领。
第一招是 “坐腿站桩”。相较于传统站桩动辄半小时、对初学者而言难度较大的练习方式,太极的 “坐腿站桩” 更注重 “松沉自然”,降低了入门门槛。
练习时,修习者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朝前,膝盖缓慢弯曲,如同坐在一张无形的凳子上,臀部不可后翘,腰背保持自然直立,双肩放松下沉,双手可自然放于大腿外侧或胸前(如抱球式)。
关键在于 “松沉”—— 意识引导身体重量向下松沉至脚底,感受脚掌与地面的贴合,同时保持胯部放平、膝盖与脚尖方向一致(不内扣、不外撇),确保底盘 “平” 与 “正”。
初始练习时,可从每次 5-10 分钟开始,逐步延长时间,待腿部有轻微酸胀感时即可停止,反复练习后,腿足力量与底盘稳定性会明显提升。
这种站桩方式,既避免了传统站桩的吃力感,又能精准锻炼下肢,是太极中 “以静养劲、稳固底盘” 的基础功法。
第二招是 “搂膝拗步坐腿练”。这一招源于青城太极的单式精练法,以 “搂膝拗步” 为载体,融入 “坐腿” 核心,在动态中巩固底盘的 “稳、平、正”。
练习时,修习者先成弓步姿势,前腿屈膝,膝盖不超过脚尖,后腿微屈蹬地,保持胯部放平、身体中正;随后按搂膝拗步的招式要领,手随步动,向前迈步或退后时,始终以 “坐腿” 的意识引导。
即上身躯干保持 “似坐非坐” 的状态,不向前倾、不向后仰,单腿负重时缓慢移动重心,如同 “如履薄冰” 般轻灵稳当,避免重心冲击。
可连续练习 20-30 个来回,直至腿部微微出汗、有酸胀感即可。
此招的关键在于 “动中求稳”,在步法变换中始终保持底盘的 “平” 与 “正”,通过单腿负重的交替练习,既能提升下肢的力量与耐力,又能让修习者在动态中找到底盘稳定的平衡点,比传统的 “猫引步” 更易掌握,且效果直接可见。
当腿部酸胀感逐渐减轻、练习时愈发轻松时,便意味着下盘功夫已初步成型。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招方法看似简单,实则蕴含太极 “大道至简” 的修习智慧。无论是 “坐腿站桩” 的静练,还是 “搂膝拗步坐腿练” 的动练,其核心都围绕 “坐腿” 展开。
通过 “坐腿” 实现屈腿松沉,让下肢在承受负荷中逐渐增强力量,同时保持底盘的 “稳、平、正”。“坐腿而练易上功,此为青城太极修习底盘的正路。” 这种方法无需复杂招式,初学者只需遵循要领、坚持练习,便能快速感受到下盘的变化。
修习太极拳,下盘是根基,“稳、平、正” 是关键。这两招青城太极练法,以简单易学的形式,为修习者打通了夯实底盘的路径。
只要遵循要领、持之以恒,便能逐步掌握下盘稳固的要义,为后续的太极修习打下坚实基础,真正体会到 “底盘稳则拳艺进,内气顺则功夫深” 的修习真谛。
来源:不会写文章的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