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将逐渐停止&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2 10:47 1

摘要:“你知道吗,我听说以后都不建议做人工关节了,做完人就废了!”门诊里,老王一边掀起裤腿给我看他那磨得发亮的膝盖,一边语气夸张地说着。

“你知道吗,我听说以后都不建议做人工关节了,做完人就废了!”门诊里,老王一边掀起裤腿给我看他那磨得发亮的膝盖,一边语气夸张地说着。

这话一出口,旁边排队的几位大爷大妈脸色都变了,一时间,手术室像是成了“终点站”。

但真相到底是什么?关节置换真要被“淘汰”了吗?做完真的“废”了吗?今天,我这个当了二十年骨科医生的老胳膊老腿,就跟你掰扯明白这件事。

关节置换不是被“叫停”,而是换了方向。更精细、更精准、更挑人。

人类的膝关节、髋关节就像汽车的轮轴,用得久了、路走多了,磨损是自然规律。骨关节炎就是最典型的“零件老化”。它不是病,而是时间的痕迹。可问题是,有人能慢慢走着忍过去,有人疼得一瘸一拐,寸步难行。

这时候,保守治疗(指不动刀的方式,如药物、物理治疗、注射)如果撑不住了,才会考虑“换零件”——也就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它不是起点,而是终点。

那为啥现在舆论风向变了?因为过去这手术做得太“随意”。

一项2023年国家层面的多中心调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22.6%存在中重度膝关节退变,但真正达到手术指征的却不到10%。也就是说,大量患者,其实可以不动刀,却被动了。

更有甚者,一些四五十岁、刚开始关节疼痛的人,直接被建议做置换。这就像轮胎刚冒了个包,你就换了整个底盘,太激进。

人工关节的寿命平均在15-20年,年轻时置换,等老了可能要“二次换件”,手术风险更高、恢复更难、感染率更高。医学上叫“翻修术”,可病人听起来就跟“拆房重盖”一样心慌。

国家才会出台一系列政策,限制不符合指征的手术,强调“保膝优先”“精准评估”,不是禁,而是慎。可别误会,没人说这手术没用。它是上世纪最伟大的医学进步之一,真正让无数人“重新站起来”。问题不是技术,而是人选错了时机

有些人把“置换术”当成速成捷径,结果术后发现,痛是没了,但走不稳、下不了蹲、甚至还感染发热、关节脱位。你问我,这是不是“废”?我只能说,是误判带来的悲剧。

就说前阵子那个55岁的张阿姨,原本只是站久了膝盖不舒服,拍了片子也只是轻度磨损,结果在某地医院一查就被建议换关节。她听了“换完就跟新的一样”的话,咬牙做了双膝置换。

术后恢复期,她每天疼到掉泪,半年过去了,爬楼依旧要扶墙,原来的快步走变成了慢动作。她哭着说:“我感觉自己被修理过头了。”

关键问题不在手术,而在判断。到底什么人该做,什么时候该做,谁来做,这三件事必须拎得清。

该不该做,得看这些信号:

一是持续性疼痛不缓解,吃药无效、理疗无果,生活质量严重受限;

二是关节畸形明显,比如膝盖内翻,看腿型就知道“走歪了”;

三是X线片显示关节间隙已消失,软骨磨没了,骨头直接碰骨头,这是“硬伤”。

什么时候做,是关键中的关键。

太早,浪费了原装件;太晚,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做了也恢复不了功能。一项发表于《中国骨与关节外科杂志》的研究指出,术前肌肉力量越差,术后恢复越慢,尤其是大腿股四头肌,术前评估非常重要。

这就像你换了台好车,可你腿脚不灵了,油门踩不下去,再好的车也跑不快。

谁来做,是最后的底线。

关节置换术虽普及,但它不是“快刀手术”。操作中的角度、张力、假体类型选择、术中平衡调整,每一步都决定术后能不能“走得稳”。

一项2022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的统计显示,术后3年内因假体位置不当导致功能障碍的病例占比高达15.3%,这些“次优手术”往往来自经验不足的基层医院。

不是你不该做,而是你该挑个真正懂这门手艺的医生,和你一起决定做不做。

现在的风向也确实在变。过去是“疼了就换”,现在是“能缓就缓”。新的保守疗法正在快速发展。像是玻璃酸钠注射(俗称关节润滑液)、富血小板血浆PRP射频消融三维步态训练,都可以在不用动刀的前提下,缓解疼痛、延缓恶化。

特别是PRP,2023年国家骨科中心发布的临床指南中明确指出,对中轻度骨关节炎患者,PRP注射可在短期内显著改善疼痛和功能,且并发症极低。听起来像是“打鸡血”,其实是提取你自己的血液,浓缩生长因子注入关节,刺激修复。安全性高,但价格也不便宜。

也要警惕所谓“神药”“神针”。骨关节炎不是靠一针一药就能逆转的。打完PRP,不锻炼、不控制体重、不改善走姿,那也是“打水漂”。

还有个常被忽略的问题——焦虑和误解

很多人一听膝盖响、爬楼疼,就以为自己“废了”,开始过度保护、减少活动,反倒让关节更僵、更弱。

关节液像是马达里的润滑油,越动越分泌,越不动越干涩。轻度骨关节炎患者最需要的,不是手术,而是科学运动肌群强化,尤其是大腿前侧和臀部肌肉的激活。

我最喜欢推荐“靠墙静蹲”和“弹力带侧抬腿”,这些动作对肌肉是“温柔的锤炼”,坚持3个月,很多人都说“疼痛少了、走路稳了”。

有些人,不是走不了,而是不敢走。有些关节,不是坏了,而是被误解了。

关节置换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万能钥匙。它是一种选择,但永远不是唯一的出路。别再被“做完就废了”的话吓着,也别被“做完像新的一样”的话骗着。真正该做的时候,别犹豫;不该做的时候,别冲动。

你的膝盖,不是配件,是你走一生的伙伴。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云龙.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并发症分析及对策[J].中华骨科杂志,2023,43(4):256-260.
[2]刘强.富血小板血浆在膝骨关节炎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23,16(2):112-117.
[3]陈志刚.我国老年人骨关节炎现状与治疗进展[J].临床骨科杂志,2022,25(1):1-7.

来源:老张健康说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