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我们立于时代交汇处回望人生轨迹,总会触及某些永恒命题:生命何以丰盈?存在何以有价值?这些追问如同经纬线,编织出人类永恒的精神图景。在中国智慧谱系中,“道”既是宇宙运行法则,亦是人生实践准则。今日重思“人生之道”,非为寻求放诸四海皆准的公式,而是试图在传统与现
【未末主义谈】
题记:
干事行大道,
思悟循小道,
做人走正道,
生命秉真道。
干事+思悟+做人=生命
大道+小道+正道=真道
未末师悟“人生之道”,于2018年1月2日09:43(周二)成悟。
092. 思悟“人生之道”
(2025年9月7日)
未末师
当我们立于时代交汇处回望人生轨迹,总会触及某些永恒命题:生命何以丰盈?存在何以有价值?这些追问如同经纬线,编织出人类永恒的精神图景。在中国智慧谱系中,“道”既是宇宙运行法则,亦是人生实践准则。今日重思“人生之道”,非为寻求放诸四海皆准的公式,而是试图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捕捉那些照亮存在迷思的星火。正如古贤所言“道不远人”,真正的生命智慧从来就植根于日常实践与永恒思辨的辩证统一之中。
一、干事行大道:以宏阔格局成就生命气象
干事之道贵在“大”字,非指规模之巨,而是格局之广。所谓大道,乃顺应历史潮流、契合文明脉络的实践路径。它要求我们超越短期利益的窠臼,将个体行动嵌入时代发展的宏阔图景。如同大禹治水疏而不堵,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皆是以天地为卷、以苍生为墨的宏大书写。这种实践智慧既承袭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又融合了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进理念,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开辟出具有中国气派的实践哲学。
干事行大道首重格局之宏阔。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真正的实践智慧从来不是技术层面的精打细算,而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如同航天工程师设计北斗系统,既要精通卫星轨道计算公式,更要胸怀服务全球的航天梦想;恰似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既需掌握基因重组技术,更要怀揣“天下无饥”的民生情怀。这种将专业技术与人类关怀相融合的实践模式,正是中国式“大道”的当代彰显。
行大道者必具历史纵深感,他们懂得“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甘做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都江堰之所以千年不淤,在于李冰父子既遵循“乘势利导”的自然法则,更创立了“岁修制度”的可持续机制。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者,继承的正是这种“瞻前顾后”的智慧,退耕还林不仅修复当代生态,更为子孙留存绿水青山;非遗保护不仅传承古老技艺,更延续文明的精神血脉。这种跨越时空的实践观,使短期行为升华为永恒功业。
大道实践的当代意义尤为凸显。在科技加速迭代的今天,我们更需警惕“技术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吞噬。人工智能研发应注入“仁者爱人”的伦理思考,城市建设需保留“烟火人间”的温度记忆。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能获得国际响应,正是因其超越了单纯的经济计算,秉持了“达则兼济天下”的文明情怀。这种既务实又崇高的实践哲学,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独具东方智慧的解决方案。
二、思悟循小道:于细微处叩问存在真谛
思悟之道妙在“小”字,非谓格局之窄,而是观照之微。小道既是格物致知的求知路径,也是反观内心的修养功夫。它要求我们保持对万物的好奇与敬畏,在司空见惯处发现非凡,于日常琐碎中提炼永恒。王阳明龙场悟道于困顿之际,苏轼夜游赤壁于贬谪之时,皆证明真正的哲学思考往往萌芽于生命经历的细微褶皱。这种既接地气又通苍穹的思辨方式,构成了中国智慧特有的辩证张力。
思悟之始在于对日常的深度观照。中国哲学素来讲究“道在蝼蚁”“道在屎溺”,认为终极真理就隐藏于平凡事物之中。庖丁解牛得悟顺应自然之理,王阳明观竹七日得格物致知之要。在现代语境下,这种观照方式转化为对生活本真的守护,当我们品茗时思考茶文化传播路径,用餐时反思粮食安全战略,通勤时观察城市空间演变,平凡的日常便成为思想生长的沃土。这种“即物穷理”的思维方式,使哲学思考摆脱象牙塔的束缚,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小道思悟贵在独特的切入角度。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另辟蹊径”的智慧,老子从“柔弱胜刚强”中发现逆向思维的价值,禅宗借“吃茶去”公案开启直指本心的顿悟。当代创新实践同样需要这种视角转换:北斗团队用“混合星座”构想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医药专家从“整体调节”视角开辟抗疫新路。这些突破都证明,真正的创新往往不是线性递进的结果,而是思维方式转换带来的豁然开朗。
思悟的最高境界在于知行合一。中国智慧从来反对割裂的思辨,强调“知行并进”的实践哲学。从朱熹“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的辩证,到陶行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实践,都在诠释思悟与行动的共生关系。当代青年在乡村振兴中调研实践,在科技创新中试错迭代,正是继承这种优良传统,将书房里的思考转化为大地上的行动,让思维火花在现实检验中淬炼成真知。这种思行互促的成长模式,正是小道思悟的当代延续。
三、做人走正道:以人格光辉照亮存在之路
做人之道要在“正”字,非刻板僵化之正,而是内心澄明之正。正道既是“贫贱不能移”的气节坚守,也是“和而不同”的处世智慧。它要求我们在变幻莫测的现实中保持精神定力,在利益诱惑前守住价值底线。文天祥《正气歌》浩气长存,焦裕禄治沙精神感天动地,诠释的正是这种超越时空的人格力量。这种融合传统士大夫精神与当代共产党人修养的正道哲学,构成了中华文明最为动人的精神景观。
走正道首重价值根基的稳固。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这个“一”就是核心价值的不变坚守。从古至今,真正受人尊崇者无一不是价值的忠实践行者: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风骨,钱学森放弃优厚待遇回国效力的选择,张桂梅扎根山区教育的执着,都在诠释“正道”的深刻内涵。在价值多元的今天,这种坚守并非墨守成规,而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智慧,坚守公平正义的底线,保持求真务实的本色,弘扬仁爱互助的美德,这些永恒价值正是抵御时代洪流的精神锚点。
正道践行需具与时俱进的智慧。中华文化讲究“经权之道”,既坚守原则性(经),又注重灵活性(权)。古代清官海瑞刚正不阿,却也懂得利用制度平台推行改革;当代外交官坚守国家立场,同时善于运用东方智慧化解国际争端。这种“守正创新”的智慧在新时代尤为珍贵,企业家坚守诚信经营底线的同时大胆创新模式,干部严守纪律红线的同时创新服务方式,正是这种原则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使“正道”避免沦为僵化教条,焕发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正道的最高境界是成就“大我”人格。中国传统文化始终追求个体与集体的统一,从“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都在诠释这种超越小我的担当。新时代涌现的黄大年、南仁东等先进典型,将这种人格境界提升到新高度,他们既在专业领域达到极致,又将个人成就融入国家发展。这种将“小我”融入“大我”的人格升华,使个体生命获得永恒意义,正是正道修炼的终极归宿。
四、生命秉真道:在辩证统一中抵达圆满境界
生命之道归在“真”字,非单纯事实之真,而是本原之真。真道是干事、思悟、做人三重维度的有机融合,是存在意义与实践价值的完美统一。它既是对“天人合一”传统智慧的当代诠释,也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现代理念的中国式表达。王阳明倡“知行合一”求本体之真,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达生命之实,都在探索这种整体性的生命哲学。这种融贯古今的生命智慧,为当代人提供了安身立命的精神坐标。
真道之真在于生命各维度的和谐共生。中国哲学素强调整体思维,认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真正丰盈的生命状态,应该是干事、思悟、做人的辩证统一:航天员既要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干事),也要有深邃的宇宙思考(思悟),更要有奉献家国的情怀(做人);乡村振兴工作者既需实地调研能力,也需文化传承意识,更需造福乡亲的初心。这种多维度能力的协同发展,正是“真道”在个体层面的生动体现。
秉真道需要把握动态平衡的智慧。生命不是机械的公式运算,而是活的艺术创作。如同中国画讲究“计白当黑”,书注重“虚实相生”,真正的人生大师都懂得重点论的辩证法:青年时期可能偏重干事创业,中年侧重思悟升华,晚年归于做人境界;或在忙碌实践后留出反思空间,在深度思考后付诸新的行动。这种根据时空条件调整重心的智慧,使生命避免陷入片面发展困境,始终保持蓬勃生机。
真道的当代意义尤为重大。在专业分工日益精细的今天,人的发展面临碎片化危机。而中国智慧提出的“真道”理念,正好为这种困境提供解方,它启示程序员在代码世界注入人文关怀,提醒学者在理论研究时不忘现实观照,倡导公务员在行政办事中体现价值追求。这种融合专业精神与人文素养、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发展模式,不仅是个体完善的路径,更是文明进步的标志。它使人类在技术狂奔的时代不忘为何出发,在工具理性膨胀的今天守护价值星空。
总之,当我们重新审视“干事行大道,思悟循小道,做人走正道,生命秉真道”这四重维度,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中国智慧最深刻的辩证法则。它们不是彼此割裂的教条,而是相互滋养的生命整体:大道实践为思悟提供素材,小道思悟为做人指引方向,正道做人为生命注入意义,而真道境界又反过来照亮所有实践。这种循环互济的哲学,既是对“知行合一”传统的当代继承,也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东方回应。在中华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这种整体性的人生智慧必将焕发新的光彩,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深刻的精神资源。每一个追求生命意义的个体,都将在这种古老而崭新的“道”的指引下,书写出属于自己的时代华章。
2025年9月7日13:39,许东振于山东省宁阳县第三小学建设的首批全国少先队名师工作室_开心老师工作室定稿收键播义。
来源:艺术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