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即“心游”,探源学习能达到至乐状态,这才是学习正道

摘要:美国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教授觉得,心流体验可以让人的快乐“不假外求”而“自成目标”,即“一个人可以完全为行动本身而投入全部心力,否则他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行动的结果上。”“自成目标的体验也就是心流,它能把生命历程提升到不同的层次。疏离变成了介入;

《心游——自乐之道》节选,版权所有,盗用必究,引用请注明出处。

美国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教授觉得,心流体验可以让人的快乐“不假外求”而“自成目标”,即“一个人可以完全为行动本身而投入全部心力,否则他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行动的结果上。”“自成目标的体验也就是心流,它能把生命历程提升到不同的层次。疏离变成了介入;乐趣取代了无聊;无力感也变成了控制感;精神能量会投注于加强自我,不再浪费于外在目标上。体验若能自动自发地产生报酬,现在的生命当然有意义,不需要再受制于将来可能出现的报偿。”

这也就是说,心流是建立在自成目标基础上的个体的全身心投入,个体内心沉浸于自我设定的感兴趣的目标,达到一种忘我的程度,无须收获怎样的结果来加以验证与肯定,仅在此过程中,当事人便足以收获内心的快乐与精神上的幸福感。

这样一种美好的心理状态,其实庄子早就有所察觉并加以描述。

对于“心流”概念所谓的“全身心投入”,庄子这样认识:“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意即心志专一,不分神;精神凝聚,不分散,这样就可以做好一件事。这是庄子《庄子·外篇·达生》篇中所提内容,是面对一位痀偻丈人(驼背老人)用竹竿粘蝉信手拈来时,孔子对着弟子所作的诫示之言。

从表面来看,似乎是为了总结一种执著做事的沉浸态度;但是结合《达生》全篇,庄子无疑是在向人们昭示一种生存智慧:只有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才能让生命进入一种忘我投入的状态,而在这样“通达生命”的美好状态下,生命便能享受到其本身的美好与甘甜,即获得了通常意义的快乐与幸福。

关于这样的表述,《庄子》全篇还有另几处:“若一志”(如果能够做到精神贯一)(《庄子·内篇·人间世》)“一心定而万物服”(内心安定遂使万物折服)(《庄子·外篇·天道》)“形全精复,与天为一”(精神复归凝聚,就能与自然融为一体)(《庄子·外篇·达生》),这些表述都强调的是精神专注、全神贯注对于生命身心安适愉悦的重要性。

“心流”概念所谓的“自成目标”,意即在能够让自身专注于某活动的过程中,目标随之自然达成,并非内心刻意设定,更不是由外部世界强加于个体,唯有如此,生命才能拥有快乐体验。故心流理论所谓的“自成目标”,包含了两层含义:其一,目标是自然生成的,非刻意强加;其二,目标本身与其生成过程乃至最终结果,均来自个体自我内心,与外界基本没有关系。

相关的理念,庄子亦早有所阐释:“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道”自身就是本,就是根,还未出现天地的远古时代,“道”就已经存在。)(《庄子·内篇·大宗师》)也就是说,一切由心开始,一切由心结束,这才形成循环往复的精神之道,凡是外部强加的、被迫入心的,既不会长久,也不会让生命恬愉,最终只会因精神上的排斥而付之东流。

“心流”概念所谓的“忘我”,就是因专注与投入,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到忘了自己的地步;在庄子而言,那就是“忘己”“无己”。《庄子·内篇·逍遥游》篇有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没有自己,那就是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庄子·外篇·天地》篇“忘乎物,忘乎天,其名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忘掉自己的人,这叫作自性与天地浑然一体。

庄子《庄子·内篇·齐物论》“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耦,指的是身体这一形体,“似丧其耦”,好像已经把身体忘掉了,精神脱离了身体,内在脱离了外在,这就是指进入一种无己的状态,已经忘掉了自我。“子綦曰‘……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这里的“吾丧我”中,“吾”就是指内在真我,无形的我;而“我”,就是指的外在形体,有形之我;吾丧我,就是指我专注于精神活动而忘掉了外在的自己。

“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安养心志的人忘记了外在的形体,安养身体的人忘记了世间的利益,得道之人忘记了自己。(《庄子·杂篇·让王》)

“心流”概念所谓的“无须收获怎样的结果来加以验证与肯定”,意味着享受过程比收获结果更重要,这一点,与庄子提出的“无所待”思想完全相通。庄子在《庄子·内篇·逍遥游》中指出,像列子那样御风而行,“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虽然能够免于步行的劳苦,但是仍有所凭借、依赖,也就是说,离不开外物,对外物有所期待。在庄子看来,若要真正达到逍遥自在,那就要做到“无所待”,对外物绝无依赖,亦没有任何期待,也就无须以世俗的评判来对自己所获结果加以验证与肯定。

综上所述,米哈里教授所说的“心流”体验,其实庄子早就以不同的表述形式,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然而,庄子把这样的一种内心专注、全情投入、全神贯注的状态,以一个更浪漫而富有情趣的语汇加以表现,那就是“心游”。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因循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宇宙,那还有什么再可期待的呢?(《庄子·内篇·逍遥游》)这是说内心完全顺应天地,就能遨游宇宙,实现自由自在的一生。

这样的“心游”状态,能够达到专注忘我、自成目标而又无所而待的境界,也即米哈里教授所谓的“心流”体验。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个体内心自由自在遨游,自足又自乐。

本人提出的探源阅读,利用网络资源,在学习课文时,依据内心好奇心不断探源,无形中阅读大量文本,内心好奇心得到满足,这一过程即可达到“心流”与“心游”体验,享受到“人生至乐”,这才是学习正道。学生由此进入自驱阅读而尝到阅读的快乐感觉,而根本无须外驱。

关于“语文探源学习”首倡者:

姚丹华,1970年生于上海,笔名稚吟秋声,教育探索者与教育行者,独立写作人,语文学习溯源法首创者,道家文化传播者,发现美国积极心理学理论依据实为道家理念的第一人。

多年荣获上海市古典诗词创作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上海市古诗文阅读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上海市中学生作文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会刊《语文世界》头版封面人物介绍,《语言文字报》教学版曾整版刊登其溯源教学实录《愚公移山》,北京童立方公司“大家小绘”选题系列丛书之《愚公移山》文字稿主笔。

“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全国学术研讨会、全国正道语文学术研讨会、全国中小学课堂智慧教学能力提升研讨会、“四地”语文研讨会、“溯源导读河南项城推广活动”、深圳东莞两地“溯源导读”学术报告会、汉中“追寻大师足迹,探寻阅读源头”国培计划讲座、“生命因与大师邂逅而精彩”南京建邺中学导读互动活动、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云南昆明实验学校(天娇校区)教师培训、“中国文章学研究会导读导写研究中心第十三届年会暨河南省第二十三届语文年会”、浙江省教育厅“百人千场”名师赴平湖市送教活动特邀嘉宾。

“河南省第四届语文课博会”“教育者论坛”“梦龙诗话”诗歌教育微型论坛、“上海市桃李园学校教学研讨微讲座”等多个语文教学活动特邀嘉宾及主讲者之一,南京十三中语文研讨、东莞市松山湖实验学校语文研讨、河南虞城春来学校座谈会主讲者、全国溯源导读教学展示课《为学》《陈太丘与友期行》《背影》。

“台州、宁波、杭州、上海、嘉兴”五地语文专题研讨古代诗歌专场嘉宾评委,企业文化课《古典诗词与人生境界》、社区公益讲座《溯源导读法家庭推广》、大型公益讲座《我们今天这样学语文》《初中语文学习指导》《站在综合语文素养的高度研究考试》主讲嘉宾。

来源:茶旅茶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