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0日,一位小米YU7车主的吐槽帖火了——后排异响像"小钢珠撞塑料片",折腾半天修不好。谁也没想到,这条帖子竟成了知名车评人闫闯与小米"割席"的最后一根稻草。11日,闫闯公开宣布卖掉YU7,直言"价值观不合",还把4.2万元的碳纤维机盖、车规级纸巾盒等问题
9月10日,一位小米YU7车主的吐槽帖火了——后排异响像"小钢珠撞塑料片",折腾半天修不好。谁也没想到,这条帖子竟成了知名车评人闫闯与小米"割席"的最后一根稻草。11日,闫闯公开宣布卖掉YU7,直言"价值观不合",还把4.2万元的碳纤维机盖、车规级纸巾盒等问题全拎出来鞭笞。
这事儿挺戏剧性。要知道,闫闯曾是小米汽车的铁杆,自掏腰包买SU7、YU7做测评。如今画风突变,网友炸锅:有人说他"敢捅马蜂窝",也有人嘀咕"是不是没谈成合作恼羞成怒"。翻他账号,最近吐槽小米的播放量确实涨了三成,但车主群的反馈更耐人寻味——不少SU7车主跟着吐槽:"我那车刹车片异响,售后说是正常现象""双风道机盖?导了个寂寞"。
小米的危机公关来得不算慢。碳纤维机盖争议后,官方火速改配置送积分,可用户不傻:"花4万多买块塑料板?"更扎心的是驾驶辅助事故频发,有车主差点撞护栏,后台数据却显示"系统正常"。
新能源车拼配置更要拼诚意。小米作为跨界玩家,把手机那套"堆料营销"照搬到汽车圈,可车主们要的不是PPT参数,是实打实的驾驶安全感。闫闯的"脱粉"不管动机如何,至少给行业提了个醒:用户容忍度,比想象的更低。
大家怎么看呢?欢迎评论区讨论留言,喜欢的可以关注一下小编后续文章。每日分享科技热点!
来源:码上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