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2日,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笼罩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仪式在这里举行,30位志愿军烈士的遗骸终于回到祖国怀抱。在迎接英雄回家的队伍中,一个熟悉的身影引人注目——演员朱一龙。他受邀作为志愿者参加迎回仪式,那句"山河无
当运-20运输机缓缓降落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一位演员注视烈士棺椁上五角星时的微表情,让无数人瞬间破防。
2025年9月12日,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笼罩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仪式在这里举行,30位志愿军烈士的遗骸终于回到祖国怀抱。在迎接英雄回家的队伍中,一个熟悉的身影引人注目——演员朱一龙。他受邀作为志愿者参加迎回仪式,那句"山河无恙,欢迎回家"的真诚呼唤,让无数观众为之动容。
今天的迎回仪式庄严而隆重。随着运-20专机缓缓降落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舱门开启,覆盖着五星红旗的烈士遗骸棺椁由礼兵依次捧出。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现场所有人都屏息凝视,目送英雄回家。
朱一龙作为电影《志愿军》的主演参加迎回仪式,他深情地表示:"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是英雄,就像当年的志愿军战士们一样,他们在特殊时期,其实他们在家里,也是哥哥,是儿子,都是一个平常的普通人。然后在艰难的时刻,做出了这样的选择,走上了战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维护了和平。"
仪式上最动人的细节是朱一龙对五角星的反应。他在采访中透露:"看到棺椁上的五角星,突然想起拍戏时接触过的老兵回忆录。他们当年出征时平均年龄不到20岁,很多人临走前特意把新发的五角星徽章擦得锃亮。"这种跨越70多年的细节联想,展现了表演艺术如何成为历史记忆的特殊载体。
央视直播镜头捕捉到,当载着烈士遗骸的棺椁经过时,朱一龙始终保持着标准军姿,却在棺椁经过瞬间突然低头。这种强烈的情感波动,源自他对角色长达数月的沉浸式塑造。
朱一龙参与此次迎回仪式并非偶然。作为电影《志愿军》的主演,他对这段历史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特殊的情感。在影片中,他饰演教导员李想,用精湛演技再现了志愿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
为塑造教导员李想这个角色,朱一龙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他系统拜访了7位志愿军老战士,倾听他们的战斗故事和心路历程。其中93岁的张振华老英雄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老爷子说到战友牺牲时突然站起来敬礼,那个颤抖的军礼让我瞬间理解什么叫'活着的人要替死去的人看新中国'。"这种真实的历史触感,让朱一龙在拍摄期间养成特殊习惯——随身携带一枚从老战士回忆录中"抢救"回的褪色五角星徽章。
这些深入生活的创作准备,在迎回仪式上形成奇妙共振。朱一龙不自觉使用的"战友"称谓,正是老战士们回忆往事时的习惯用语。他解释那个自然流露的军礼动作:"在接触过的老战士里,敬礼是他们表达情感的最高方式。当棺椁经过时,我的身体比意识先做出了反应。"
朱一龙在电影《志愿军》中的表演也备受好评。影评人认为,他"仿佛穿越时空,化身为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灵魂人物。每一个坚毅的眼神,每一次果敢的转身都深深牵动着观众的心弦。"
在迎回仪式上,朱一龙的一个细微动作引发全网关注——他注视着烈士棺椁上的五角星,突然低头抿嘴,喉结剧烈滚动。这个未被剪辑的微表情,成为社交媒体疯传的"最戳心瞬间"。
朱一龙在仪式上的表现彰显了他对历史的敬畏和对英雄的尊崇。他不仅全程参与迎回仪式,还提前一天就来到沈阳参加彩排。在彩排现场,他认真聆听仪式流程,用心感受每个环节的深刻含义,展现出严谨专业的态度。
这种敬业精神并非一朝一夕养成。回顾朱一龙的演艺之路,从《镇魂》中的双面演绎,到《人生大事》中饰演殡葬师莫三妹的突破,再到《消失的她》中的反派角色何非,他始终在不断挑战自我,用心塑造每个角色。
尤其是在《人生大事》中,他为了演好殡葬师的角色,深入殡仪馆体验生活,学习专业技能,甚至研究武汉方言的细微差别。这种对表演艺术的敬畏与执着,正是他能够深刻理解志愿军精神并在迎回仪式上真情流露的基础。
朱一龙参与迎回仪式的意义,超越了普通的演艺活动,体现了艺术与历史的深刻对话。作为演员,他通过自己的表演和参与,让更多人了解和铭记这段历史,感受到志愿军战士的伟大精神。
在电影《志愿军》中,朱一龙饰演的教导员李想有一句经典台词:"我们回不来了,你们继续前进。"而在迎回仪式现场,他说出的是:"山河无恙,欢迎回家。"这两句话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连接了历史与现实,艺术与真实。
这种艺术与现实的交融,在迎回仪式的"过水门"环节达到高潮。两辆消防车喷射水柱形成的"天门",既是航空界最高礼仪,又暗合志愿军当年"跨过鸭绿江"的历史意象。朱一龙事后回忆:"站在水雾中,仿佛能听见70年前那些年轻战士涉水过江的脚步声。"
朱一龙的参与也搭建了历史认知的情感桥梁。当他说出"希望替他们看看祖国"时,无数年轻观众通过这个"情感转换器",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抗美援朝精神的具体分量。有教育学者指出,这种"角色附体"式的情感共鸣,比传统说教更能打动Z世代。
朱一龙参与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仪式,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对全体志愿军烈士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铭记历史、致敬英雄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
近年来,朱一龙在演艺事业上不断突破自我,从《人生大事》中的殡葬师莫三妹,到《消失的她》中的复杂角色何非,再到《志愿军》中的教导员李想,他用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塑造了一个个深入人心的角色。
特别是在《人生大事》中,他成功撕掉了"流量"标签,实现了从偶像派到实力派的华丽转身,凭借莫三妹一角获得了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85后男演员。
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朱一龙对表演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历史的敬畏之心。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那些值得铭记的历史时刻和英雄人物,体现了艺术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担当。
朱一龙参与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仪式的经历,给我们带来许多启示。首先,艺术工作者应当有历史使命感,通过自己的作品和行动,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其次,演员的价值不仅在于娱乐大众,更在于引导社会思潮,传播正能量。朱一龙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演员可以通过深入理解角色和历史,为观众提供更有深度和价值的艺术体验。
最后,历史记忆需要当代人的共同守护和传承。无论是通过电影、仪式还是其他形式,我们都应当铭记历史,致敬英雄,让先烈们的精神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
朱一龙在迎回仪式后表示:"我们接回的不仅是遗骸,更是一段段等待回家的青春。"这句话深刻表达了我们对志愿军烈士的怀念和敬意,也提醒我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朱一龙参与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仪式的经历,展现了艺术与历史的深刻对话,也体现了一个演员的使命与担当。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铭记历史、致敬英雄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
正如朱一龙所说:"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是英雄。"我们或许不需要像志愿军战士那样奔赴战场,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传承他们的精神,守护他们的记忆,让英雄的故事永远流传下去。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致敬那些为国家和民族付出生命的志愿军烈士,欢迎他们回家,也感谢那些像朱一龙一样,用艺术和行动传承历史记忆的人们。
来源:咸鱼说事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