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 1276 年,对于南宋来说是灭顶之灾的一年。元军的铁蹄踏破都城临安,五岁的宋恭帝被裹上素服,捧着传国玉玺,领着朝堂百官投降。
在中国诗词史上,有太多名篇诞生于绝境之中,今天要讲的这首词亦是如此。
公元 1276 年,对于南宋来说是灭顶之灾的一年。元军的铁蹄踏破都城临安,五岁的宋恭帝被裹上素服,捧着传国玉玺,领着朝堂百官投降。
成王败寇,历来如此,一如一百多年前的 “靖康之耻”,元军押着亡宋的皇帝、太后谢氏,以及朝堂百官、后宫妃嫔、宫廷女官等,整整三千余人被押北上。
在这支亡国者的队伍中,有一位特殊女子——王清惠。
她不是普通宫女,而是宋度宗的昭仪,也就是后妃之一,因此才成了北上俘虏之一。
王清惠自幼饱读诗书,宋度宗在位时,她因才学出众被选入宫,因为才华和温婉的性格,深得宠爱。作为南宋宫廷里出了名的才女,平日里她还负责宫廷礼仪和文墨事务。
王清惠生活在 “玉楼金阙” 里,每天见的是 “春风雨露” 般的恩宠,写的词也多是宫廷生活的细腻感受,比如描绘花开、月色,字里行间都是安稳与美好。
可如今,“锦衣玉食的昭仪” 成了 “任人摆布的囚徒”,身份的落差比北上的寒风更让人刺骨。
千里之行,队伍里有人自杀,有人病死,有人被元军凌辱。走到南京夷山驿时,队伍暂时停下了脚步。这地方本是南来北往的必经驿站,墙壁上或许还留着文人墨客的题诗,如今却成了亡国者的临时羁押地。
想到一路所见的元军残暴、百姓流离,王清惠再也忍不住,用笔墨将亡国之痛、个人悲怆刻在驿站墙壁上,写下了一首《满江红》。这词问世后传遍南北,成了南宋末年最动人的 “亡国之词”之一。
《满江红·题南京夷山驿》
南宋.王清惠
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馨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
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客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碾关山月。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
词的上片追忆了宋亡前春风得意的宫廷生活。
“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
“太液池中的荷花,再也不像从前那样娇艳了。”
从前在宫里,她常来太液池赏荷,看自己的影子倒映在水面,和荷花一样娇嫩。可现在呢?她穿着囚服,头发乱蓬蓬的,哪里还有当年“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模样?
她写芙蓉,其实是写自己,写自己老去的容颜,心境的沧桑。
“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还记得吗?那些春风化雨、玉楼金阙的时光。一句“曾记得”,拉开回忆的帷幕。
以前在宫里的日子:皇帝的恩宠像 “春风雨露” 一样滋润着她,住的是 “玉楼金阙” 那样宏伟华丽的宫殿。
“名播兰馨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她在后宫的名声,比兰花的香气传得还远;陪在皇帝边上时,幸福的脸蛋红得像带露的荷花。
那时候日子多美好,生活多幸福,可是这一切彷佛就是做梦似的,很快就从自己的生命中消失了。
“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
“鼙鼓” 是军队的战鼓,“揭天来” 就是战鼓声震天动地,元军打来了!一个 “忽” 字,写出了亡国的突然:前一秒还是玉楼金阙、春风雨露,后一秒战鼓一响,所有繁华都没了。
这一声就像一把刀斩断了所有回忆,把她从梦里拉回现实。读到这里,能明显感觉到她的心痛,亡国之痛,来得太快,太狠。
词的下片写宋室的覆亡,抒发了千古难消的亡国之恨。
“龙虎散,风云灭”:文臣武将跑的跑、死的死,国家的气运彻底没了,没有任何挽回的余地。六个字,写尽一个王朝的崩塌。没有拖沓,只有绝望。
“千古恨,凭谁说?”这千古之恨,能向谁诉说?被俘的同伴们自顾不暇,元军是敌人,没人能听她倾诉。“千古恨”“格局一下子打开了 —— 这不是她一个人的痛,是整个民族的悲剧。
“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望着眼前的山河,眼泪流干了,衣襟都被血浸透了。
“山河百二”是个典故,说险要的山河,两个人就能守住一百个人。可现在呢?再险要的山河,也守不住南宋的天下了。
中国人对 “山河” 总有特殊的感情,看到自己的国家没了,山河还在,可主人变了,那种痛,只有亲历者才能懂。
“客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碾关山月。”
晚上在驿站睡觉,总被噩梦惊醒,梦见自己在宫里扑蝴蝶,可一睁眼,只有满屋子的尘土;早上坐囚车出发,车轮碾过结霜的关山,月亮还挂在天上,像块冻硬的白玉。
这两句没有大道理,只有细节,从夜晚到清晨,写出了被俘生活的无尽艰辛;“尘土梦”“关山月”也暗示她此刻屈辱苦难的绝望生活。
“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嫦娥呀?你愿意带我一起,在月宫过清静的生活,共赏月囤月缺?
面对纷乱的世事,她只愿超脱俗世,过上清静安宁的生活。这里的 “圆缺”不只是月亮的变化,更蕴含着人生的悲欢、国家的兴衰。
她多么希望这残缺只是暂时的,有朝一日还能迎来“圆”的结局,可现实怎会让她如此,如今家国尽墨,自己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上,她又能如何。
这首词作者通过繁华和落败的反差对比,抒发了一种对于历史的无力感,那种无力是诗人在经历过土地沦丧之后的无限哀愁,是国破家亡身为俘虏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
王清惠最终抵达元大都,后出家为道,终老北方。
但那首写在驿站墙壁上的《满江红》,却一路南传,甚至被文天祥、邓光荐等人唱和。
它之所以打动人心,不是因为技巧多么高超,而是因为——真实的情感,永远最有力量。
来源:长风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