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实话,9月12日凌晨守着女排世锦赛淘汰赛直播时,我攥着手机的手一直没松——小组赛三连胜横扫多米尼加的势头多猛啊,谁都以为打法国队是“稳了”,可1比3的终场比分跳出来时,直播间里“怎么回事”的弹幕瞬间刷满了屏幕。
说实话,9月12日凌晨守着女排世锦赛淘汰赛直播时,我攥着手机的手一直没松——小组赛三连胜横扫多米尼加的势头多猛啊,谁都以为打法国队是“稳了”,可1比3的终场比分跳出来时,直播间里“怎么回事”的弹幕瞬间刷满了屏幕。
这届女排的起伏太让人揪心了。小组赛最后一场,队员们扣球时喊出的气势,连解说都忍不住说“这才是熟悉的女排”;可到了淘汰赛,进攻突然卡壳,几次关键球的处理失误,看台上不少中国球迷捂着嘴,眼里的光一点点暗下去。比赛结束的哨声响起,队员们站在原地没动,主教练赵勇皱着眉和裁判握手,那个背影里藏着说不出的无奈。
赛后的讨论自然绕不开“教练”二字。有人在评论区说“赵勇的战术太保守”,也有人提“要是郎导在就好了”——就像过去二十多年里,每次女排遇到坎儿,“郎平”这两个字总会被球迷当成“定心丸”。
谁忘了1995年她第一次接手女排的样子?那时候女排刚经历低谷,世界排名跌到第十几位,她放下国外的工作回国,带着队员们从基本功练起,第二年就拿了亚特兰大奥运银牌;2013年她第二次回来时更难,队里全是年轻队员,她陪着朱婷、张常宁们练到深夜,2015年世界杯夺冠那天,她抱着哭成泪人的队员说“你们比我厉害”;还有2016里约奥运决赛,她在场边攥紧拳头,跟着队员们一起喊暂停,最后和大家哭着抱成一团的画面,现在想起来还让人鼻子发酸。
可这次,“郎导出山”的呼声再高,她却用一个小动作给出了答案——几天前她刚在国内社交平台开通账号,评论区里一半是“郎导回来吧”,一半是“您该休息了”,其中一条“别再为排球操心,好好陪家人”的留言,被她悄悄点了赞。没有长篇大论的回应,也没有官方声明,就这么一个简单的互动,却比任何话都更懂人心——六十多岁的人了,从运动员到教练,她把大半辈子都“泡”在了排球场上,连女儿小时候都抱怨“妈妈总在练球”,现在确实该歇一歇了。
其实郎平早说过“中国排球不能只靠一个人”。记得2019世界杯夺冠后,记者让她谈谈自己的功劳,她却把镜头往年轻队员那边推:“你们该多写写她们,未来是她们的。”那时候她就在悄悄铺路,只是我们总习惯了“有郎平在就不怕”,忘了再厉害的人也会累,再强的“旗帜”也需要有人接过来。
现在的女排确实在走一段难走的路。16强的失利不是某个人的错,就像有人说的“小组赛的连胜藏着侥幸,淘汰赛的漏洞才是真问题”——年轻队员需要时间磨合,教练团队需要找到自己的节奏,甚至整个青训体系都得慢慢调整。郎平的时代或许真的要翻篇了,但“女排精神”从来不是靠一个人撑起来的,是当年五连冠时的坚持,是里约奥运逆转时的不服输,也是现在这群年轻人输了之后,擦干眼泪继续练球的韧劲。
接下来的路,总得让新的人慢慢闯。你觉得女排该怎么调整?是给赵勇和年轻队员更多时间,还是该从青训上多下功夫?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咱们一起等着女排重新站起来的那天。
来源:蠢羊聊体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