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文章】以乡风文明“铸魂”建设赋能百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2 12:33 1

摘要:乡风文明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内在关联。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风文明不仅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强调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对于百色这样一个革命老

以乡风文明“铸魂”建设赋能百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罗伟绩

一、引言

乡风文明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内在关联。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风文明不仅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强调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对于百色这样一个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而言,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百色市文化资源丰富,民族特色鲜明。近年来,百色市通过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不仅改善了农村精神风貌,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2025年上半年,百色市产业园区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751.49亿元,同比增长14.61%,完成工业投资35.68亿元,同比增长11.04%,实现了经济发展“开门红”。这一经济成就与百色市深入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密切相关。

二、百色市乡风文明建设的创新实践

(一) 移风易俗的深度推进

百色市将移风易俗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突破口和关键抓手,针对红白事大操大办、高额彩礼、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创新推行“五个统一”工作法(统一操办规模、统一宴席标准、统一随礼上限、统一服务队伍、统一监督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红白事大操大办明显减少,办席宰杀牛、羊、猪不超过3头,收受彩礼大幅减少,全市平均彩礼由过去的3万-8万元降至1万-3万元。

右江区永乐镇西北乐村依据自治区移风易俗“五个统一”工作法,将“婚丧简办”制度化,严格执行“两日办结、宴席控费、随礼封顶”标准,积极推行集体婚礼,将随礼金额控制在200元以内。这一做法彻底破除了“人情负担重”的顽疾,让群众从沉重的人情债中解脱出来。同时,该村还赋予传统节庆新内涵,将“三月三”歌圩与非遗展示有机结合,常态化举办集体婚礼、情景党课等活动,让文明新风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文明实践与积分激励创新

百色市创新推行“爱心超市、积分激励”工作机制,将环境整治、文明乡风建设与群众利益深度绑定,引导群众从乡村治理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在凌云县下甲镇平怀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爱心超市”积分榜格外醒目。村民参与环境整治、孝老爱亲、技能学习等行为可获得“文明积分”,并凭积分可以兑换生活用品。“积分制让文明看得见、摸得着,大家争着做好事!”村民纷纷点赞这一创新机制。

田东县祥周镇模范村也开展了一场“积分革命”,将人居环境、产业发展、移风易俗等10件大事量化成分数,实行一季度一评,积分可以兑换超市物品。这一机制极大地激发了村民的参与热情。66岁的苏大爷让出20平方米土地建绿化带,获得20积分,换来了生活用品。他说:“就图个敞亮,没想到还有奖。”这一奖,激发了村民的主动性。第二天,老罗捐出砖瓦;第三天,巴绿屯老少齐上阵——七旬阿婆铲草,九岁孩童运碎石,荒草地变身议事角。

(三)文化传承与创新表达

百色市注重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创新利用,让乡村文化焕发时代光彩。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的右江区阳圩镇强化民俗传承,激活精神文化内核。19个农家书屋内收藏涵盖农技栽培、病虫害防治等科普书籍,2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成了山歌创作的“孵化器”。当《山歌里的党史》在丰收节唱响,35个原创文艺精品让红色基因融入民俗血脉;10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领52支村屯文艺队到各村开展演出宣传移风易俗;每年70余场民俗文化活动让老人孩童围坐喝彩;“布林贝优”的古老调式有了新时代的歌词。

凌云县下甲镇平怀村,深挖红色、绿色资源,打造“七馆一室一乐园”,屯书馆、屯史馆、自然教室等成为游客打卡的“网红点”,更是村民学习新风尚的课堂。陶化村则将“孝悌持家”“勤学创业”等家训镌刻上墙,定期评选“好婆婆”“好儿媳”,让美德代代相传。这些创新实践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百色特色的乡风文明建设模式。

三、乡风文明赋能百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路径

(一)文化赋能:培育乡村经济新业态

乡风文明建设通过文化赋能,催生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等新业态,为百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百色市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通过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传承弘扬黄文秀优秀品质,让文明乡风与砂糖橘产业共同生长。凌云县伶站瑶族乡浩坤村,通过“党建+旅游”双轮驱动,实现“六变”跨越。依托浩坤湖景区开发,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民宿户均年增收8.6万元。收入增长带动观念转变,村里兴起“学普通话、争文明户”的热潮。景区内的村史馆、艰苦奋斗教育基地,更成为涵养文明乡风的“精神地标”,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学习。

田东县祥周镇模范村2024年底开发的龙潭灵湖景区成了网红打卡地。30亩花海四季绽放,帐篷支在湖畔,烧烤香混着电影声。民俗区里,草编阿姐手把手教,老手艺圈粉无数。村民陆大姐当上保洁员,月入2000元。10多名乡亲在景区上班,5户开起农家乐。今年“五一”假期,游客量多了4倍。这种“文化+旅游”的模式,既传播了文明乡风,又带动了经济发展,实现了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双重积累。

(二)产业赋能:提升特色产品附加值

乡风文明建设通过提升区域品牌形象和产品文化附加值,助力百色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百香百色”区域公用品牌的打造,正是乡风文明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典范。

百色市持续推进“土特产”文章,做强做优蔬菜、水果、畜禽、渔业等13大特色产业,深入实施油茶、八角两个百万亩产业低改,大力发展万峰湖、澄碧湖等生态养殖。在这些产业发展中,乡风文明成为提升产品价值的重要元素。例如,右江区大楞乡罗甫村、龙停村4万多亩八角林通过科学改造造就丰产景象,更令人振奋的是沉睡的5000余亩古茶树资源被唤醒,“大王岭古树茶”牌子打响了,老树发新芽,成了乡亲们致富的“金叶子”。

百色市还加大芒果产业垂直大模型研发与应用,打造“人工智能+芒果”,加快推动广西芒果智能机器人重点实验室落地建设。这一创新举措将现代科技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不仅提高了产业竞争力,也培养了农民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形成了乡风文明与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三)治理赋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乡风文明建设通过改善农村治理效能,为经济发展创造稳定有序的环境。百色市通过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推广积分制、数字化等治理模式,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

右江区阳圩镇党委推行“一村一策”文化振兴方案,19个村(社区)结成“联村共建”对子,党员带头开展移风易俗等“五带头”服务。21支志愿服务队穿梭村屯,265场“家训课堂”“文明议事会”让文明承诺走进6000余户人家,曾经困扰移民安置点的纠纷和矛盾,如今在“党员调解室”里迎刃而解。

隆林各族自治县探索“一找二倡三管四制”移风易俗经验得到全国推广。这一模式通过找问题、倡新风、管关键、建机制,有效解决了乡村治理中的难点问题,为经济发展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环境。那坡县坡荷乡弄耀村村民议定的《婚丧喜宴操办公约》成了金科玉律。更有意思的是那份“清风参考菜谱”——婚事按民俗来,白事全摆素宴,核心是“家常菜+本地食材”,每桌控制成本。这种治理创新减少了浪费,使群众能够将更多资源投入到生产发展中。

(四)生态赋能:推动绿色发展转型

乡风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合,推动百色经济向生态化、可持续方向转型。百色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生态资源向经济价值转化。

右江区大楞乡地处大王岭自然保护区,好生态是最大的本钱。建立的“生态积分制”让环保成为举手之劳,村民参与河道保洁、植树造林,积累的积分能兑换实用生活用品。如今,全乡森林覆盖率达85%,空气优良率、优质地表水比例双双实现100%。各村还搞起了“三清三拆”,清理垃圾200多吨,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越来越清爽。这种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模式,使大楞乡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百色市还深入实施“千村引领、万村提升”工程,持续探索实施政府“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机制、群众“你拆我拆、你让我让、你捐我捐”工作模式,动员群众通过资金筹措、腾让土地、投工投劳等方式参与乡村建设。这一模式不仅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也培养了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为绿色产业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

四、深化乡风文明建设,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挑战与对策

(一)面临的主要挑战

尽管百色市乡风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平衡难题。在推动传统文化现代转型过程中,存在简单化、表面化倾向。一些地方对乡村文化价值挖掘不够,缺乏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如一些民俗活动仅停留在表演层面,未能深度融合到产业发展中,限制了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释放。

产业融合程度不深。乡风文明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多为点状突破,尚未形成系统性、全域性融合格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层次浅,链条短,附加值不高。如乡村旅游仍以观光为主,体验性、参与性产品不足,难以形成持续消费动力。

长效机制不健全。乡风文明建设尚未完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存在“两张皮”现象。多元投入机制不健全,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可持续性面临挑战。如积分制管理在部分地区因资金短缺而难以持续,影响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区域发展不平衡。右江河谷地区与北部山区、边境地区之间的乡风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偏远少数民族村寨受传统习俗影响较深,移风易俗难度大,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二)深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挑战,百色市应进一步创新思路,强化措施,深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强化文化创新,激活经济动能。深入挖掘百色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资源,推动文化资源向经济价值转化。建设“家校社”诚信教育共同体,发挥乡村学校的诚信教育主阵地优势,组织编写融汇当地诚信故事的读本材料。利用现代传媒和信息化建设手段,通过短视频、网络直播、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宣传乡村文化,拓展文化消费市场。开发文创产品、数字藏品等新业态,让乡村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深化产业融合,拓展增值空间。推动乡风文明与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产品文化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利用区块链技术率先在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如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建设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农产品信息记录与共享平台。打造“诚信农业品牌”,制定和推广高于国家通用标准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信用考核办法,明确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品使用监管、质量安全、社会责任方面等的具体要求。发展“农业+教育”“农业+文创”等跨界融合模式,开发研学基地、非遗工坊等新型载体,拓展农业增值空间。

创新投入机制,增强可持续性。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农信社、农商行等金融机构应运用多维度的信用评价结果,不断优化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和金融活动模式。着力研发和积极推广面向小农户、家庭农场、小微合作社的纯信用、无抵押或弱抵押贷款产品,提升小农户发展能力。探索基于真实订单和稳定供应链关系的金融模式,如以农产品加工、大型超市订单或农产品企业应收账款为质押融资,向上游诚信经营农户、合作社融资。

促进区域协调,实现共同富裕。针对不同区域特点,实行差异化发展策略。右江河谷地区重点发展文旅融合、创意农业等新业态;北部山区突出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边境地区依托口岸优势,发展边贸旅游、跨境合作等特色经济。加强区域间合作交流,推广先进地区经验,带动滞后地区发展。

五、结语

乡风文明铸魂建设是百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赋能路径。通过文化赋能、产业创新、治理优化和生态转型等多维度措施,可以实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百色市的实践表明,乡风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有机整体。

未来,百色市应进一步强化系统思维和整体观念,将乡风文明建设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实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同步考核。要更加注重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技术手段,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与经济数字化转型深度融合。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各类主体参与乡风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