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山西特色种植持续焕发新意,以多元方式书写着乡村产业发展答卷。朔州市山阴县广武镇南辛庄村探索“架豆+牛心菜”套种模式,实现了土地高效利用、作物错峰上市;运城市垣曲县引入高标准爱尔兰智能大棚,精准控制棚内环境,使双孢菇实现了产量、品质双提升;晋城市阳城县町
近年来,山西特色种植持续焕发新意,以多元方式书写着乡村产业发展答卷。朔州市山阴县广武镇南辛庄村探索“架豆+牛心菜”套种模式,实现了土地高效利用、作物错峰上市;运城市垣曲县引入高标准爱尔兰智能大棚,精准控制棚内环境,使双孢菇实现了产量、品质双提升;晋城市阳城县町店镇桃坪村聚焦村民“吃菜难”问题,将荒滩改造为标准化菜园,实现了蔬菜自给自足。
架豆套种降本增效
初秋时节,南辛庄村野波农林专业合作社的大棚中,工人们穿梭在翠绿的植株间,将长势喜人的架豆藤蔓稳稳地缠在竹架上。旁边套种的牛心菜叶片舒展,与向上攀爬的架豆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一幅多元化套种的图景。
今年,南辛庄村在“错时轮作”模式的基础上,首次试验双垄地种植架豆与单垄地“架豆+牛心菜”套种模式。双垄地种植可以保障架豆的基础产量;单垄地套种牛心菜则能让两种作物错峰上市,精准抢占市场价格高地。同时,南辛庄村还将传统的两茬种植升级为“架豆—架豆—羊肚菌”的三茬模式,第二茬架豆采收完,即可在大棚里种下羊肚菌。该模式不仅能有效降低种植成本,提高产量与土地利用率,收获的作物还能提早上市。
“这个品种叫架豆王,它产量高、口感好,已在合作社的大棚中连续种植了10多年。今年,合作社有40个标准棚种植了架豆王,每个棚一季的产量在4000斤左右。今年的收益比较可观,产品主要销往江苏、上海等地。”野波农林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代有忠介绍,架豆生长周期短、市场价格稳定、获得收益较快,是备受当地种植户喜爱的“短稳快”农作物,每亩产值可达万元。
南辛庄村“立体套种+多茬循环”的创新实践,不仅破解了单一作物种植的市场风险,更让土地资源得到了高效利用,书写着“一季多收、一亩多赚”的特色种植新答卷。
智能育菇量质齐升
南辛庄村的种植产业由单一种植模式向多元化套种转型,垣曲县的食用菌产业则正在由传统模式向智能模式转型。走进垣曲县食用菌产业综合服务中心,12栋高标准爱尔兰智能大棚整齐排列。
“撒种的时候一定要撒匀,这样后续出菇才均匀。”大棚内,技术员张四营正在种植架旁向村民细致讲解双孢菇的播种技巧,确保种植环节科学规范。
近年来,垣曲县以打造国家级食用菌产业基地为目标,加快推进“一园十区”建设。目前,位于七区的食用菌产业综合服务中心一期项目已经建成并初步投用,首批双孢菇菌种近日已顺利入棚培育,预计9月下旬可实现收益。
“种植双孢菇用的培养料以玉米芯和牛粪为主,先在室外发酵1个月左右,进棚后再蒸熟灭菌。发菌后20天左右覆土,覆土15—20天后就能采菇上市了。目前,市场上双孢菇的价格约为每斤6—7元。”张四营介绍道。
如今,来自垣曲县长直乡西交村的10余名村民,已转型为技术型产业工人,在垣曲县食用菌产业综合服务中心恒温恒湿的“空调房”式大棚里务工。据了解,待双孢菇进入采摘期,从鲜菇采摘、大小分拣到根部修整的全流程作业,还能额外吸纳60余名劳动力入园就业,让更多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增收。“在这里干活挺好的,一个月能挣4000多元,既方便照顾家里,又有稳定的收入。”西交村村民晁雪莲说。
双孢菇又称圆蘑菇、白蘑菇,肉质肥嫩,富含多种糖类及氨基酸,市场需求稳定。垣曲县作为山区农业县,拥有丰富的林木资源、优质水资源和独特的气候条件,发展食用菌产业具有天然优势。爱尔兰智能大棚的引入,更让“生态优势”与“科技力量”深度融合——大棚可实现恒温控制、定时调节,还能精准监测二氧化碳浓度,有效解决了传统种植中环境不稳定、产量品质难把控的问题,助力双孢菇品质与产量稳定提升,使食用菌种植真正实现了“科学种植、精准管理”。
垣曲县食用菌产业综合服务中心在发展产业的同时,还注重推行绿色循环理念,将菌菇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废菌料加工处理,用于生产有机肥。这既解决了废弃物处理难题,又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推动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
改造荒滩吃菜不愁
南辛庄村与垣曲县聚焦种植模式转型,桃坪村则聚焦村民“吃菜难”的痛点,倾力打造了“菜篮子”民生工程。
桃坪村三面环山的地形给农业生产制造了诸多困难。长期以来,村民的蔬菜供给主要依赖各家自行种植,收成好坏全靠运气,遇上天旱,吃菜就成了难事。“村民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工作方向。”桃坪村党支部书记刘晋军表示,为解决这一民生难题,村“两委”经过实地走访调研,最终确定了以“改造原有西沟河畔土地和建设标准化菜园”为核心的“菜篮子”工程实施方案。
2023年,桃坪村斥资20余万元启动了西沟河畔土地整治项目,先用大型机械平整土地、打垒田坎,解决地块零散、高低不平的问题;再修整田间道路,方便村民耕种运输;最后铺设灌溉管道,构建高效节水的灌溉网络。经过数月奋战,昔日崎岖不平的荒滩终于变身为20余亩整齐规范的标准化菜园。
为了让菜园惠及每一户村民,桃坪村按照“公平公正、按需分配”原则,根据人口数量将菜园划分成小块,逐一分配到户,确保“家家有菜园、人人能受益”。同时,结合南沟小区原有的十余亩菜园进行提质改造,补充种植品类,完善灌溉设施,形成了“西沟+南沟”双菜园布局,实现了全村蔬菜供给全覆盖。
“菜园建得好,后续管理更得跟上。”刘晋军介绍,村里专门成立了菜园管理小组,安排两名责任心强的村民负责日常维护,定期检查灌溉管道,及时维修破损部件,保障水源稳定。
今年以来,阳城县遭遇持续干旱天气,降水较常年大幅减少。得益于完善的灌溉设施和科学的管护措施,桃坪村的菜园始终保持着生机,生菜、辣椒、茄子、西红柿等蔬菜长势喜人,不仅满足了村民日常食用的需求,部分村民还将多余的蔬菜拿到镇上售卖,增添了一笔收入。
“以前吃菜真叫难,产量不高,品种也不全。现在自家菜园里,豆角、黄瓜、西红柿啥都有,新鲜又省心。”忙着采摘蔬菜的村民刘大爷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如今,漫步桃坪村,园中的蔬菜与山间的村落相映成趣,村民们在菜园里劳作的身影成了乡村最美的风景。“‘菜篮子’虽小,装的却是大民生。”刘晋军表示,下一步,村里还将继续优化菜园规划,引进更优质的蔬菜品种,并探索“菜园+休闲采摘”业态,让标准化菜园在解民忧的同时,为乡村发展注入更强的活力。
(高增玉)
来源:中国食品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