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的新改革,2026年起实行“两考合一”,高中录取率会下降吗?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2 14:39 3

摘要:上周末在小区门口接娃,刚把电动车支棱好,邻居张姐就攥着手机快步凑过来,语气里带着点急慌:“你家也有初中生,知道2026年中考要搞‘两考合一’不?以后毕业和升学就考一次!我家那初二的正好赶上这波,我这几天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总怕高中录取率往下降,到时候连普通高中

上周末在小区门口接娃,刚把电动车支棱好,邻居张姐就攥着手机快步凑过来,语气里带着点急慌:“你家也有初中生,知道2026年中考要搞‘两考合一’不?以后毕业和升学就考一次!我家那初二的正好赶上这波,我这几天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总怕高中录取率往下降,到时候连普通高中都没得上,你说这可咋整?”

其实不光张姐焦虑,最近家长群里天天聊的都是这事,还有好几个家长私信我问细节。毕竟中考是娃升学的第一道硬坎,“两考合一”听着像挺大的变动,谁都怕影响娃的前途。今天咱不扯虚头巴脑的,用大白话把“两考合一”的来龙去脉、对录取率的影响说透,再给家长们搭个实在的“准备框架”——看完你就知道,真不用瞎慌。

先给大家吃颗“背景定心丸”:“两考合一”不是临时拍脑袋想出来的政策。早在2016年9月,教育部就正式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这文件在教育部官网能直接查到原文),核心目标就是把“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合并,别让学生一年遭两次大型考试的罪、重复刷题熬身体。从地方实践来看,甘肃2018年就先落地了这改革,北京2025年实行“两考合一”时还特意扩了高中招生规模,2026年就是全国更多省份跟着全面推进的节点——说到底,改革是为了“给学生减负”,不是“给升学加码”。

一、先拆明白:“两考合一”到底改了啥?3个变化一看就懂

不少家长光听说“合并考试”,但具体改在哪、跟以前有啥不一样,没弄清楚就开始慌。其实核心就3个变化,每个都跟娃的备考直接相关,特好理解:

1. 考试次数减了:从“考两次”变“考一次”,娃少遭一次罪

以前娃上初三,先得应付“初中毕业考试”——过不了连初中毕业证都拿不到,还得额外补考;隔半个月到一个月,又要扎进“高中招生考试”,成绩直接定能不能上高中。两次备考、两次紧张,娃经常熬夜刷题到后半夜,家长也跟着陪考、改错题,俩都累得够呛。

现在合并后,就考一次“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这成绩既能当初中毕业的依据(够合格线就能毕业),又能直接用在高中录取上——相当于“一次考试办两件事”,娃少熬几次夜,家长也不用跟着担两次心,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减负。

2. 考试科目全了:12门课都考,但“分层要求”不折腾娃

以前毕业考、升学考基本只盯着语数外、理化这些主科,史地生、音体美、信息技术常被“边缘化”,有的学校甚至到了初三,这些科目的课都直接停了。现在“两考合一”后,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规定的12门初中课程(连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都算在内),全部要纳入考试范围,但不是每门都得“死磕高分”。

各地都实行“分层考核”:像音乐、美术、信息技术这些,属于“合格性科目”,只要考到60分(或者评上“合格”等级)就行,不算进高中录取总分;语数外、理化、史地生这些,是“等级性科目”,成绩按比例折算后计入录取总分,直接影响能不能上高中。这样一来,娃不用在不擅长的科目上瞎耗精力——比如娃画画没天赋,只要保证音乐、美术合格,就能把时间集中在数学、英语这些主科上,学得更有针对性。

3. 录取参考多了:不光看分数,还看“综合素质”

以前高中录取基本是“唯分数论”,分数够了就能上,差一分都不行,有些娃明明有特长(比如体育好、爱做公益),却因为几分差距落榜,特可惜。现在“两考合一”后,全国所有搞改革的地区,都同步完善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比如守校规、做志愿者)、身心健康(比如体育测试成绩、日常锻炼习惯)、艺术素养(比如参加文艺活动、会点艺术技能)、社会实践(比如研学旅行、帮家里做家务)4个方面。

这对“偏科但有特长”的娃特别友好:比如娃数学差2分没到高中录取线,但平时常去社区照顾老人、体育测试拿了满分,综合素质评价评上“优秀”,有些高中就会把这当“破格录取的参考”,或者在分数一样时优先录他。相当于给娃多开了一扇门,不用再光盯着分数“死磕”。

二、核心疑问:2026年实行后,高中录取率会下降吗?3个证据给你定心

这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咱不瞎猜、不蒙人,拿政策文件和已实行地区的真实案例说话,每一条都能查到依据:

1. 政策初衷是“减负”,从来没提过“降录取率”

教育部2016年的改革意见里写得明明白白:“两考合一”的核心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和考试压力”,全文没一个字提“降低高中录取率”。从地方实践来看,已经实行改革的地区,不仅没减招生名额,还在主动扩名额。

比如北京2025年实行“两考合一”时,普通高中招生计划是8.5万人,比2024年多了3000人(这数据来自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25年1月发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意见》);甘肃2018年搞改革后,2023年的高中录取率比2018年(改革前)提升了4.2%(数据来自甘肃省教育考试院2023年的中考总结报告)。这说明改革和“降录取率”压根不沾边,反而在政策引导下,更多学生能进高中。

2. 各地都在“扩高中”,名额多了录取率自然稳

最近几年,全国好多地方都在加大高中教育资源的投入,要么新建高中,要么给 existing 学校扩班级,就是为了多招学生,这是明摆着的教育发展方向。

比如广东清远推进“两考合一”时,特意设了2025-2027年三年过渡期,在《清远市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2024年3月发的)里明确要求“高中录取率逐年稳步提升”,还搞了“薄弱初中定向招生”,给更多娃机会;河南郑州2024年新建了8所普通高中,2025年计划再建5所,算下来每年能多招5000多个高中生(这数据来自郑州市教育局2024年教育工作会议的报告)。

高中招生名额一年比一年多,“两考合一”只是优化考试形式,又没减名额,录取率咋会下降?反而会因为考试更贴合娃的实际情况,让更多适合上高中的娃能考上。

3. 考试更“接地气”,娃发挥更稳,不会“莫名落榜”

以前两次考试隔得近,有些娃毕业考考砸了,心态直接崩了,升学考也发挥失常;还有些娃擅长灵活用知识,却被死记硬背的考题难住。现在“两考合一”的命题,更注重“实用性”和“生活化”,比如数学题考“小区物业费咋分摊”,语文作文让写“给邻居的一封感谢信”,物理题让设计“家庭节水方案”——这些题跟娃的生活贴得近,不用死记公式,更能反映娃真实的学习水平。

甘肃定西有位家长跟我分享过:她家娃以前偏科,生物总考不及格,毕业考时慌了神,升学考也没考好;改革后生物成了“合格性科目”,娃只要考60分就行,把精力都放在语数外上,最后顺顺利利考上了当地的普通高中。这种情况在已改革的地区挺常见,说明考试形式优化后,娃“发挥失常”的概率低了,反而能让更多娃正常发挥,间接保障录取率稳定。

三、给2026年中考生家长的3个实在建议,帮娃少走弯路

搞懂了“录取率不会降”,接下来该咋帮娃准备?这3个建议是从已实行地区的家长经验里总结的,照着做就行:

1. 别逼娃“全科目拔尖”,先分清“合格”和“等级”

家长先登录当地教育局官网,查一下本地区“两考合一”的细则,弄清楚哪些科目是“合格性”、哪些是“等级性”。比如娃音乐基础弱,就帮他定个“合格计划”——每天练30分钟基础乐理或唱唱歌,保证够合格线;数学是等级性科目,就每天多练1道中档题或压轴题,慢慢提分。别让娃在所有科目上瞎耗精力,抓重点才高效。

2. 平时多攒“综合素质材料”,别等考前抱佛脚

综合素质评价不是“考前写几句评语”,看的是初中三年的积累。家长可以帮娃整个“成长档案袋”:娃参加学校的植树活动,拍张照片存着;帮社区老人买东西,让居委会开个简单的证明;体育测试拿了满分,把成绩单收好;就算平时帮家里做家务,也能拍个短视频或写篇日记记录一下——这些都是综合素质评价的“加分素材”,关键时刻可能帮娃“拉分”。

3. 关注“本地细则”,别信“小道消息”

每个地方的“两考合一”细则不一样:比如有的地方综合素质评价占录取参考权重的10%,有的只作为“录取参考”;有的地方等级性科目按“ABCDE”等级折算分数,有的直接按卷面分算。“北京教育考试院”“广东教育”),或者直接问学校的班主任,别信网上那些“2026年高中录取率要降50%”“某科目必须考满分”的没谱消息,跟着官方信息走,才不会白焦虑。

2026年“两考合一”,改的是“考试形式”,不是“升学门槛”。从国家的政策方向到地方的实践案例,都在往“让更多娃上高中、让娃学得更轻松”的方向走,家长真不用慌。咱更该做的,是帮娃调整学习节奏,让娃在“不熬夜、不焦虑”的状态下扎实学知识——毕竟娃有真本事,不管考试形式咋变,都能应对。

来源:暖阳中打太极的闲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