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部监测防火司对内蒙古多地避险避灾成功做法进行通报(二)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2 14:40 2

摘要:为全力防范化解重大自然灾害风险,内蒙古自治区应急管理厅盯紧守牢薄弱环节和重点部位,指导各地强化风险隐患巡查排查,落实人员转移避险措施,确保发生突发紧急情况后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处置。日前,呼和浩特市10起成功避险案例被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火灾综合防治司作为典

为全力防范化解重大自然灾害风险,内蒙古自治区应急管理厅盯紧守牢薄弱环节和重点部位,指导各地强化风险隐患巡查排查,落实人员转移避险措施,确保发生突发紧急情况后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处置。日前,呼和浩特市10起成功避险案例被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火灾综合防治司作为典型案例,予以肯定并通报表扬。

7月下旬,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遭遇建国以来最强降水天气,全市平均降水量达常年平均年降水量的62%,呈现连续大暴雨日数长、过程降水量最大、单小时降水量最大的特征。内蒙古自治区应急管理厅及时组织调度,强化风险隐患巡查排查,落实人员转移避险措施,呼和浩特市积极应对,发掘10起成功避险案例并逐级上报。监测防火司组织国家减灾中心密切联系内蒙古自治区应急管理厅开展案例编校审定,现通报如下:

案例一

7月25日8时58分,呼和浩特市气象台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紧急启动防汛Ⅱ级响应和暴雨气象灾害Ⅱ级响应。土默特左旗善岱镇多处地处低洼地带,面临着水位骤涨的严峻考验,镇委镇政府立即部署,组织镇、村两级干部开展风险巡查工作。10时,五里桥村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员张云根对地质灾害点和低洼易涝区开展巡查时发现,护村堤坝因水位上涨存在漫堤危险,于是立即上报,同时借助村广播、微信群等渠道,通知村民提前做好转移准备。13时左右,村“两委”组织志愿者,与张云根一起合力将村内十余名行动不便的老人、儿童转移至避险安置点。与此同时,乡党委、政府紧急调集乡村干部、专职消防队、派出所等多方力量上坝抢险,对600多米险工险段实施加固作业。27日16时,完成堤坝加固。由于处置到位,无人员伤亡。

案例二

受连续强降雨影响,土默特左旗红领巾水库水位持续攀升,超出警戒水位,漫堤风险陡增。7月25日19时,北什轴乡主根岱村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员刘钰巡查时发现,退洪渠河道侧壁出现溃口,湍急的水流不断冲刷堤岸,存在洪水决堤的重大风险,于是立即上报。接到消息后,村“两委”成员与网格员迅速组成了一支先锋队,通过微信群、广播循环喊话、入户逐一动员等方式,有序组织村民转移。与此同时,乡党委、政府紧急协调消防、民警及应急部门力量赶赴现场,协同开展转移工作。经过连夜奋战,至次日凌晨,主根岱村429名村民全部被安全转移至统一安置点。村民转移后,善岱镇迅速组织镇干部、辖区民警、周边村两委成立党员突击队赶赴现场封堵溃口。由于转移及时,无人员伤亡。

案例三

7月23日8时,土默特左旗北什轴乡沙梁子村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员刘方方接到暴雨气象预警,考虑到沙梁子村平均海拔较低,且南邻大黑河,西、北紧邻红领巾水库泄洪渠,一旦发生强降雨,村内房屋存在被淹没冲毁风险,于是立即上报。同时,迅速联合村“两委”成员和志愿者,有序组织全体村民转移。24日10时,刘方方通过监控发现,护村坝出现漏洞,少量洪水涌入村庄。他立即向乡党委、政府报告并请求支援,与此同时,在转移安置点耐心细致地给村民做思想工作,反复劝导大家切勿因贪恋财产贸然返回村庄,以免发生危险。13时,乡党委紧急调用挖掘机赶到现场,成功将护村坝漏点堵住。25日15时,刘方方再次察觉到险情,村庄又有洪水涌入,他马上上报。乡党委、政府迅速调动消防、派出所、村干部和应急志愿者等力量,在溃坝和险情处装填防洪袋2000余袋,有效控制了险情。堵漏工作完成后,刘方方带领村里的劳动力对护村坝进行定期巡视,严防新的险情发生。因转移及时、劝导到位,无人伤亡。

案例四

7月27日16时,土默特左旗解除了防汛Ⅱ级响应和暴雨灾害Ⅱ级响应,但灾害风险仍然存在。28日8时,塔布赛乡塔布赛村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员侯燕清在雨后清理与巡查工作中发现,渠坝水位上涨迅猛,存在漫堤风险。村民张某在的房屋紧邻渠坝,一旦漫堤发生,将严重威胁村民张某在一家的安全,于是立即上报。10时,乡党委、政府迅速行动,组织村干部与志愿者将张某在一家及附近3户村民全部转移至安全地带。17时,受渠坝水位持续上涨影响,张某在的房屋被洪水浸泡后发生倒塌。因巡查到位,群众转移及时,无人员伤亡。

案例五

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年均降水量350毫米。7月23日,武川县最大降雨量超过278毫米,最大小时降雨量接近46毫米。7月23日强降水过后,武川县哈拉合少乡榆树店行政村的土壤水分已饱和。村“两委”迅速行动,组织民警、驻村干部及志愿者,将居住在河道附近的群众及时转移到安全地带。宿麻湾自然村的11户20位村民,由于均为65岁以上的老人,且居住的地方地势较高,暂时没有转移。25日8时,榆树店行政村再次接到暴雨红色预警。哈拉合少乡派出所民警常龙研判后认为,降雨叠加导致地势较高的宿麻湾自然村风险增大,于是立即向乡党委、政府报告并请求支援。乡党委随即组织应急、民警和驻村干部赶至宿麻湾自然村,借助铲车等工具展开转移工作。25日14时,成功将11户村民转移到村对面的铁矿宿舍。之后,洪水冲垮榆树店行政村防洪坝,连接宿麻湾自然村的20余根电杆被冲断,通信基站被冲毁,多处房屋损毁。因转移及时,无人员伤亡。

案例六

7月23日9时,武川县上秃亥乡刘家行政村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员王盛在接到强降雨预警后,立刻开展安全排查。9时40分,排查至东营子村时发现,两户90多岁老人居住的房屋因房龄久远、结构老化,在强降雨下存在倒塌风险。老人及其家属因担心房屋无人看管,不愿转移避险。情况紧急,王盛一边迅速向乡党委、政府报告,请求协助寻找合适安置地点,一边联合村干部耐心细致地给老人及家属做思想工作,反复劝导。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暴雨来临前,成功将两户老人转移至安全地带。暴雨过后,两户房屋受到了不同程度损坏。由于转移及时,无人员伤亡。

案例七

7月25日14时,武川县得胜沟乡遭遇强降雨,两小时内降水量达到了80毫米。16时30分,东坡村灾害信息员徐瑞巡查时发现,村南面和西面堤坝同时有洪水涌入,存在堤坝损毁风险,于是立即上报。同时与村干部、志愿者 奔走呼喊,疏散群众。徐瑞直奔村里地势最低的几户人家,1个小时内将17户32人安全转移。之后,山洪冲破河堤,洪水倒灌,通村道路、房屋、堤坝、水利设施、电力设施、通信网络严重损毁。因转移及时,无人员伤亡。

案例八

7月23日以来,受持续强降雨影响,托克托县河口旅游度假区综合服务中心附近水位急剧上涨,老牛壕险工段坝体面临严峻考验。县应急管理局迅速行动,要求各乡镇、河口管委会密切关注降雨情况,提前组织群众转移避险。26日9时,河口管委会碾子湾村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员菅旺旺在坝体巡查时,发现持续降雨导致水位距坝顶只剩半米,且老牛壕险工段坝体出现渗水现象。坝体与下方最近的村庄距离仅1500米,一旦坝体溃决,洪水将瞬间漫过河堤,席卷下游5个行政村,后果不堪设想。情况万分紧急,菅旺旺立即向河口管委会和村委会上报险情。村“两委”第一时间带领村干部和志愿者,迅速组织本村村民转移。河口管委会紧急调集公安、应急以及乡村两级干部等多方力量,转移下游5个行政村996户1852人。与此同时,抢险队伍同步对老牛壕险工段坝体进行抢险修复。29日,受强降雨和上游洪水叠加影响,碾子湾村多处民房、农田被洪水损毁。由于下游群众及时避险转移,无人员伤亡。

案例九

托克托县五申镇西临哈素海退水渠,东靠大黑河,受强降雨影响,防汛形势严峻。7月25日9时,五申镇五申村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员刘亮亮在巡坝过程中发现,坝体有洪水溢出,若上游持续降雨,可能导致哈素海退水渠洪水下泄,整个村庄将面临被淹没的风险,于是立即上报。25日10时,乡党委迅速响应,安排卫健、公安等部门派出救护车、公交车,有序将群众转移至集中安置点。同时,紧急调用大型设备和防汛物料,组织村干部、党员、志愿者合力修筑护村坝。洪水过境后,五申村大批农房被毁、农田被淹。因人员转移及时到位,无人员伤亡。

案例十

7月26日以来,托克托县双河镇树尔营村遭遇持续强降雨,因地处地势低洼区域,且周边河流众多,河流水位上涨,洪涝灾害形势严峻。28日10时,树尔营村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员卢俊平在对护村坝开展巡查时,发现低洼处出现进水积水现象,村民房屋存在被淹风险。同时,根据雨情和水势预判,大黑河水位将持续上涨,会严重威胁到全村群众安全,于是立即上报。11时,在镇党委的统一组织下,村“两委”成员联合公安、消防力量迅速行动,成功将树尔营村30户58人安全转移。29日8时,受持续强降水影响,大黑河水漫入树尔营村,村内房屋全部损坏,46处房屋被淹没,约2800亩农作物绝收,一处1400平方米光伏发电 设施损坏。由于转移避险及时,无人员伤亡。

这是10起应急管理部门和基层干部24小时在岗在位、以辛苦指数和经验指数换取安全指数的成功避险避灾案例,得益于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员及时发现风险隐患,乡村闻令处置到位,乡镇协调指挥有力。现特对内蒙古自治区应急管理厅、呼和浩特市应急管理局、土默特左旗应急管理局、托克托县应急管理局、武川县应急管理局,善岱镇、北什轴乡、塔布赛乡、哈拉合少乡、上秃亥乡、得胜沟乡、河口管委会、五申镇、双河镇,五里桥村、主根岱村、沙梁子村、塔布赛村、榆树店行政村、刘家行政村、东坡村、碾子湾村、五申村、树尔营村以及张云根、刘钰、刘方方、侯燕清、常龙、王盛、徐瑞、菅旺旺、刘亮亮、卢俊平等同志予以通报表扬。建议各省(区、市)应急管理部门进一步加强风险研判,及时发掘编报相关典型案例并开展宣传奖励,营造群测群防良好氛围,不断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