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沙市走出的叶声华院士:用实用科研与创新教育点亮国家科技路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2 14:34 1

摘要:2023年6月,一位90岁的老人没办生日宴,反而站在讲台前做了一场学术报告——他就是从湖北沙市走出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声华。从教60年,搞科研近60载,这位测试计量技术专家,不仅把激光技术变成了工业生产的“测量利器”,还培养出120多名博士硕士,成了仪器学科领

2023年6月,一位90岁的老人没办生日宴,反而站在讲台前做了一场学术报告——他就是从湖北沙市走出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声华。从教60年,搞科研近60载,这位测试计量技术专家,不仅把激光技术变成了工业生产的“测量利器”,还培养出120多名博士硕士,成了仪器学科领域的“双料领路人”。他这一辈子,靠“实用科研”解决国家难题,凭“创新教育”培育行业栋梁,两条腿走路,为国家科技进步筑牢了根基。

实用科研:从“吃哑巴亏”到填补技术空白,每一步都踩在国家需要上

叶声华搞科研,有个铁规矩:不做“实验室里的花架子”,只啃“生产一线的硬骨头”。这规矩的背后,藏着一段让他记了一辈子的往事——早年我国从外国进口石油,怀疑对方缺斤短两,却因为大流量计量技术落后,拿不出准确数据,最后只能吃哑巴亏。“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国家的需要”,从那以后,他的科研方向就没离开过“有用”二字。

上世纪70年代初,激光技术刚兴起,叶声华就敏锐地意识到,这东西能解决精密测量的大问题。那时候“十年浩劫”还没结束,科研条件差得很,他在“激光会战”里研制氦氖激光器,靠肉眼调制激光,结果一只眼睛视网膜脱落,差点失明。可就算这样,他也没停下——把激光技术引入精密测试领域,成了他认准的事。

一开始,他的科研项目全是“找上门来的难题”:大型造船厂要测船体尾轴直度,他就琢磨激光准直技术;高层电梯要测垂直度,他就开发对应的测量方法;盐场需要扫平仪,他就带着团队动手研制。这些从生产里来的技术,一落地就管用,很快成了企业的“救命招”。

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汽车行业刚起步,可汽车白车身测量却卡了脖子——当时用的三坐标测量法,又慢又只能抽检,根本跟不上流水线的速度。叶声华看在眼里,带着团队钻了十几年,终于把“非接触自动在线测量”搞了出来。就这一项技术,让国产汽车制造质量提了一大截,后来成立的易思维科技公司,靠这技术给国内车企装了上万套设备,还卖到了美国、德国等十几个国家,成了汽车制造领域的“中国名片”。如今,激光视觉测量技术还用到了飞机、航母的制造上,成了我国高端装备数字化的重要支撑——这些成果,都是叶声华“实用科研”理念结出的果。

创新教育:从“三件事”到50万奖金,把学生捧成行业中坚

在叶声华眼里,“当老师”和“搞科研”同样重要。他常跟学生说,上大学要做好三件事:学会做人,海纳百川、诚信为本;学会做事,认真负责、能扛事;学会做学问,实事求是、敢创新。这“三件事”,成了他培养学生的标尺。

从1978年开始带研究生,到现在他已经培养了120多名博士硕士,里面有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还有美国的终身教授、创业成功的企业家。他教学生有个特点:不包办,只引路。学生邾继贵回忆,叶老师总说“不能光低头拉车,还得抬头看路”,会把大方向指出来,具体怎么做,全让学生自己琢磨。有学生当课题负责人,他从不指手画脚,可要是发现数据不扎实、思路有问题,却会严厉地指出来——“实事求是”这四个字,他不仅自己做,也逼着学生做到。

2014年,他拿到“天津市科技重大成就奖”,50万奖金一分没留,全捐出来设立了“叶声华奖学金”。学生们知道后,主动凑钱把启动基金加到200万,后来还捐了1000万成立“天津大学叶声华教育基金”。他总说“作为教师,这一辈子就是培养学生”,不光对自己的学生上心,还帮兄弟高校建学科,组织“院士论坛”“院长论坛”,让整个仪器学科一起发展。现在,他的学生成了国内仪器学科的中坚力量,有的接了他的班搞科研,有的在企业里挑大梁——他播下的“教育种子”,早已长成了参天树。

双轮驱动:科研喂教学,教学促科研,把学科推到全国第一

叶声华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把“科研”和“教育”拧成了一股绳——科研里的真问题,成了教学的活案例;学生在课堂上学的创新思路,又能反过来给科研提新想法,形成了“双轮驱动”的良性循环。

他领导建的“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既是科研的“主战场”,也是学生的“练兵场”。学生在这里跟着他做项目,既能学技术,又能懂市场,毕业就能上手。而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比如激光衍射测量、视觉测量技术,又成了教材里最鲜活的内容,让“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学科成了全国第一。他常说,学科发展不能追时髦、看排行榜,要“做实”,要跟国家需求、信息技术结合。2020年国内新增“智能感知工程”专业,就是他牵头推动的——他知道仪器学科缺“传感”这块短板,就想着补上,为学科发展铺好路。

如今90多岁的叶声华,还在关心学科发展。2024年7月,他特意去成都参加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学术年会;学生们搞科研遇到难题,还是会去他家请教——他的门,永远为青年人敞开。

从沙市的清贫教师家庭走出,童年在油灯下读书冻裂耳朵,青年时为科研差点失明,到如今成为院士、培养出一代行业中坚,叶声华的一辈子,都在践行他说的“这一生能小助于国家则无悔”。他用“实用科研”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国家难题,用“创新教育”托起了一批又一批人才,这两条路,他走得坚定又扎实。

对现在的科研工作者来说,他的“有用”理念,提醒着大家科研不能脱离实际;对教育者来说,他的“三件事”,教会大家培养人要先育德。这位从沙市走出去的院士,用一生证明:真正的大家,既要能扛得起科研的重,也要能托得起教育的责——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一直传承下去,为国家科技的明天添砖加瓦。

来源:日日悦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