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代城市生活中,一种被广泛体验却长期被忽视的状态正在普遍化——精力持续性下滑、行动力减弱、情绪恢复困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进入一种“低能量”的生存状态。
在当代城市生活中,一种被广泛体验却长期被忽视的状态正在普遍化——精力持续性下滑、行动力减弱、情绪恢复困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进入一种“低能量”的生存状态。
他们自称低能量老鼠人:晚上不睡,白天不醒,工位是鼠窝,外卖是贡品,放假微信步数是0,日夜颠倒,不愿社交,自嘲生活在繁华都市的下水道。
“低能量” 远比传统意义上的 “疲劳” 更复杂,它背后藏着多重叠加的消耗因素。首当其冲的是睡眠危机:据《2025 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显示,近半数(48.5%)成年人存在睡眠困扰,00 后、90 后年轻人的平均入睡时间更是超过午夜,“睡不够、睡不好” 不再是个体难题,而是逐渐演变成群体共性的睡眠焦虑。
睡眠难题成了低能量的基础。紧随其后的便是职场因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 年上半年中国人平均每周工作时长达48.6 小时,已经超过六天八小时。而脉脉《2024 职场生存洞察》指出,23-28 岁职场新人中18.8%处于高度职业倦怠状态,持续性疲劳、工作热情消退。长时间的工作引起精力的持续消耗,恶性循环般导致恢复精力的时间被压缩,让“低能量模式”成为常态。不想被人发现自己处于低能量的状态,于是很多年轻人选择了“伪装”,就像智联招聘在《2024 职场人心理健康调研报告》里提到的,42%的职场人表示 “在同事面前维持状态,比工作本身更累”。
长时间的消耗让很多人的精力只够支撑日常基本需求:能记住网红餐厅的推荐菜、快递驿站的位置,却叫不出楼下小店的名字;能量越低越不敢社交,越不愿行动就越难找到补充能量的方式,最终陷入 “电量不足 — 消耗加剧” 的恶性循环。
我们采访了三位“只有一格电”的年轻人——公务员章垚、设计师杜芒、裸辞青年刘铭瀚,以下是他们的故事。
文|oscar
编辑|oi
01
低能量是病态吗?
口述:章垚
工作:公务员
年龄:29岁
上班搭子要调去单位的另一个部门了,想和我再聚一次。这是我们除了在单位之外的第一次私下见面。她说自己是合租,不如来我家做饭。我第一时间就拒绝了。
每天上班已经精疲力尽了,回到家得立刻躺在沙发上。过半个多小时才有力气换衣服,然后等男友下班。连吃晚饭,我也只固定点两种外卖:鸡腿饭或者汉堡。男友觉得我这样的生活不健康。他不知道,这节约了很多精力去做选择。
男友也看出我很累,他以为是上班通勤太累,就建议我在单位附近租房子。可那样每个月要拿出1600元的房租。我一个月的收入也才五千上下。而且一想到要搬家、整理行李、适应新环境,光在脑子里过一遍这些事,就觉得能量被抽干了。
其实我真正的累,来自每天上班时紧绷的神经 —— 总担心工作干不完,哪怕是很小的事,也会让我悬着心。到了晚上下班,我除了刷手机,什么都不想做。
后来在豆瓣上,我偶然刷到了两个小组:“低精力人群复健计划” 和 “低能量人群养护小组”,进组后才发现,原来有这么多人跟我一样。
小组里,我发现人也像手机一样,当只剩 10%电量时,会自动关闭非必要功能,在日常生活里一切都选择简化方式。在我看来,周末在家煮方便面最方便。加上菜和鸡蛋,营养基本够了。家里的厨具最实用的是一个煮面锅,煮好端着锅吃,少洗一个碗。单位楼下有三家早餐店,我连续半年只买同一家的豆浆油条。不是好吃,只是不用在 “包子还是煎饼” 里纠结。
章垚的“万能小白锅”
我在豆瓣小组的帖子里看到,很多低能量者会这样做。宁肯多花 20 块叫车也不挤地铁,因为上了车就不用想怎么转车之类的问题。宁愿吃重复的饭菜也不翻外卖软件,把微信调成 “免打扰”,只在固定时间回复消息。我还以为这些都是我的独创,后来发现,这些都是低能量人的共同选择。
最让我头疼的还是社交。我有个认识十几年的朋友,从国外回来后约了我两次,我们才见了一面。为了这次见面,我提前一周就开始 “攒能量”:少看微信、早点睡,连平时跟人聊天都尽量减少。见面时强撑着聊了 3 个小时,回家后直接瘫到第二天中午。朋友还说我状态不错,可她不知道,我为这 3 个小时,攒了整整一周的能量。后来她再提 “下次聚”,我虽然回了 “好呀”,却再也没敢定时间 —— 不是不想见,是真的 “付不起” 那么多能量。
男友总劝我 “别太在意细节”,可我控制不住。比如复印 80 页表格,我得从头到尾数两遍,就怕漏了一页;给客户发邮件,标题要改三四遍,正文还要检查两三遍,确认没问题了才敢点发送;就连同事微信消息里带的表情,我都要琢磨半天 “是不是不高兴了”。这些事单独看都很小,可攒在一起,就像无数根针,慢慢扎破了我能量的气球。一天下来,脑子像灌了铅一样沉。
在单位,我会刻意把桌面收拾得整整齐齐:文件按颜色分类,笔筒里的笔摆整齐。有次加班,燕尾夹和曲别针用得太多,堆在桌角没来得及收,同事路过时随口说 “你今天好忙”,我愣是熬到晚上快八点,加完班又把所有夹子按大小分好才敢走。
男友担心我得了抑郁症,可去医院做了抑郁量表和焦虑量表,都只是轻度。日子久了,男友开始认为我越来越懒,跟他玩不到一起去。他说刚跟我认识的时候,我还愿意陪他登山、打球,可现在我体会不到运动的快乐,运动之后又觉得身上都是汗,还要冲个澡。这一套操作下来,我光想一想就够了。
我也试过自救:周末特意睡 12 个小时,中间醒了好几次,可睡醒还是觉得浑身没劲儿;试过吃顿 “好的” 犒劳自己,甚至跟风买了 “能量水晶”,可都没什么用。上班搭子说的一句话特别形象:“周末就像给杯子蓄满水,一上班就被晃得只剩底儿。” 我也纳闷,明明睡够了、吃好了,怎么还是这么累。
男友画的“能量鱼漂图”
后来,男友给了我一个 “能量鱼漂” 的主意。他查了好多资料,画了张简笔画,还列了些他觉得对我有帮助的事。他说,就像钓鱼时鱼漂能感知水流一样,“能量鱼漂” 能帮我留意自己的能量变化。我们试了三个月,慢慢找到了些节奏。
第一步要友善地对待自己,而不是按照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类似于心理学中的自我关怀。第二步是早睡早起,通过睡眠让自己的能量不至于掉到低值。
最后要给事情按 “消耗度” 排序。这个因人而异,所以要靠自己总结。对我来说,高消耗:出门社交、处理复杂报表、实时回复微信。中消耗:做简单家务、和男友去人多的地方。低消耗:躺着发呆、看纪录片、煮面。能量鱼漂最低时,就只做 “低消耗” 事。比如男友约我去游泳,我会说 “我在游泳馆外面散步、听音乐”—— 既陪了他,又不用消耗额外能量。
现在的我,依然是低能量的。但不再焦虑了——我不用逼自己 “像正常人一样”。低能量不是病态,是身体在提醒我,该好好照顾自己了。现在我开始和男友策划一些邻近城市的旅行了。
02
低能量的病根不在当下
口述:杜芒
年龄:24岁
第一次意识到自己 “能量不够”,是在高二的假期。那回跟同学们疯玩了一天,第二天上午她们又兴高采烈来约我,可我连起床的力气都没有 —— 接下来整整一周,我都浑身疲倦、头脑昏沉,就像身体里的能量被人硬生生抽走了似的。
高三时,低能量的情况越来越明显。早读课上,别的同学大声背诵,我则用额头抵着桌子棱才能勉强撑住眼皮。更不要说同学约着周末去图书馆刷题,我总是找借口推脱。光是想到要换衣服出门、挤半小时公交,就耗尽了所有力气。
我以为这都是高中压力太大导致的,读大学后会好起来,哪想到连参加班级聚餐都要提前几天开始“准备”:不到九点就在床上躺着,多听音乐,吃点薯片。特别是少喝咖啡,咖啡就跟助燃剂一样,把我的能量都集中燃烧没了。更别提联谊活动,轻易不敢尝试,还被同学说成高冷。
工作以后,晚上睡足八小时,中午还必须午睡,否则一下午都昏昏欲睡、头昏脑涨,键盘上的字母像活过来似的到处跑。那时候我还住在单位宿舍,室友给我起了个绰号“考拉”。
我慢慢发现,我的能量不是突然降低的,是一点点被耗掉的。有一次,同事跟电话客服吵了起来,接下来一个多小时,我心里都特别不舒服,注意力根本集中不起来,总反复想同事脱口而出的那些脏话,更别说提起劲去设计方案了。
朋友说,我这种情况是对环境过于习惯导致的,可以尝试新的领域,给身心带来新的刺激,就不会打不起精神了。我满怀希望地报了瑜伽课,可总共只去了三次 —— 每次刚做简单的热身动作,我就觉得累得喘不过气,实在坚持不下去。
那之后,我成了一个三分钟热度的人。我完全搞不懂,别人为什么有力气出去玩、社交、逛展,甚至短途旅行。
做心理咨询算是我的最后一个自救举措。心理咨询师的价格差距很大,普遍在200到600元之间。我想既然是最后一次尝试,不如挑个好的,省得反复比较300块钱和400块钱的差距。最终选了一位线下咨询每小时收费800元的咨询师,这也是我能承受的上限。我之所以决定在这里咨询,因为第一次的免费体验过程里,她没有急着给我贴标签和下结论,只是安静地听。二十分钟结束后,我竟觉得胸口发闷的感觉轻了些。
真正让我 “醒过来” 的,是第七次咨询之后。那天我爸给我打电话,具体说什么事我已经记不清了,但聊着聊着,我把攒了二十多年对父母的愤怒都吼了出来 —— 我爸妈几乎每天都要吵架,吵完还总找我评理,这些年我一直憋着,没敢说。
我爸听完我的话,骂了句 “神经病” 就挂了电话,还把我的手机和微信都拉黑了。可奇怪的是,我没崩溃,反而觉得肩膀上的担子轻了半截。就是从这次开始,我终于能正常看待人际关系带给我的影响了,比如我妈从来不管我的想法,总一味点评我,还爱给负面评价,以前我跟她反驳,她就会发火。我还记得有一次回家,进门没穿拖鞋就去洗手,她当场就发了脾气,那时候我只能忍着,可现在我能清楚意识到 “这不是我的问题”。
后来我开始更多地回忆过去、评价自己的感受。有一次,我妈买了糖酥饼给我吃,我其实一直不喜欢吃甜的,但以前她喜欢,就强迫我吃,我也没敢拒绝。可那次我直接说了 “不”,我妈特别生气,可我心里很平静,心里想,“她不高兴,但和我没啥关系,我有自己的安排。”
这种认知变多以后,我的变化也越来越明显,不光头脑清醒了,身体也跟着有了反应。以前为了上班,我得定七八个闹钟才能起来,现在早上六点半会自然醒;还能清楚记得前一晚没看完的书读到了哪里;每天下班在地铁上,我能给朋友回消息了,回家也能先把衣服洗了,这些以前都是我 “没力气做” 的事。
有次单位开了两个小时的会,我甚至还在讨论时提出了一个临时想到的方案。散会时同事说 “你挺厉害”,我才发现自己没有再为了保持清醒,捏着虎口开会了 。
社交也变得轻松了。以前和朋友约饭,要提前三天做心理建设,现在周五下班能直接赴约,吃完还能逛两小时街。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更大的改变也不知不觉地到来了。有一次,我妈抱怨生活里的不如意。我听着她说完,说了自己的想法, “确实挺烦的,不过我今天学会了烤蛋挞,下次做给你尝尝。”我妈愣了,没吭声。我才发现很久没被她的情绪带着跑了。
原来把心里那个吃掉精力的“怪兽”清理掉,精力就像春天下过雨的草地,冒出嫩芽来。
03
成功学,吸走了我的精力
口述:刘铭瀚
年龄:33岁
我每天入睡的时间都在凌晨,通常这个时间我躺在床上刷手机。我常刷的是小红书,越到夜里,越能看到那些“我们顶峰见”“30 岁前实现财务自由” “应届生的工资单,会不会太低”“家庭主妇靠副业月入两三万”的帖子。我就这么一直刷,直到手机弹出电量低的提示音,才肯放下手机睡觉。
我伸出手去摸充电线的接头,发现手臂和后背因为躺了太久轻微发疼。地板上堆着七八个没拆的快递盒,都是上周熬夜刷直播买的 “提升自我必备好物”。而我已经想不起来自己多久没拉开过窗帘了。甚至太阳光都让我觉得不舒服。
我从辞职就搬到了这里,图的是房租便宜,现在都快八个月了。我不怎么下楼,所以也记不全附近的路名店名,记不住外卖店名便缩略成“烤肉饭”“菜包”,更不用说家里人的生日。
其实从大学开始,我就有个习惯:做什么事都要找 “意义”。做一件事是为了某个阶段目标,阶段目标又得扣着全盘计划,以前我还挺得意这个习惯 —— 就像高一的时候,我就定了要考 985 的目标,还根据偏科和爱好,给每门课都做了详细计划。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套方法不管用了。
现在的我,动手前总爱把计划拆得一环套一环,可只要中间某个环节出一点小问题,我就会推翻重来。光是反复调整计划,就耗掉了大半能量和热情,到最后根本没力气行动。硕士那阵,就是因为这个毛病,论文完成度和成果数量都不达标,硬生生延毕了一年。
在职场的最后半年,煎熬是从早上走进公司开始。同事打招呼,我都需要狠狠吸一口气,才能回答。更多时候,我走路都要装作玩手机的样子,避免打招呼。公司要求每周报周报,我总是对着电脑,一个字都敲不出来。别的同事每周五下班前就填好,我一直要弄到周日。有次凌晨才填完,点提交时手一抖按错了删除,当时连重新填写的力气都没有,先回家睡了一整天。
离职后,独自待在出租屋,才发现工作是支撑着我的最后的行动力。不上班让我连门都不出,外卖盒堆到门口。楼道里邻居的脚步声、电梯的叮咚声,让我都想躲开、不被别人发现。
刷成功学短视频时,我突然冒出想做自己品牌的念头,接着就开始 “打磨” 计划:先做个账号,可做短视频得拍视频,我就去研究布景,还翻对标账号的作品;第二天又觉得该做矩阵 —— 一个主账号、一个做品宣、一个专门种草,再搞个小红书晒单做减免促销。就这么琢磨来琢磨去,一个多月过去了,什么都没做出来。
我已经两个月没出门了。不是不想动,是不愿意没有目的的出门。于是我每天继续看着各种成功学的视频。辞职后的第七个月,我像块被水泡发的海绵,吸饱了大数据的焦虑,却在现实里,轻轻一捏就流出浑水。现在回头想,这一切的源头,都藏在“全世界都成功了、只剩我一个”的短视频里。
家里人看不下去,逼我考公。我开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复习。一边复习一边刷视频,我又开始每天刷各种“上岸学”。到了考前最后一天,我还没有去打印准考证。一直纠结到晚上十点,我妈打电话问我酒店订没订、别紧张,我这才慌了,想着出去找打印店,可跑了好几家,都关门了。
那天晚上,我又窝回出租屋,凌晨饿得胃疼,翻遍外卖软件都没想吃的,突然想起对面小区楼下有家 24 小时面馆。我又开始查面馆电话,查了半天没找到,等终于坐在面馆里,已经过去四十分钟了。老板问我要不要加辣,我愣了两秒才找回声音 —— 那是我那天第一次跟陌生人说话。第二天,我把攒了好几天的外卖盒、快递盒全扔了,心里居然有股微弱的轻松感。
刘铭瀚一周买的快递
隔了两天,我妈大概也猜到我没去考试了,突然告诉我:“你爸年轻时候也裸辞过,在家躺了半年,啥也不想干。后来才南下找工作。” 我这才知道,原来不止我一个人有过连床都不想下的日子。
后来,朋友出差路过我的城市,说要来看我。不知道哪来的劲儿,我删掉了抖音和小红书,还把屋子拖了一遍。朋友拉我去逛超市,我第一次听她讲怎么选新鲜的蔬菜和水果;那两天晚上,她还陪我散步,我开始留意脚步声敲在地上的声音、风吹过树叶的声音,还有远处小贩的叫卖声 —— 这些以前我根本没心思听的声音,突然变得真切起来。
我现在还是时常感觉疲惫,但不再看那些所谓的成功学了,也不羡慕别人的精致生活了。我慢慢明白,低能量并不可怕,这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状态。可怕的是逼着自己和别人一样去追求所谓的成功。把别人想去的地方,当成自己的目的地。
04
尾声
上周体检,章垚的各项指标都很正常。男友笑着说:“看来躺平也有躺平的好处。” 章垚纠正男友,这不是躺平,是找到了和自己相处的方式。
无论章垚、杜芒,还是刘铭瀚,当他们开始接纳那个低能量的自己时,反而慢慢能捕捉到对自己更有利的生活信息。毕竟,没人规定生活必须时刻精力充沛。
相关资料1. 近半数成人受睡眠问题困扰 | 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https://news.qq.com/rain/a/20250318A08V7H00
2.中国睡眠研究会: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https://www.sohu.com/a/767066237_121644338
3.思维反刍原理及干预策略分析
4.各国就业人员平均工作时间排名,不同来源的数据存在差异
5.联合国:全球超1/3劳动者每周工作超48小时,缩短工时对经济、企业、劳工都有利
6.脉脉《2024 职场生存洞察》
7.脉脉人才智库:2024职场生存洞察
8. 智联招聘《2024职场人心理健康调研报告》
9. 南风窗《低能量:当代职场人的慢性消耗》
10.光明网《低能量的人上班是这样的》http://m.toutiao.com/group/7515251469205996084/
投稿联系
tougao@chinayouthology.com
open@chinayouthology.com
hr@chinayouthology.com
来源:青年志Yout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