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济宁市以智慧全能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国家级标准化试点为契机,紧扣“标准化+智慧化”融合主线,通过构建全流程标准体系、创新智慧服务模式、强化全业务规范管理,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从“物理集中”向“功能集成”跨越,实现了服务效能、质量与群众满意度的显著提升,打造了可复制、可
济宁新闻网·更济宁讯 济宁市以智慧全能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国家级标准化试点为契机,紧扣“标准化+智慧化”融合主线,通过构建全流程标准体系、创新智慧服务模式、强化全业务规范管理,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从“物理集中”向“功能集成”跨越,实现了服务效能、质量与群众满意度的显著提升,打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公共法律服务标准化建设“济宁样板”。
标准与智慧深度融合 构建全时全域服务载体
将标准体系与智慧化技术深度融合,以“标准内置、服务升级”为核心,打造全域覆盖的智慧服务矩阵。部署标准化智能设施,配备24小时无人值守亭(支持身份证识别、远程视频咨询)、智能查询设备(存储海量法律资源)、多媒体普法终端等,将40余项业务标准固化到系统终端,确保服务流程统一规范。搭建智能法律服务平台,集成智能咨询、文书生成、业务申办等功能,实现34个服务场景“一站办”,并整合12348与12345热线设立6个专席,形成“线上+线下”联动服务网。2023年以来,线上线下年均受理各项业务8000余件,12348热线解答群众咨询10万余人次;铺设18台24小时智慧服务亭,智能平台有效拓展了服务边界,让优质法律服务触手可及。
标准重塑业务流程 实现全领域服务质效提升
围绕法律援助、公证、调解等7大类27项核心业务,构建起包含165项标准的全流程体系,以标准规范服务全链条。在法律援助领域,推行“一码就办、全域通办”,建立“首问+轮流”“点援+专业”指派模式,2023年以来办理案件5万余件、法律咨询20万余人次,2个集体、2名个人获全国法律援助先进表彰,案卷优良率100%。在公证服务方面,出台“减证便民十条措施”,2023年以来办理案件6.6万余件,创新“司法+公证”模式,办理提存公证109件(金额569.9万元);在调解工作方面,依托“和为贵”文化,建成调解室4750个,配备调解员1.8万人,2023年调解案件17.05万件,成功率98%,7个单位和2名个人获全国通报表扬。农民工讨薪等案例入选全省“十佳”法律援助案例。
标准创新普法模式 构建全域精准法治传播格局
以标准化规范普法内容与形式创新,构建“分层分类、精准滴灌”的法治宣传教育新格局。精准定位受众群体。针对农民工、未成年人等开展“法援惠民生”“助力农民工安薪归乡”等活动350余场,发放资料10万余份。创新丰富传播载体。依托“法治济宁”新媒体矩阵,拍摄《法护微光》等微视频60余部,2023年以来260余篇稿件刊发于法治日报头版等国家级媒体,举办法治文创征集活动收稿800余件,推出“济小法宁小治”IP形象和表情包、法治济宁数字主播“晓硕”,以生动鲜活的形式讲述法治故事。7个单位、23名同志荣获全省“八五”普法中期通报表扬,3部法治文艺作品被评为“法润齐鲁创作扶持计划”优秀作品,“法治济宁”微信公众号先后获评全市“优秀正能量新媒体”“山东省百强政务新媒体规范性十强账号”。
来源:济宁都市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