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书香 芳华绽放——全市女职工主题阅读活动作品展示(十)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2 15:10 1

摘要: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关于妇女工作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加强女职工思想政治引领、促进女职工素质提升、持续推进家庭文明建设,市总工会创新开展“玫瑰书香”全市女职工主题阅读活动,培养女职工阅读习惯,增强女职工阅读能力,提升女职工阅读质量,做

墨香浸润芳华

书香点亮初心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关于妇女工作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加强女职工思想政治引领、促进女职工素质提升、持续推进家庭文明建设,市总工会创新开展“玫瑰书香”全市女职工主题阅读活动,培养女职工阅读习惯,增强女职工阅读能力,提升女职工阅读质量,做好“玫瑰书香+”思想引领、素质提升、家庭家教家风的结合文章,持续打造“玫瑰书香”全市女职工阅读品牌。

为彰显包头市女职工在阅读中汲取智慧、在文字里涵养力量的精神风貌,包头市总工会特在微信公众平台推出“玫瑰书香”全市女职工主题阅读活动展示专栏。这里有她们在书页间与心灵的对话,有在墨香中对生活的感悟,更有新时代女性以阅读赋能成长的动人故事——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场属于女职工的“书香盛宴”,聆听玫瑰与文字碰撞的温柔回响。

教育子女:一份写给国家的无声答卷

固阳县教育局 关晓莉

在传统观念的坐标系里,家庭常被视作一个闭合的圆。孩子的咿呀学语、蹒跚学步,似乎都该被圈在“家事”的范畴里。父母总说“这是我的娃,我自己疼”,旁人也默认“各家有各家的养法”。可当我们推开家门,望向车水马龙的街道、书声琅琅的校园、机器轰鸣的工厂,会突然发现:每个孩子的脚印,终究会刻在时代的土壤上。教育好子女,从来不止是家庭的私事,更是一个公民对国家最深厚、最绵长的忠诚。

一、从“小家”到“大家”:每个孩子都是社会的“预备役”

有人说,社会是一张网,每个个体都是网上的结。结结实实的结,能让网兜住风雨;松松散散的结,却会让网漏洞百出。这张网的韧性,恰恰藏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里。

社会的进步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无数个体成长的总和。就像一条奔流的河,每一朵浪花的力量都来自前浪的推送。若后浪比前浪更湍急、更清澈,河流便会奔涌向更广阔的海洋;可若后浪乏力,甚至裹挟着泥沙,河流便会淤塞、断流。当一代年轻人在学识、品格、能力上超越父辈,他们会成为建设者:工程师绘出更坚固的桥梁,教师培育更明亮的心灵,农民种出更丰饶的土地;可若有人在成长中掉队,未能习得立足社会的技能,未能涵养尊重他人的品格,便可能成为洪流中的礁石——不是主动阻碍,却因自身的困顿,让集体前行的脚步多了几分滞涩。

无数个“顺利生活”的个体,才撑起“国泰民安”的大厦。一个孩子能好好吃饭、好好说话、好好遵守规则,看似是家庭的小事,实则是在为社会“储蓄”秩序;一个青年能明辨是非、勇于担当、懂得协作,看似是个人的成长,实则是在为国家“储备”力量。从这个角度看,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本质上是在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这份责任,早已越过了家庭的围墙。

二、幼儿园里的“哭声变迁”:藏在细节里的成长密码

去年春天的开学检查,给了我一场关于“成长”的生动启示。二十多年前的幼儿园小班教室,更像一个被哭声浸泡的容器。我刚当幼师时,每到九月开学,走廊里的哭声能穿透玻璃窗,混着消毒水的味道漫进每一个角落。怀里刚哄好的孩子还在抽噎,隔壁桌的小家伙又扯开嗓子,像按下了多米诺骨牌的开关,此起彼伏的眼泪能把地板洇出一片湿痕。我常常左手抱一个,右手牵一个,后背还靠着一个抹眼泪的,嗓子喊到沙哑,下班时连走路都觉得腿在打颤。

后来不带班了,开学检查时仍能听见熟悉的哭声。那时幼儿园盖了新楼,小班为了方便出入设在一楼,刚进楼门,哭声就像潮水般涌过来,顺着楼梯缝往二楼、三楼钻,整栋楼都像在“集体抽泣”。这几年情况渐渐好转,园里开始想办法:提前让孩子来园“探班”,认识老师和玩具;允许新生提前离园,给足适应时间;玩具架上的积木、绘本、角色扮演服越来越丰富,总能找到转移注意力的“法宝”。

但今年的景象,还是让我心头一震。推开第一家幼儿园的门,迎面是积木区传来的笑声,美工角的孩子举着蜡笔画给老师看,只有靠窗的角落,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在老师怀里蹭了蹭脸,睫毛上挂着泪珠,却没发出一点声音。转了四家幼儿园,竟没再听到那种撕心裂肺的哭嚎,连老师都说:“今年的孩子,好像格外‘好带’。”

老师的解释很实在:春季补招,老生多新生少,哭闹的“源头”就少;园里准备充分,老师人手也足,一个老师抱两个孩子,能把情绪稳稳托住。可我总觉得,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走出幼儿园时,阳光落在街角的婴儿推车上,一位妈妈正蹲下来跟车里的宝宝说话,眼神专注得像在对待一件稀世珍宝。突然就明白了:现在的孩子,0-3岁被“养”得更扎实了。

过去的家长总说“孩子吃饱穿暖就行”,可现在的父母更懂:孩子哭了要回应,害怕了要拥抱,好奇时要耐心解答。那些被充分关注的孩子,心里像揣着一块“安全感的暖宝宝”,知道“暂时离开不是被抛弃”,所以分离时不会慌不择路地哭闹。这种“不慌”,其实是家庭在孩子心里种下的第一颗“社会适应”的种子。

三、人生四阶:每个阶段都是给国家“交作业”

发展心理学里有个观点:人生是一串环环相扣的齿轮,前一个齿轮转得稳,后一个齿轮才能咬得准。我见过太多案例,深以为然。这串齿轮,大致能分成四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的“养护”,都在悄悄书写着对社会的责任。

0-3岁是第一环,是“生存与安全感”的奠基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像株幼苗,既需要乳汁灌溉,也需要阳光般的陪伴。生理营养跟不上,孩子会瘦弱多病,这是看得见的“亏空”;可心理营养跟不上,亏空藏在看不见的地方。一个从未被好好回应的孩子,会把短暂分离当成“被抛弃”,用哭闹对抗恐惧,到了幼儿园,可能会用尖叫引发整个班级的焦虑——就像过去那些“连环哭”的小班,本质上是一群缺爱的孩子在互相“传染”不安。更长远看,这份不安可能长成成年后的“偏执”:有人用控制欲绑架伴侣,有人用暴力宣泄愤怒,甚至有人为了“被关注”铤而走险,这何尝不是给社会添了隐忧?

3-6岁是第二环,是“性格与规则”的塑形期。老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阶段的孩子开始懂“对错”,会模仿“行为”。幼儿园里,有的孩子会把玩具分给同伴,有的却会因为抢积木打人——这背后,是家庭教没教过“分享”,有没有说过“打人不对”。性格像块橡皮泥,捏成“温和协作”的模样,孩子未来能融入团队;捏成“自私暴躁”的模样,难免会在社会里处处碰壁。

6-18岁是第三环,是“理想与信念”的培育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抬头看世界,会问“为什么读书”“人该活成什么样”。父母若能陪他读《史记》里的“家国大义”,带他看戍边战士的“风雪坚守”,他心里会种下“责任”的种子;可若总说“读书就是为了赚钱”“少管别人闲事”,种子可能就会长成“精致的利己”。这颗种子的模样,决定了他将来是社会的“建设者”还是“旁观者”。

18-25岁是第四环,是“技能与担当”的爆发期。前三个阶段根基扎实,这阶段的年轻人会像海绵吸水般汲取专业知识,在岗位上崭露头角;可若前面积累了太多“亏欠”,比如青春期叛逆逃学,成年后可能会陷入“谋生无门”的困顿,甚至需要国家投入资源帮扶——就像园丁要花更多力气修剪长歪的枝桠,社会也要为“教育缺位”付出额外的成本。

这四个阶段,从来不是孤立的。前两个阶段“养”得好,后两个阶段“教”得顺;若前两个阶段掉了链子,后面再想补,往往事倍功半。就像盖房子,地基没打牢,往上砌砖只会越歪越险。

四、忠诚的模样:在尿布与书包间写就的答案

有人说“忠诚”是战场上的冲锋,是危难时的挺身而出。可对普通人来说,忠诚或许藏在更细微的地方:是给哭闹的婴儿擦眼泪时的耐心,是教孩子说“谢谢”时的认真,是陪青春期的少年聊理想时的专注。

这些看似琐碎的瞬间,其实都在回答一个问题:我们要给社会输送怎样的人?是内心充盈、能温暖他人的人,还是困顿迷茫、需他人兜底的人?每个家庭的答案,最终会汇成国家的模样。

就像老农种庄稼,播下饱满的种子,才能盼来丰收;父母养育子女,注入足够的爱与规矩,才能期待他们长成社会的“栋梁”。这份养育,不必喊口号,不必表决心,只需在换尿布时想到“这是未来的公民”,在讲睡前故事时念出“责任”与“尊重”,在陪孩子写作业时说清“为什么要努力”。

教育好子女,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是每个家庭写给国家的无声答卷,是普通人能给出的、最实在的忠诚。当千万份这样的答卷凑在一起,便会铺成一条通往“国泰民安”的康庄大道——那里有懂事的孩子,有担当的青年,有温暖的社会,有我们所有人期待的、越来越好的中国。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在传统智慧中启迪家庭成长

包钢集团 工会(团委)莎莉

最近,我和女儿共同阅读了《曾国藩家书》,那一页页浸润着智慧的字句,宛如潺潺溪流,流淌进我们的心田,带来诸多深刻的体会与感悟,也在潜移默化间给予我们家庭诸多成长的启发。

合上书页,曾国藩先生在信中对诸弟与子女的殷切嘱托仍萦绕于心。他强调“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这种远大的志向,让我意识到身为家长,应为孩子树立高远的追求目标。我们不能仅满足于生活的温饱富足,而应鼓励女儿心怀天下,拥有为社会、为他人贡献的理想情怀。读到此处,我反思自己过往对女儿的教育,多聚焦于学业成绩,却鲜少从价值观层面赋予她更深远的指引。如今,我决心以曾国藩的家书为鉴,引导女儿从点滴小事做起,厚植家国情怀,比如关注时事新闻,参与公益活动,让她明白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社会的命运紧密相连。

在教育方法上,曾国藩主张“教子以勤俭为本,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使我领悟到,勤俭的品质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当下社会物质丰裕,孩子很容易养成铺张浪费的习惯。我开始着手改变家庭的消费氛围,和女儿一起制定每月的零用钱预算,引导她学会合理规划开支。同时,言传身教,一家人身体力行践行勤俭节约,从随手关灯、珍惜粮食做起,让女儿在日常生活中真切体会勤俭的意义,而非空洞说教。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女儿的消费观念悄然转变,她学会了在购买物品前权衡利弊,不再盲目追求新鲜事物。

书中还提到“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这句话让我警醒,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瓶颈或取得些许成就后沾沾自喜。曾国藩对子女的提醒恰似一剂良药。在女儿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我不再一味指责,而是耐心陪伴她分析问题,鼓励她以勤奋克服惰性,秉持“刚健挺拔之气,不为一时一事之拂逆所摇”。当她取得好成绩时,我告诫她戒骄戒躁,守住谦逊本心。这种教育方式让女儿在学业和生活中更具韧性,面对挫折不再退缩,收获成果也保持清醒。

《曾国藩家书》也让我反思家庭教育中的沟通方式。曾国藩与弟辈、子女书信往来,情真意切,耐心细致地答疑解惑,营造了融洽的亲情、友情氛围。反观我们家庭,以往沟通多为命令式,缺乏深度与温度。现在,我和孩子爸爸尝试以平和、尊重的态度与女儿交流,倾听她的想法,分享彼此的心得,让家庭成为温暖的港湾,而非压抑的牢笼。

共读《曾国藩家书》是一场意义非凡的精神之旅。它不仅为女儿的成长点亮了明灯,指引她在勤俭、立志、戒骄戒躁等品德修养上稳步前行;更重塑了我们家庭的教育理念与沟通模式,让家庭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愈发和谐奋进。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在这部经典中汲取智慧,一起迈向更好的成长之路。

读书、成长、发现那个更好的自己

一机集团山西风雷纪检审计部 史晓芳

最近很喜欢一个词:小确幸。出自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随笔集《兰格汉斯岛的午后》。是指生活中那些“微小而又确切的幸福”。在我看来,家人的平安和谐、工作收入的稳定、住有房、行有车、衣食无忧都是我们幸福的源泉。虽没有高境界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豪迈,也没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聚欢颜”的胸襟,小确幸就像生命里的一粒砂石,渺小而又简单实在。

然而,读书所获得的幸福感是我最珍惜的,享受读书,爱上读书,品味书香,读书就像微波,从内到外激荡着我的心,可以心中有梦想,眼前有诗和远方。

读书,用书香充盈自己,丰富内涵,增长智慧,凝聚优雅; 读书,铸就了女人宽容和善良的优良品质,在她丰富多姿的人生里充满了梦想和希望; 读书,使女人活力四射,魅力无限,凝聚着一种深邃而经久不衰的内涵美; 读书,尽管是独自品读,自我陶醉,女人就拥有整个世界和独立王国。在那里,没有嘈杂,没有纷争,没有虚伪,没有欺诈,没有顾虑和诱惑,只有自在、安逸、舒适、恬静、快乐、愉悦、惬意和美好。

这样的小确幸很多很多……也许是午后伴着窗外和煦的阳光捧着本心爱的书籍静静阅读,也许是爱人晚归后你端出热汤面时他的一句谢谢,也许是下班后疲惫之余女儿亲手为你倒好的热乎乎的洗脚水,也许是为病中的父母跑前忙后从他们眼中流露出的欣慰的目光,也许是工作完成后后来自领导的点头赞许,也许是见到久违老朋友时的惊喜,甚至更小到买了件自己喜爱的服饰、孩子学习上的点滴进步、生病时妈妈的一通电话、生日时朋友带来的小小惊喜、上班停车时找了个好车位、听到一首喜爱的歌曲……小确幸随处可见,只是看你是否用心去体会、去寻找。

人生的道路多种多样,酸甜苦辣个中滋味,我们看到的都是别人阳光灿烂的笑脸,悲伤痛苦的那面都深藏在心底。苦尽甘来,只要自己开心快乐就好。再深个层次,幸福不只是具体物质的表现,还是心灵的一种感受。生活、工作的压力让很多人来不及去细心体会这些小确幸,只是一味地抱怨命运的不公,人生路上的风景来不及欣赏,匆匆错过。

大概是年长了几岁,心态逐渐平和,我的生活节奏慢了下来,开始用心去体味生活感悟生命。这几年公司的厂容厂貌变化很大,处处花草掩映苍翠葱茏。工作闲暇时在厂区转转,欣赏春花夏雨秋叶冬雪景色,一次次惊呼一阵阵窃喜,随手拍下盛开的玉兰、迎风的紫薇、黄灿灿的银杏树、粉的桃、白的杏……幸福的喜悦不一而足。

这种小确幸让我的心总是溢满了幸福感,对待亲朋好友也学会宽容,不再苛刻。人无完人,追求完美只会让自己徒增烦恼。有时听到不友善的话只是会心一笑,不再辩解。走自己的路,随它去吧。同事间也多了微笑少了剑拔弩张的气氛,渐渐明白相遇即缘分,平淡皆人生。

村上春树说:“没有小确幸的人生,不过是干巴巴的沙漠罢了。” 如果你的幸福感没有那么强烈,那么就请让这些美好的小确幸温暖彼此的生活吧。希望你我的心田不要被荒芜的沙漠所吞噬、掩埋。春天到了,厂区内的杨树要吐穗子了,同我一起去发现新绿,好吗?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在时光里 陪每颗童心慢慢绽放

昆区团结幼儿园 梁小羽

第一次在教育杂志上读到“教育是慢的艺术”这句话时,我正蹲在幼儿园的沙池边,看豆豆用小铲子把沙子堆成歪歪扭扭的“城堡”。他已经重复这个动作二十分钟了,额头渗着细汗,鼻尖沾着沙粒,却依旧专注得像个真正的建筑师。那一刻突然懂了,所谓“慢”,或许就是允许一颗童心在自己的时区里,把简单的快乐拉长,把微小的探索做深。

幼儿园的清晨总裹着奶香味的喧嚣。孩子们冲进教室时,鞋带松了、发绳掉了、口袋里揣着舍不得放下的小石子,都是再寻常不过的景象。从前我总想着“快点收拾好,别耽误晨圈时间”,蹲下来帮这个系鞋带,伸手帮那个把石子收进柜子,直到有天看见乐乐自己系鞋带——他的小手笨拙地绕着绳结,像在摆弄什么精密仪器,试了七次才勉强系好,却举着两只脚跑到我面前,眼睛亮得像盛了星光:“老师你看!我会了!”那瞬间突然愧疚,我曾多少次用“快一点”,剥夺了他们品尝“我做到了”的喜悦?

原来“慢”不是拖延,是给成长留足试错的余地。就像教孩子们用剪刀,最初总有人把纸剪得像锯齿,有人会不小心剪到指甲盖。我曾急着握住他们的手“示范正确姿势”,可后来发现,那个总把直线剪歪的朵朵,会在歪扭的线条里画出会飞的小鱼;那个怕剪到自己的明明,会对着剪刀观察半天,突然说“老师,它像小鳄鱼的嘴巴”。那些不完美的尝试里,藏着比“标准动作”更珍贵的想象。现在我学会了在旁边放一盆安全剪刀,笑着说“慢慢来,剪坏了我们再换一张纸”,然后看他们在一次次“失败”里,悄悄长出属于自己的勇气和创意。

孩子们的社交里,藏着最生动的“慢教育”。小班刚入园时,抢玩具是每天上演的戏码。我曾忙着当“裁判”,说“要分享”“不能抢”,可两个孩子还是会为一辆小车哭得满脸通红。直到有天看见安安和团团——安安抱着积木不肯撒手,团团没抢,只是蹲在旁边看,过了一会儿递过去一块三角形积木:“这个给你,我们搭个房子吧?”安安愣了愣,真的把手里的积木分了一半。原来“分享”不是教会的,是在“我想要”和“他也想要”的拉扯里,慢慢悟出的道理。现在我很少再去“调解”,只是坐在角落当观察者:看他们从抢得面红耳赤,到会说“等你玩完给我好吗”,再到主动把玩具推给对方——这个过程花了整整三个月,可当他们学会说“我们一起玩”时,眼里的善意比任何“思想品德课”都动人。

最让我着迷的,是孩子们对世界的“慢观察”。春天带他们去院子里找发芽的植物,我原本计划十分钟看完就回教室,可他们一蹲下来就挪不动脚了。琪琪盯着蚂蚁搬家,数着“一、二、五……”(她还分不清数字顺序);诺诺把耳朵贴在树干上,说“听见树在打呼噜”;还有个孩子捡起片枯叶,翻来覆去地看,突然问:“老师,叶子老了会掉眼泪吗?”我站在旁边,看着阳光透过树枝落在他们认真的小脸上,突然觉得自己从前的“教学计划”多像个框,框住了本该自由生长的好奇。后来每次户外活动,我都只带一块野餐垫,告诉他们“你们慢慢玩,老师等你们”——等他们追着蝴蝶跑过整个草坪,等他们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向天空,等他们趴在地上看蜗牛爬过留下的银线。这些被拉长的时光里,他们记住的不是“植物会发芽”的知识点,而是对自然最温柔的敬畏。

也曾有过焦虑的时候。家长会上,有妈妈问:“别的幼儿园都开始教拼音了,咱们什么时候教?”有爸爸说:“孩子数数还数不到二十,是不是太慢了?”我没说什么,只是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里,他们班的孩子正蹲在种植角,给萝卜苗浇水时会说“小萝卜要多喝水才能长高”;会把掉落的花瓣埋进土里,说“给土地当肥料”;会在吃饭时举着勺子,认真地数“这是第5粒米”。我笑着说:“他们现在还数不清二十,但知道心疼小植物;还不会写拼音,但能说出‘花瓣在睡觉’这样的诗。这些,不也是成长吗?”

教育的“慢”,其实是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就像我们班的“小蜗牛”朵朵,她说话比别的孩子晚,学唱歌总跑调,画画永远只用一种颜色。可就在上个月,她突然指着绘本上的月亮,小声说:“老师,月亮像被咬了一口的饼干。”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有些成长不是直线上升的,是像种子在土里扎根,你看不见它在动,可它从未停止生长。现在我总在教案本的扉页写一句话:“别急,他们只是在攒力气,等某天突然给你惊喜。”

傍晚送孩子们离园时,常常会有孩子拉着我的手不肯走,说“老师,我今天发现滑梯下面有只蜘蛛”“我学会了新的折纸”。他们的絮絮叨叨里,藏着一天中最珍贵的“慢时光”。我会蹲下来听他们说完,再轻轻摸摸他们的头:“明天我们再一起去看蜘蛛好不好?”

原来教育从不是“教会”什么,而是陪着一颗心慢慢苏醒,陪着一双眼睛慢慢发现,陪着一双小手慢慢创造。就像春风拂过草地,从不会催促草芽“快点长高”,只是默默等待,等它们在阳光雨露里,长出自己的模样。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做那个最有耐心的等待者,在时光里,陪每颗童心慢慢绽放。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