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里不仅以崆峒武术闻名天下,更是一座“地上博物馆”。全市2262处野外文物点、1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9处石窟寺,勾勒出一幅厚重的历史画卷。
在陇东黄土高原与六盘山交汇处,有一座千年古城——平凉。
这里不仅以崆峒武术闻名天下,更是一座“地上博物馆”。全市2262处野外文物点、1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9处石窟寺,勾勒出一幅厚重的历史画卷。
近年来,平凉市多措并举加强对崆峒山古建筑群、延恩寺塔、南石窟寺和王母宫石窟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与利用,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开展文物安全检查。
筑牢法治根基构建全方位保护体系
平凉市有古遗址1792处,古墓葬240处,古建筑43处;有博物馆7家,其中一级文物224件,二级文物1156件,三级文物4148件;石窟寺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如何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平凉市首先从制度建设破题。
“我们制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推动全市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在文物管理体制机制、安全管理、依法行政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平凉市文旅局负责人介绍。
平凉市人大常委会启动了《平凉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条例》《平凉市石窟寺保护条例》《平凉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崆峒山古建筑群》立法工作,为特定文物群保护提供了专门法律保障。
与此同时,平凉市文物局会同公安、检察院、法院制定下发工作方案,组建打击文物犯罪和文物安全管理多部门协作平台,形成了多角度全方位监管体系。
“这种跨部门协作机制实现了信息沟通、业务交流、工作协作的长效机制,为文物安全筑起了坚固防线。”该负责人说。
开展文物保护法宣传。
实施精准修缮让古建筑延年益寿
崆峒山古建筑群依山而建,融道教宫观与佛教寺院于一体,历经千年风雨,是平凉历史长卷上最璀璨的明珠。
秋日,细雨轻轻洒落,古老的崆峒山建筑群层层叠叠,红墙绿瓦与松柏相互映衬,飞檐翘角在云雾里若隐若现,整座山好似一幅水墨画,宁静中透着千年道韵。
“文物保护容不得半点马虎,必须遵循最小干预原则,保留历史原貌。”崆峒山大景区管委会文物宗教管理所负责人指着皇城建筑群说,“这些建筑多为明清遗构,我们采用传统工艺和材料小心翼翼地进行修缮,修缮总建筑面积165.39平方米。”
近年来,平凉市共争取到文物保护经费9000多万元,先后实施了崆峒山古建筑群保护修缮、云崖寺石窟壁画彩塑保护修复等一大批文物保护项目。通过文物保护设施标准化建设工程,完成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标志碑、保护界桩、公示牌树立等工作,使重点文物保护现状得到有效改善。
开展文物安全专题培训。
活态传承利用让文物“开口说话”
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利用。平凉市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同时,不断创新文物活化利用方式,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了起来。
平凉市博物馆推出的《和合一观——平凉金铜造像艺术展》荣获2025年全省博物馆陈列展览优胜奖;“致岁月铅华・敬红色传承”线上宣讲系列活动荣获甘肃省革命文化主题社教十佳案例;“平博公交馆”滴滴叭叭出发啦志愿服务项目斩获甘肃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这一连串荣誉背后,是平凉市对深挖文物价值,创新展示利用方式的不懈努力。
2022年以来,平凉市累计举办基本陈列展览15个,临时展览60多个,开展教育活动300多场次,参观观众达600多万人次。
“我们开发了博物馆专题研学游线路,打造‘景区+博物馆’文旅产品,创建了‘博物馆穿越时空之旅’‘平凉古迹探源之旅’等文物主题游产品。”平凉市博物馆负责人介绍,如今,博物馆已成为承接全市游客的重要景点和平凉精品旅游线路的重要节点。
工作人员开展文物现场普查。
科技赋能保护数字化让文物“永生”
在平凉市博物馆文物科技修复中心,X荧光分析仪、体式显微镜等高精度分析仪器正在对馆藏文物进行检测分析。平凉市文旅局文物科负责人介绍:“通过科技手段,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文物材质、工艺和病害情况,为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平凉市博物馆已完成500件(套)文物的数字化采集,运用三维建模技术开发系列文创产品,推出3D打印艺术摆件,以现代工艺还原东汉博山盖神兽纹铜樽、隋代铜虎符等文物细节。
数字化技术不仅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新手段,也让文物展示利用有了更多可能性。平凉市博物馆建成“乐游平博文创展销中心”,研发轻奢饰品、青铜器仿制品等9类50余款产品,让观众可以把“文物”带回家。
保护利用文物资源的最终目的,是让历史文化赋能当代发展。平凉市将文物保护利用与“书香平凉”“人文平凉”建设相结合,积极发展文创产业,打造富有平凉元素的文化创意品牌。加强历史文化数字化与网络直播、短视频等线上新经济模式结合,积极参加全国、省市各类文旅节会,不断提高平凉历史文化和红色旅游资源的知名度。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平凉市文旅局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加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与利用,借助“互联网+”行动计划,有序推进数字博物馆、智慧博物馆建设,增强文物的可亲可感可知。(文/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田丽媛)
来源: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