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 月 12 日上午,韩国仁川国际机场停机坪上,中韩两国军人身着礼服,共同将覆盖着中国国旗的 30 具志愿军烈士遗骸棺椁,缓缓抬下韩国空军运输机。当《义勇军进行曲》旋律响起,在场的中国驻韩使馆人员、退役军人代表、烈士亲属代表集体肃立,不少人红着眼眶抬手拭泪 —
9 月 12 日上午,韩国仁川国际机场停机坪上,中韩两国军人身着礼服,共同将覆盖着中国国旗的 30 具志愿军烈士遗骸棺椁,缓缓抬下韩国空军运输机。当《义勇军进行曲》旋律响起,在场的中国驻韩使馆人员、退役军人代表、烈士亲属代表集体肃立,不少人红着眼眶抬手拭泪 —— 这是中韩连续第 12 年开展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截至今年,已有 360 位长眠朝鲜半岛的英雄,在这样庄重的仪式中踏上归乡路。
这场持续 12 年的交接,始于 2014 年中韩双方达成的共识。当年 3 月 28 日,首批 43 位志愿军烈士遗骸从韩国仁川启程回国,开启了 "英雄归乡" 的序幕。此后每年,韩国方面都会通过考古发掘、遗骸鉴定等工作,整理出确认身份或待确认的志愿军烈士遗骸,在 9-10 月间移交中方。
12 年来,交接流程从最初的简易仪式,逐渐形成固定的 "礼遇标准":韩国空军用专机运送、军人护送;中国空军派战机护航,抵达国内后由仪仗队接运;最终,烈士遗骸被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这里也成为 360 位英雄的 "最终家园"。韩国国防部相关负责人曾表示,"每一次交接都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生命的敬畏",这份跨越国界的约定,早已超越政治,成为人道主义精神的见证。
9 月 12 日下午,当载有烈士遗骸的专机降落在辽宁沈阳桃仙国际机场,机场跑道旁早已挤满了迎接的群众。82 岁的退役军人王建国拄着拐杖,手里紧紧攥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 —— 照片上是他 1950 年与战友李大海的合影,"当年我们一起入朝,他说打完仗就回家娶媳妇,可再也没回来",王建国声音颤抖,"今年我特意来,就想替他看看家乡的模样"。
人群中,一群身着校服的 00 后学生格外显眼。他们举着 "英雄归乡,山河无恙"" 爷爷,我们来接您了 "的手绘牌,向缓缓驶过的灵车深深鞠躬。沈阳某中学学生张悦说,班里刚看完微短剧《报告班长!山河无恙》," 剧里志愿军战士饿着肚子守阵地的情节,让我明白现在的好日子是他们用命换的,今天来送英雄,是想告诉他们,我们没忘 "。
今年交接前夕,一部名为《报告班长!山河无恙》的微短剧在短视频平台走红。剧中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聚焦志愿军战士的日常:19 岁的通信兵 "小湖北",为了传递情报在雪地里爬了 3 公里,冻僵前还紧攥着密码本;卫生员 "阿妹",把仅有的干粮分给伤员,自己却饿晕在阵地上。
这部由 00 后演员主演的短剧,上线 3 天播放量破亿。不少年轻观众在评论区留言:"原来英雄不是课本里的名字,是和我们一样大的年轻人"“他们也曾怕疼、想家,却为了别人的未来拼了命”。剧主创团队表示,创作初衷就是 “用青春视角讲英雄故事”,让 00 后从 “共情” 到 “理解”,再到 “传承”—— 就像剧中那句台词:“我们记得,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
在今年移交的烈士遗骸中,有一具棺椁里附带了一件特殊遗物 —— 一支黄铜笔帽的钢笔,笔身上刻着模糊的 “志” 字。经文物专家鉴定,这支钢笔大概率属于一位志愿军文职人员,可能是当年记录战况、写家书的工具。
“75 年前,他或许用这支笔给家人写过‘一切安好’,却没能等到回家的那天”,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讲解员李娜说,陵园里还保存着不少类似的遗物:磨破的布鞋、写着籍贯的布条、给孩子的平安锁,“每一件遗物都是一个未完成的故事,而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这些故事被更多人听见,让英雄的牵挂有处安放”。
从 2014 年首批烈士归乡,到如今 360 位英雄 “回家”,12 年的交接仪式,早已不只是简单的遗骸移交。它是对历史的铭记 —— 让我们记得 75 年前那群 “最可爱的人”;是对精神的传承 —— 让 00 后读懂 “牺牲” 的重量;更是跨越国界的致敬 —— 让人道主义照亮冰冷的战争记忆。
当最后一具烈士棺椁被送入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地宫,现场响起久久不息的掌声。人群散去后,张悦和同学们在纪念碑前放上了一束束白菊,卡片上写着:“请放心,这盛世,如您所愿”。
你身边有听过志愿军烈士的故事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一起传承英雄精神。
来源:我愿长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