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前总觉得政策理论离我们远,现在在自家院子里、田埂上就能听明白,还能跟着学技术,这‘农家讲堂’真是讲到我们心坎里了!”泾川县荔堡镇果农李建国的一番话,道出了群众对“农家讲堂”的认可。
“以前总觉得政策理论离我们远,现在在自家院子里、田埂上就能听明白,还能跟着学技术,这‘农家讲堂’真是讲到我们心坎里了!”泾川县荔堡镇果农李建国的一番话,道出了群众对“农家讲堂”的认可。
近年来,泾川县以农家讲堂为载体,创新宣讲模式、整合宣讲力量、聚焦群众需求,让党的创新理论、惠民政策与实用技术“声”入基层,真正打通了理论宣传与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聚多元力量 让宣讲“有热度”
宣讲队伍是理论传播的“主力军”。泾川县构建起“向上引、向下挖、向内聚”的三维宣讲队伍,让讲堂“活”起来。
“向上”邀专家,把技术送到田间。泾川县主动对接市县农科院、县果业局,邀请技术人员走进果园,围绕果树修剪、病虫害防治、果园管理等实用技能,现场演示操作、对比讲解差异。果农们带着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听课,直观易懂的教学让技术快速落地,不少人当场就掌握了科学管护的“窍门”。
“向下”挖典型,让群众当主角。挖掘新乡贤、致富能手、道德模范等“身边榜样”,请他们走上讲台,用“方言土语”讲创业故事、谈致富经验。曾经的“听众”变成“讲师”,身边人讲身边事,彻底消除了宣讲的“距离感”,让群众在共情中理解政策、在榜样中汲取力量。
“向内”聚骨干,把政策讲进心里。组织各级业务骨干、志愿服务队,联合民政、医保、乡村振兴等部门工作人员,围绕防止返贫监测、低保申请、大病救助、农业补贴等群众最关心的话题开展宣讲。既提升了干部的业务能力,又让群众清晰知晓政策内容与申请流程,实现“宣传引路、政策入户”。
瞄群众需求 让宣讲“有温度”
“宣讲不能‘自说自话’,得跟着群众的脚步走。”这是泾川县打造农家讲堂的核心思路。
泾川县打破“集中开会式”的传统宣讲模式,把课堂搬到农家小院、田间地头、产业基地,让“固定讲台”变成“流动课堂”。宣讲队员化身“政策讲解员”,采取入户宣讲、“炕头讲堂”等形式,从群众反映强烈的“关键小事”入手。算清楚医保报销的“明白账”、讲透彻养老政策的“保障网”、说明白农业补贴的“红利点”,用“面对面”沟通、“零距离”答疑,把抽象的政策转化为群众能感知的“实惠”。同时,还注重“互动体验”,减少书本理论的“灌输”,增加实践操作的“参与”。在果园管护宣讲中,技术人员手把手教修剪;在政策宣讲后,设置“提问环节”,现场解答群众疑惑。
多样化的宣讲方式,让群众从“被动听”变成“主动学”,参与热情与获得感大幅提升。
重实际成效 让宣讲“有深度”
泾川县始终坚持“宣讲为实用,理论要落地”,将农家讲堂与中心工作、群众需求深度融合,让理论宣讲不仅“听得懂”,更“用得上”。
泾川县推行“四讲”模式,围绕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重点工作,把“政策语言”翻译成“家常话”,用“小选题”讲透“大道理”。在移风易俗宣讲中,通过“身边人摒弃高价彩礼”的真实案例,引导群众树立文明新风;在产业发展宣讲中,结合本地苹果、蔬菜等特色产业,讲解市场趋势与帮扶政策,助力群众增收。
此外,农家讲堂还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紧密结合,通过开展文明家庭评选、志愿服务活动,引导群众主动参与文明村创建,争做乡风文明的“践行者”与“宣传员”。如今,农家讲堂已不仅是理论宣传的“阵地”,更成为培育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摇篮”。
春风化雨润民心,理论宣讲“活”起来。泾川县不断优化农家讲堂内容与形式,让宣讲内容更“实”、方式更“活”、队伍更“强”,让党的创新理论与惠民政策如春风般吹进千家万户,为乡村振兴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吕金龙 文/图)
来源:平凉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