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ESG|碳市场扩围重塑汽车行业降碳逻辑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2 12:23 1

摘要:《意见》提出,到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成诚信透明、方法统一、参与广泛、与国际接轨的

作者|张述冠

编辑|何芳

2025年8月25日,新华社授权发布《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到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成诚信透明、方法统一、参与广泛、与国际接轨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形成减排效果明显、规则体系健全、价格水平合理的碳定价机制。

碳市场是一种国际通行的碳减排政策工具。碳市场的核心目的,是以更低的社会成本实现碳排放总量控制,同时,通过市场化机制,鼓励企业以更低的成本实施降碳。目前在全球已有3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各自的碳市场。

我国的碳市场于2021年7月16日启动上线交易,发电行业成为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纳入重点排放单位超过2000家。2025年3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这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

虽然汽车行业至今并没有纳入到碳市场之内,但作为汽车上游行业的钢铁、铝冶炼的纳入,将重塑汽车行业供应链的降碳逻辑,对于促进汽车行业整体降碳、提升碳数据质量等都有积极的意义。

促进汽车供应链降碳

众所周知,汽车行业低碳减排的重点并不在整车企业,而是在供应链环节。作为供应链链主的整车企业,承担着促进供应链减排的社会责任。如果整车企业只能利用自身在供应链上的主导地位“以势压人”,强行要求供应商实施低碳减排,这样做确实会有效果,但效果究竟有多好,就难说了。

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测算,钢铁在中国乘用车材料质量中占比55.58%,碳排放量占比24.09%,是汽车供应链碳排放的重点所在。对于钢铁、铝冶炼等行业的企业而言,要降碳,就需要进行技术改造,必然会产生资金上的投入,由此产生的成本又不可能由整车企业承担,因此,这些企业在降碳这件事上多少是有些矛盾和抵触心理的。

在9月6日进行的以“碳市场”为主题的CCTV“对话”节目中,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平说:“钢铁行业进入碳市场,短期来看会增加企业的履约费用,推高企业的生产成本,但从长远来看,一定会倒逼企业技术创新。”

钢铁生产主要有两种工艺,一是以铁矿石为原料的长流层工艺,就是用煤炭和焦炭中的碳将铁矿石中的铁元素还原出来,这种工艺碳排放比较大,另外一种是以废钢为原料的短流层工艺,碳排放大幅度减少,但因废钢的资源有限,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长流层工艺。

所以,这就逼着钢铁行业必须要去寻找一种全新的、颠覆性的技术。目前相对成熟的是氢冶金技术,就是用氢气将铁矿石中的铁元素还原出来,碳排放可以减少67%。但是这种生产工艺投资比较大,成本比较高。朱平透露,一家年产1000万吨的钢厂,如果对工艺进行全面改造,需投资数百亿元,每吨钢的成本增加1600元,增幅在30%以上。

被纳入碳市场之后,一方面钢铁、铝冶炼行业的企业有更大的压力实施降碳,而碳市场所特有的碳配额和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机制,又为企业开展低碳技术创新提供了政策红利,它使得碳成为一种资产,让企业更有动力进行技术改造采用低碳工艺。

通过实施节能改造、应用新能源技术等措施,企业能够减少自身的碳排放,并将这些减排量进行量化,在碳市场上进行交易,为企业带来额外的收益。当企业的碳排放配额不足时,可以使用CCER进行抵消,避免因购买高价配额而增加成本;而当企业的减排量较多,拥有富余的CCER时,则可以将其出售给其他有需求的企业,实现碳资产变现。

也就是说,纳入到碳市场的企业,其开展低碳技术创新增加的成本,有了通过碳市场交易进行弥补和摊销的可能。那些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将会获得更加丰厚的政策红利。其结果是,这些企业不仅降低了自身的碳排放,还为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提供了更加低碳的原材料选择,从而使得汽车供应链的整体碳排放水平得以降低。

提升碳数据质量

国内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对于企业层面和产品层面的碳排放核算,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碳排放数据来源广泛且标准不统一,碳数据质量不高,都是汽车行业降碳的阻碍因素。

比如说,汽车整车企业现在要披露范围一、二、三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由于范围三数据涉及到价值链上下游伙伴,如果数据标准不统一、不规范、不真实、不可用,那就会大大降低供应链降碳的实际效果。

碳市场对企业碳数据质量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其核心可以概括为:准确、完整、一致、透明和可追溯。

碳数据是碳市场运行的基石,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市场的公平、公正、有效和信誉。低质量或虚假的数据会导致碳配额分配失准、市场价格扭曲,最终使碳市场失去减排的激励作用。因此,真实准确、高质量的碳数据,可以说是整个碳市场的生命线。

钢铁、铝冶炼行业纳入碳市场,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这些行业碳数据的质量和透明度,从而促进汽车行业碳数据质量的整体提升。

一些行业的生产工艺复杂,数据采集难度较大,而且,有些行业现在还主要是靠人力进行数据采集,这导致人为因素对数据的干扰在所难免,也不排除会发生数据造假。

随着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建立,国家加大了对数据造假的惩罚力度,对碳数据造假行为处以5-10倍的罚款,对具体的责任人最高可处以20万元的罚款。

在9月6日的《对话》节目中,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提到,目前,国家已经建立了国家、省、市三级联审的数据审核机制。每一天都要有对数据的记录,这些数据与其相关证明材料发布到全国碳市场数据平台,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数据进行筛选,发现其中的异常数据,进行风险防范。

“我们在去年一年审核了300万条数据,其中有1.9万条是不规范的,要求他们进行整改。”夏应显说。

这种政策上的安排,促使企业更好地开展碳数据采集和管理。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平说:“ 我们为此已经做好了准备,建立了一套碳数据自动采集系统,用自动化、数字化的手段来减少人为因素对数据的干扰。”

朱平还透露,南钢正在牵头建设中国钢铁工业的碳足迹数据库,未来这个数据库建好以后,会为我们国家钢铁工业出口提供可信、可溯源的数据,特别能够适应欧盟方面的要求。

钢铁、铝冶炼行业纳入碳市场,提升了这些行业的碳数据透明度,让汽车行业能够更加便利地获取供应链上游相关碳数据,汽车企业还可以依此对潜在供应商伙伴的低碳绩效进行评估。

比如说,碳配额买卖情况能够直观反映企业的减碳效果,那些卖出了更多碳配额的企业,显然在低碳减排方面更有成效。根据这些数据信息,汽车企业可以选择更加优秀的低碳供应商。

洞见ESG ESG Insight

《洞见ESG》是一档由华汽研究院倾力打造、专注汽车行业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的高端访谈栏目。我们邀请顶尖专家学者、权威机构以及企业领袖进行深度对话,分享他们的见解和经验,探讨ESG在商业实践、行业发展、社会影响等方面的最新趋势和深远意义,以期推动汽车行业对ESG重要性的认识,并提升汽车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来源:华汽研究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