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贾平凹出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这里地处秦岭山区,重峦叠嶂,交通极为不便,仿佛是被世界遗忘的角落 。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外界的喧嚣很难传入这片宁静的土地。然而,正是这样的环境,赋予了秦岭独特的自然之美。山间清泉潺潺,四季鸟鸣不绝,草木随着季节的更迭变换
贾平凹出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这里地处秦岭山区,重峦叠嶂,交通极为不便,仿佛是被世界遗忘的角落 。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外界的喧嚣很难传入这片宁静的土地。然而,正是这样的环境,赋予了秦岭独特的自然之美。山间清泉潺潺,四季鸟鸣不绝,草木随着季节的更迭变换着色彩,宛如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
年少的贾平凹,就生活在这片宛如世外桃源的地方。他时常穿梭于山林之间,与山间明月、泉石草木为伴。那些郁郁葱葱的树木,是他捉迷藏的天然屏障;清澈见底的溪流,是他嬉戏玩耍的欢乐源泉。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贾平凹的心灵得到了滋养,他学会了倾听自然的声音,感受自然的呼吸,也培养了对世间万物的敏锐感知 。
他会在烦恼时,独自爬上山顶,对着山谷呐喊,让山风带走他的忧愁;也会在月光如水的夜晚,躺在草地上,望着满天繁星,畅想未来。秦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成为了他心灵的慰藉,成为他文学创作最初的灵感源泉。在与自然的对话中,他放任思想自由地徜徉,从中收获了做人与作文的妙悟。那些在山林中度过的时光,那些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瞬间,都成为了他文学创作中最宝贵的财富 。
初入大学的贾平凹,就像一块干涸的海绵,迫不及待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 。西北大学的图书馆,藏书丰富,古今中外的文学著作琳琅满目。贾平凹一头扎进书海,广泛涉猎各种文学作品。从中国古典文学的《诗经》《楚辞》,到现代文学大家鲁迅、沈从文的作品;从西方文学巨匠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的经典,到马尔克斯充满魔幻色彩的《百年孤独》 ,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着,沉浸在不同作家构建的文学世界里。
在这个时期,贾平凹也开始自觉地形成了创作意识 。他不再仅仅满足于阅读,而是尝试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用文字表达出来。他常常在宿舍的书桌前,或是校园的某个角落,静静地思考着创作的素材和思路 。他回忆起在秦岭山区的生活经历,那些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日子,那些在乡村中发生的人和事,都成为了他创作的源泉。
他开始尝试创作短篇小说,将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融入到作品中。他的作品中,既有对乡村生活的真实描绘,也有对人性的探索和思考 。虽然这些早期作品还略显稚嫩,但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他不断地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品,然后小心翼翼地投给各种文学刊物 。每一次投稿,都像是在播种一颗希望的种子,期待着它能发芽开花。
自步入文坛以来,贾平凹就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成为备受争议的焦点人物 。这些争议涵盖多个维度,深刻地反映了文学创作与文化、社会观念之间复杂的碰撞与交融 。
贾平凹并没有故步自封,而是积极拥抱世界 。长期的城市生活和对世界文艺的广泛阅读,让他具备了开阔的国际视野和现代意识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民族与世界的对接中不断探索,试图找到一种既符合民族特色又能与世界对话的文学表达方式 。这种对传统与西方文化的兼收并蓄,既为他的作品带来了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一些人认为他对西方文化的借鉴削弱了作品的民族性,而另一些人则赞赏他的创新精神,认为他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
在对城市的态度上,贾平凹起初对城市充满了抗拒,认为城市是对乡村的破坏,是人性堕落的根源 。在他的一些作品中,城市被描绘成一个充满欲望和罪恶的地方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认识到城市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开始尝试接纳城市,并在作品中展现城市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种城乡观的转变,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但也引发了读者的不同看法 。一些读者认为他对乡村的批判过于严厉,失去了对乡村的热爱;而另一些读者则认为他对城市的接纳是对现实的妥协,削弱了作品的批判性 。
作为具有文人意识的现代知识分子,贾平凹的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文学艺术以及地域历史文化的滋养 。在他的书房中,或许摆满了各类古籍,那些泛黄的书页中,儒释道思想如潺潺溪流,润泽着他的创作灵感 。他在研读儒家经典时,感悟着宽和仁爱的处世哲学;沉浸于道家著作中,领略自然无为的人生智慧;参禅悟道间,又从禅宗的妙悟中汲取养分 。这些传统文化思想,成为他作品的底色,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
长期的城市生活以及对世界文艺的广泛阅读,又赋予了贾平凹现代意识 。他站在时代的潮头,以敏锐的目光观察着社会的变迁,思考着人类的命运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现代社会问题的关注,对人性的深入挖掘,以及对文学表达方式的不断探索 。他尝试在民族与世界的对接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学语言,使他的作品既具有民族特色,又能与世界文学对话 。
贾平凹的城籍农裔身份,也深刻地影响着他的文学创作 。他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农村的土地和人民是他创作的源泉 。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如 “商州系列” 小说,他对农村充满了深情,将农村描绘成一个充满诗意和温情的地方 。《天狗》中,天狗对师娘的那份纯真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乡村人性的美好;《商州初录》里,对商州风土人情的细腻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质朴与宁静 。在这些作品中,贾平凹笔下的人物关系、道德风尚都充满了乡间泥土的淳朴气息,农民身上爽朗、义气、朴实等美好的品行都被他刻画得淋漓尽致 。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自身阅历的增加,贾平凹开始看到乡村的落后和传统文化的弊端 。在《土门》中,仁厚村的村民大部分人格残缺,他以艺术的虚构和想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农民身上的顽劣与迂腐;《高老庄》里,他借西夏的眼睛,放大了农村的贫穷与肮脏,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乡村和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感 。
贾平凹的创作风格细腻平实,犹如一位沉静的观察者,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生活的细枝末节,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真实质感。在《秦腔》里,他对清风街日常琐事的描写细致到村民的每一次争吵、每一场婚丧嫁娶,通过这些琐碎之事,展现乡村在时代变迁中的坚守与困境。其语言朴实无华,扎根于陕西方言,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看似平淡的文字,实则韵味悠长,给人以宁静而深远的阅读体验。
莫言的风格则大胆新奇、奇幻奔放,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红高粱家族》中,那片红高粱地被赋予了原始生命力,“我爷爷”“我奶奶”的故事在充满野性与激情的氛围中展开,莫言以豪放且富有张力的语言,将现实与幻想交织,构建出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文学世界。他善用夸张、变形等手法,使作品如同汹涌的浪潮,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与视觉震撼。
贾平凹与莫言的创作均与乡土紧密相连,但切入点有所区别。贾平凹早期作品多聚焦于陕南商州地区的乡土生活,如《商州初录》等,展现了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随着时代发展,他的笔触逐渐延伸至城乡结合部,关注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生活变化与精神困境,《废都》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通过对城市知识分子生活的描写,揭示了社会转型期的种种问题。 莫言以山东高密东北乡为文学根据地,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作品。他不仅书写乡土生活,还将乡土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丰乳肥臀》以母亲上官鲁氏的一生为线索,串联起20世纪中国社会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展现了历史变迁中人性的光辉与丑恶。
在题材上,莫言更侧重于从历史的纵深维度挖掘乡土故事,贾平凹则在乡土与城市的变迁中进行横向描绘。贾平凹在叙事上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并借鉴民间艺术形式,形成了独特风格。他的作品叙事结构相对简单,通常按照时间顺序或事件发展逻辑叙述,如《秦腔》以清风街的日常为线索,娓娓道来,使读者易于理解。
同时,他善于营造氛围,通过细腻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刻画,增强故事的感染力。 莫言的叙事则充满现代创新精神,常常采用多线叙事、时空交错等复杂手法,打破传统叙事常规。《生死疲劳》以主人公西门闹的六道轮回为叙事框架,从驴、牛、猪、狗、猴等动物视角讲述中国农村几十年的历史变迁,这种独特视角不仅为读者带来全新阅读体验,还巧妙融合了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使作品充满艺术张力。
贾平凹的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对儒家、道家、佛教思想均有体现。在《秦腔》中,他通过对夏家等家族故事的讲述,揭示了宗法制度在现代性冲击下的式微,同时也展现了乡村传统文化在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无奈。他对传统文化持有一种“挽歌式批判”,在解构中试图寻找重建的可能。 莫言的作品同样蕴含深厚文化内涵,他将民间文化元素,如民间传说、生殖崇拜、民间信仰等融入创作。
《生死疲劳》中六道轮回的佛教框架,既是叙事手段,也对历史事件进行了荒诞注解;《丰乳肥臀》里母亲的乳房成为民族苦难的容器,解构了传统母性神话,展现出对民间文化既狂欢又哀悼的复杂态度。
贾平凹与莫言在文学创作上各有千秋,难以简单评判优劣。贾平凹以细腻写实的风格、对乡土与城市变迁的关注、传统叙事的继承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而充满温情的文学世界;莫言凭借奇幻奔放的想象、对历史与乡土的宏大叙事、现代创新的叙事手法以及对民间文化的独特解读,在国际文坛上独树一帜。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