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劳动教育:从“一门课”走向“一种教育”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2 12:30 1

摘要:联结个人与社会,增强责任感,传承文化基因,厚植家国情怀,助力全面发展,奠定终身基础。劳动教育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精神的培育、人格的塑造,它关乎个体的幸福成长,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深刻而多元。劳动教育塑造健全人格,培育劳动精神,提升实践能力,促进知行合一,

联结个人与社会,增强责任感,传承文化基因,厚植家国情怀,助力全面发展,奠定终身基础。劳动教育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精神的培育、人格的塑造,它关乎个体的幸福成长,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几年来,中小学劳动教育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一定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多种原因,中小学劳动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观念与认知层面:一是“重智育、轻劳育”的根深蒂固观念。学校层面方面: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普遍将升学率作为核心指标。劳动教育常常被视为“副科”或“点缀”。家庭层面方面:许多家长认为孩子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家务劳动和学校劳动会“耽误时间”、“影响成绩”。在学生层面,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影响下,部分学生劳动观念淡薄,轻视体力劳动,缺乏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尊重,甚至出现“享乐主义”和“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二是对劳动教育内涵的片面理解。将劳动教育简单等同于“干体力活”或“惩罚手段”,忽视了其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忽略了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培养,仅仅关注劳动技能的浅层训练。

二、 课程与实施层面:一是课程体系不健全,缺乏系统性。很多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是“零敲碎打”式的,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实际脱节,缺乏趣味性和挑战性,难以激发学生内在兴趣。二是形式单一,实践性不足。 劳动教育停留在“课堂讲理论、书本学种植”的层面,真正的动手实践机会很少。 实践活动存在“表演化”、“拍照打卡”倾向,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宣传而劳动,学生没有获得深刻的体验和锻炼。与学科教学、生活实际“两张皮”。劳动教育未能与其他学科有效融合。学校劳动与家庭劳动、社会劳动分离。

三、 资源与保障层面:一是专业师资严重匮乏。 绝大多数学校没有配备专职的劳动课教师,多由班主任、体育老师或其他学科老师兼任。 兼任教师缺乏专业的劳动教育理论和技能培训,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二是场地、设施和经费不足。 城市学校普遍缺乏专门的劳动实践场地(如农田、车间、厨房等)。劳动工具、器材、耗材的采购和维护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很多学校预算不足,导致活动无法开展或只能简化进行。三是社会资源支持体系未建立。 学校难以找到稳定的、适合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如农场、工厂、科技馆、社区服务中心等)。 社会各方(企业、社区、公益组织)参与和支持劳动教育的机制不完善。

四、 评价与激励层面:一是评价机制缺失或虚化。 劳动教育缺乏科学、可操作的评价标准。 评价结果与学生的升学、评优等关联度极低,导致学生、家长和学校都“不重视”。二是安全责任的压力巨大。这是学校开展劳动实践,尤其是校外实践时最大的“拦路虎”。 出于“安全第一”的考虑,很多学校宁愿“圈养”学生,也不愿组织有挑战、有风险的实践活动,导致劳动教育变得“安全”却“无效”。

中小学劳动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综合施策,把劳动教育使“一门课”真正走向“一种教育”,发挥其“五育并举”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1. 先把劳动课“落地”,别让它成“摆设”——别只在课表上写“劳动课”,实际全用来补主科。可以开点“实用款”课程,比如教孩子煮面条、缝纽扣、整理书包,甚至学修小台灯,让劳动能解决真问题,不是光扫扫地就完事儿。

2. 家长别当“包办侠”,把“家务权”还给孩子——别总说“你只管学习,家务我来”,洗碗、叠被子、倒垃圾这些小事,让孩子每天干一点。劳动不是“帮家长干活”,是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事自己扛”,这才是成长的真技能。

3. 少搞“拍照式劳动”,多来“沉浸式体验”——别组织劳动就是摆姿势拍张照,完事就解散。不如让孩子种一盆菜,从播种、浇水到收获,全程跟着;或者去社区扫楼道,真真切切看到“自己扫完的地变干净了”,这种成就感比照片实在多了。

4. 给劳动“记学分”,让付出有“回响”——别光看考试成绩,把孩子的劳动表现也纳入评价。比如在家干家务、在学校参与种植、帮同学解决小困难,都能算“劳动积分”,让孩子觉得“劳动和学习一样重要,一样能被认可”。

5. 搭好“社会大课堂”,让劳动有“真场景”——学校可以联系农场、快递站、社区服务中心,带孩子去体验:知道米饭是怎么从稻田到餐桌的,明白快递小哥怎么送包裹,帮社区老人收拾房间。见过真实的劳动场景,孩子才懂“劳动创造价值”,不是一句空话。

来源:杨永厚说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