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年人:老年人的心脏结构和功能会发生退行性变化,心肌纤维化,导致心脏传导系统功能异常,容易引发房颤,年龄越大,房颤风险越高,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约5%,80岁以上约10%。
本期节目邀请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内科科护士长、心血管中心护士:于水,带来科普答疑“消除阴霾,重获心声——房颤你问我答”。
1.哪些人容易患房颤?
老年人:老年人的心脏结构和功能会发生退行性变化,心肌纤维化,导致心脏传导系统功能异常,容易引发房颤,年龄越大,房颤风险越高,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约5%,80岁以上约10%。
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心衰、瓣膜病等,都会增加心脏负担,影响心脏功能,导致房颤风险上升。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会使身体缺氧,心脏负担加重,进而引发房颤。
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代谢加快,心脏跳动加速,易出现心律失常,包括房颤。
其他慢性疾病:糖尿病、慢性肾病会影响心脏供血和功能,增加房颤风险。
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
肥胖:增加心脏负担,常伴其他疾病,易引发房颤。
饮酒、吸烟:损害心脏,影响心脏电活动,增加房颤风险。
缺乏运动:心血管功能下降,心脏耐力变差,易出现房颤。
其他因素:
家族史:有房颤家族史者,风险增加,可能与遗传有关。
术后患者:心脏、肺部或食管手术后,心脏结构和功能受影响,早期易发房颤。
情绪波动大:长期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会干扰心脏电活动,诱发房颤。
希望大家了解这些高危因素后,能重视起来,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保护好心脏健康。
2.房颤有哪些危害?
(1)中风:房颤最严重的危害之一
房颤时,心脏的跳动是不规律的,血液在心房里容易“打转”,形成血栓。这些血栓就像“定时炸弹”,一旦脱落,就会随着血液流到大脑,堵塞脑血管,引发中风。中风的后果大家都知道,轻则导致肢体麻木、说话不清,重则瘫痪在床,甚至危及生命。据统计,房颤患者中风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5倍左右!所以,房颤患者一定要重视预防中风。
(2)心力衰竭:心脏的“过劳死”
房颤会让心脏的跳动失去规律,心脏的泵血功能也会受到影响。长此以往,心脏就像一台过度劳累的机器,逐渐失去正常工作能力,最终导致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时,患者会感觉呼吸困难、全身乏力,稍微活动一下就气喘吁吁,生活质量大大下降。而且,心力衰竭一旦发生,治疗起来非常困难,需要长期服药和护理。
(3)生活质量下降:日常生活的“绊脚石”
房颤患者常常会感到心慌、胸闷、气短,这些症状不仅让人不舒服,还会影响日常生活。比如,你可能因为心慌而无法正常工作,因为气短而无法进行简单的运动,甚至无法正常睡觉。这种身体上的不适会让人变得焦虑、烦躁,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4)增加死亡风险:生命的“隐形杀手”
房颤本身虽然不会直接导致死亡,但它引发的中风、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却会大大增加死亡风险。据统计,房颤患者的死亡率比普通人高出2倍左右。而且,房颤患者一旦发生中风或心力衰竭,治疗难度大,预后也不好,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3.房颤有哪些表现?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很多人对它的症状并不了解,甚至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就中招了。所以,了解房颤的表现非常重要,这不仅能帮助我们早发现、早治疗,还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危险。
(1)最常见的表现:心慌很多人会感觉自己的心脏“乱跳”,就像打鼓一样,节奏完全乱了套。这种感觉可能持续几秒、几分钟,甚至更久。如果你突然感觉心跳加速、不规律,就像小鹿乱撞,那可能是房颤在“作祟”。
(2)其他常见症状
胸闷、气短:房颤时,心脏的泵血功能会受到影响,血液不能顺畅地输送到全身。这种情况下,你可能会感觉胸闷,就像胸口被什么东西压住了一样。同时,还可能会出现气短,稍微活动一下就喘不过气来。
头晕、乏力:大脑需要足够的血液供应才能正常工作。房颤时,血液供应不足,大脑就会“缺氧”,导致头晕、乏力。你可能会感觉头昏昏沉沉的,没有精神,甚至走几步路都感觉很累。
黑蒙、晕厥:在一些严重的情况下,房颤可能会导致大脑突然缺血。这种情况下,你可能会突然眼前一黑,甚至晕倒。这种情况非常危险,如果出现,一定要及时就医。
(3)部分患者可能无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房颤患者都会有明显的症状。有些患者可能没有任何感觉,直到体检时才发现自己患有房颤。这并不意味着房颤不危险,恰恰相反,无症状的房颤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引发更严重的问题,比如中风。
4.怎样才能发现房颤?
房颤虽然隐蔽,但身体会发出一些“小信号”。如果出现前面所讲述的心慌、胸闷气短等症状时,一定要警惕,这可能是房颤在“敲警钟”!
二是定期体检:揪出“隐形”的房颤,有些房颤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直到体检时才发现。尤其是老年人和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高危人群。
除了定期体检,大家还可以学会简单的自测方法——摸脉搏。正常情况下,脉搏应该是规律的,每分钟60 - 100次。如果脉搏不规律,或者快慢不一,可能是房颤的信号。如果出现上述症状,或者自测脉搏发现异常,一定要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心电图(ECG)来确诊房颤。心电图是一种简单、无创的检查方法,可以清晰地看到心脏的电活动,帮助医生判断是否患有房颤。但如果房颤发作不频繁,常规心电图可能捕捉不到。但症状仍然存在,医生可能会建议做动态心电图。这种检查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捕捉到偶发的房颤。
5.如何治疗房颤?
预防中风:抗凝治疗(血液稀释):房颤治疗中最关键的一步!无论您感觉症状是否严重,只要医生评估您有中风风险(通常使用CHADS₂或CHA₂DS₂-VASc评分),就需要长期使用抗凝药。
传统药物:华法林。优点: 效果确切,价格相对便宜。缺点: 需要定期抽血监测凝血功能(INR值),根据结果调整药量;饮食(尤其是维生素K含量高的绿叶菜)和某些药物会影响药效。
新型口服抗凝药: 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阿哌沙班、艾多沙班等。优点: 服用方便(固定剂量,通常一天1~2次),一般不需要常规抽血监测,受食物影响小,起效快。缺点: 价格通常较贵;肾功能不好的人需要调整剂量或慎用。
注意事项:阿司匹林对预防房颤引起的中风效果不够好,不能替代抗凝药(除非有特殊情况)。吃药期间要特别注意避免外伤,注意有无异常出血(牙龈、鼻、皮肤瘀斑、尿血、黑便等),及时就医。绝对不能自行停药! 这会使中风风险急剧升高。如需停药(如要做手术),必须严格遵医嘱。
控制心跳:让心脏跳得“舒服”点,主要有两种思路: 一是让过快的心跳慢下来(控制心率),二是尝试让心跳恢复正常节律(控制节律)。
(1)控制心率:让过快的心跳慢下来:不是让心跳完全恢复正常节律,而是让它在比较合理的范围内跳(静息时通常目标在110次/分以下,如果能控制在80次/分左右更好)。 常用药物:β受体阻滞剂: 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常用,对活动时心率控制效果好。钙通道阻滞剂: 如地尔硫卓、维拉帕米等。常用,尤其适合有哮喘或不能用β受体阻滞剂的人。洋地黄类药物: 如地高辛。主要用于控制静息时的心率,或心衰患者。优点: 相对简单,药物易得。缺点: 药物可能需要调整,可能有副作用(如低血压、心跳太慢、乏力等);这只是在控制症状,心脏本身还是乱跳的。
(2)恢复窦性心律(正常心跳):让心脏恢复正常的节律。目标: 尝试让心脏的“电路”恢复正常工作,停止房颤。常见的治疗方法有三种:
药物复律(抗心律失常药):服用特定的药物(如胺碘酮、普罗帕酮、索他洛尔、决奈达隆等),尝试把房颤转变成正常心跳。优点:无需手术。缺点:成功率不是100%;可能需要长期服药维持正常心跳;药物可能有副作用(有些对心脏或其他器官有影响,需要医生监测)。
电复律:在短暂的麻醉下,医生用除颤器在胸口给予一次电击,让所有心脏细胞“重启”,恢复正常的电活动。优点: 操作相对简单快捷,成功率高。缺点: 需要麻醉;复律前必须确保心房里没有血栓(通常需要提前吃抗凝药几周或做经食道超声检查);房颤可能还会复发。
导管射频消融术:微创手术:医生从大腿根部的血管插入几根细长的导管,送到心脏内部。“精准打击”: 利用导管头端释放的射频能量(或冷冻能量),像“电焊”或“冷冻”一样,把心脏里引起房颤的异常“电路”点(通常是肺静脉口周围)隔离或破坏掉。优点: 是目前最有可能根治房颤的方法(尤其对于阵发性房颤效果较好);成功后可能减少或停用抗心律失常药;改善症状效果显著。缺点: 属于有创操作,有一定手术风险和并发症(如出血、感染、心脏穿孔、影响正常传导等,但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可能需要做1~2次;费用相对较高;不是100%成功,有一定复发率(尤其对于持续时间长、心房大的持续性房颤)。
(3)其他重要方面:控制好“三高”,戒烟限酒,减重,管理压力,对预防和治疗房颤都至关重要。
治疗诱因/基础疾病: 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睡眠呼吸暂停、肥胖、酗酒等都可能诱发或加重房颤。积极控制这些疾病是治疗房颤的基础。
生活方式改变:健康饮食(如地中海饮食)、规律适度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管理压力、保证充足睡眠等都对预防房颤发生和复发非常重要。
没有一种治疗方法适合所有人!医生会根据您的房颤类型(阵发、持续、永久)、症状严重程度、年龄、心脏基础情况、合并疾病、中风风险和个人意愿等,为您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需要强调的是,治疗房颤需要做到长时间、全方位的全程管理。无论是进行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患者都应定期复诊,管理好基础病,接受医生的持续随访和专业的用药指导。
6.导管射频消融术的适用人群?
射频消融就像一场心脏内部的“精准维修”,用微创方式阻断引发房颤的异常电信号。但并不是所有房颤患者都适合,关键要看类型、症状、年龄和基础病情,以下是具体分析:
首选人群:症状明显、药物无效的阵发性房颤患者。
典型表现:突发心慌、气短、胸闷,每次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可自行终止但反复发作。
治疗需求:若至少一种抗心律失常药(如胺碘酮、普罗帕酮)效果差或副作用大(如甲状腺损伤、低血压),射频消融是首选方案。
成功率:单次手术成功率约70%~80%,年轻、无其他心脏病的患者效果更好。 简单理解:就像手机频繁死机重启,若“系统修复软件”(药物)无效,就需要“硬件维修”(消融)根治电路短路。
积极考虑:持续性房颤但病史较短的患者。
定义:房颤持续超过7天,但总病程短于1年(非长程持续性)。
适用条件:药物治疗后仍心慌、乏力,影响日常生活;
合并心衰但心功能尚可(射血分数>40%);
左心房未显著扩大(直径<50mm)。
注意:病史越长、心房越大,成功率越低。早干预可防心房“纤维化”(类似心脏结疤)。
特殊人群:高龄、心衰等,需个体化评估
(1)高龄患者(>75岁): 若一般状态良好(能自理、无严重痴呆),症状明显者可考虑;超高龄(>90岁)可选简化方案(如房室结消融+起搏器)。
(2)合并心衰者: 房颤加重心衰时,消融可改善心功能,降低再住院风险 。
(3)“双高危”患者(易中风+易出血): 可接受“一站式”手术(射频消融+左心耳封堵),既控心律又防中风 。
不适合射频消融的情况以下患者需谨慎选择或首选其他治疗:
左心房血栓:术中血栓脱落可能致脑梗,需先抗凝3-6个月 ;
左心房过大(直径>55mm):心肌结构变形严重,消融难成功;
无症状房颤:若卒中风险低,抗凝即可,无需手术;
合并严重疾病:如晚期癌症、重度肺病、肾衰,手术风险过高;
特别提醒:肥胖、睡眠呼吸暂停、酗酒者需先控制这些因素,否则消融后易复发。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