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位!中部省份第一!江西刚刚公布一组数据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2 16:02 2

摘要:过去这五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221万人,每年保持在45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约270万人,脱贫劳动力就业稳定在140万以上,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

过去这五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221万人,每年保持在45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约270万人,脱贫劳动力就业稳定在140万以上,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为介绍“十四五”时期我省人社事业发展情况,今天上午,“辉煌‘十四五’‘赣’出新精彩”系列新闻发布会之“十四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成就新闻发布会在南昌召开。相关详情如下:

发布会现场图 摄影:饶梦露

过去这五年,全省人社系统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防风险、惠民生、促发展,“十四五”我省人社事业发展好于预期、稳中有进,交出了以下答卷:

以创新破难题,高质量充分就业打开新局面:我省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因素影响,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推动建成5+2就业之家体系。2023、2024年,我省连续两年被评为国家促进就业工作激励地区,赣州、南昌、九江、上饶连续入选国家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全省就业局势总体平稳、稳中向好。(1)援企稳岗力度空前。大力实施降费率、返保费、发补贴等一揽子稳就业政策,推行直补快办、免申即享,为企业和个人减负153亿元。加大创业担保贷款力度,累计发放贷款1439亿元,直接扶持个人创业54万人次,稳定和带动就业290万人次,我省创业担保贷款总量排在全国首位。(2)就业规模稳步扩大。全省城镇新增就业221万人,每年保持在45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约270万人,脱贫劳动力就业稳定在140万以上,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3)就业质量不断提升。截至2024年末,我省三产从业人员比例约为16.5:35:48.5,二、三产吸纳就业明显扩容;外出务工人员省内就业约占一半,就近就业明显增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持续加强,补充工伤保险试点扩大到8个设区市、约500万人。(4)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出台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实施意见,建立就业影响评估和考核评价机制,构建党委政府统筹领导、部门协同、系统贯通、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就业工作新格局。人社部门坚决扛牢首责首业,持续推动5+2就业之家服务万家,逐步实现人找岗位便捷、岗位找人精准。

以安全兜底线,社保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我省着力促改革、优服务、强保障,多层次社保体系更加完善,正从制度全覆盖向人员全覆盖转变。(1)社保改革深入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稳妥实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衔接顺畅,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铺开。出台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保基金监管、促进企业年金发展等多个重磅文件,失业、工伤保险实现省级统筹,我省社保体系日趋完善。(2)群体覆盖更加精准。实施全民参保专项行动,开展社保服务进万家等活动,持续引导各类群体依法参保缴费。截至目前,全省养老、失业、工伤三个险种参保人数分别为3420.6万人、428万人、576.6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3)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与国家同步提高企业、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加大调整力度,我省月人均待遇水平达到230元,居中部省份第一。连续20年提高伤残津贴等定期待遇,失业保险按最低工资标准90%执行,较“十三五”期末增长约33%。(4)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结余均超千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超300亿元,职业年金资产净值超700亿元,我省社会保险基金安全运行。

以赋能激活力,人才队伍建设呈现新气象:持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我省专技人才、技能人才分别达到352万人、561万人,实现量质双升。(1)人才引进更加有力。修订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出台博士后九条,打造才聚江西、智荟赣鄱引才品牌,累计引进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6877人,新增博士后平台144个,新增招收全职博士后数量翻番。(2)人才培育更加精准。聚焦1269行动计划等主导产业,深化技工教育改革,着力推进产教融合,70%新增专业对接我省主导产业。连续五年开展“振兴杯”职业技能竞赛,成功举办两届省职业技能大赛,推广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的四位一体工作模式,累计开展政府性补贴培训约216万人次。(3)人才评价更加科学。坚持破四唯、立新标,持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打破人才评价行业领域限制,支持开展铜加工、锂电等11个特色产业职称评审,设立职称自主评审委员会150个,36.4万人次晋升技术职称;推进职业技能社会化评价和新八级工制度,55.3万人次评定技能等级。(4)人才激励更加多元。调整优化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选拔办法,加大高层次人才培育力度,全面推进岗位动态管理,健全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机制,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持续迸发。

以和谐促共赢,劳动关系治理取得新进展:(1)劳动关系协调机制逐步完善。省、市、县三级普遍建立三方机制,推动落实企业集体协商等制度,实施和谐同行三年行动,我省12家企业、2个园区被评为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单位。(2)劳动者权益得到有力维护。推广劳动维权+就业帮扶工作模式,提升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调解成功率、仲裁结案率分别保持在90%和95%以上。每年开展治理欠薪冬季专项行动,农民工欠薪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完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1+N”政策体系,平台企业用工逐步规范。(3)收入分配更加合理有序。健全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推动工资合理增长并向一线劳动者倾斜,最低工资标准一类区域提高到2000元。深化国有企业薪酬管理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收入分配秩序更加规范。

以服务暖民心,公共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1)标准化水平全面提升。实现同事项、同标准、同流程、同要求,做到全省无差别办理。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退休一件事”入选全国典型案例。(2)数字化建设全面提速。持续完善人社一体化平台服务功能,线上办件超过90%。社会保障卡发放实现全覆盖,应用场景扩大到交通出行、旅游观光等150项,一卡通服务更加丰富便捷。(3)人社行风作风持续优化。扎实开展集中整治人社领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持续为基层减负,常态化开展业务练兵比武、“厅局长”走流程等活动,人社政务服务好评率达99.9%。

——现场问答集锦——

5+2就业之家作为我省提升就业公共服务水平的创新举措,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请介绍一下,就业之家建设两年来取得了哪些成效?

A:一是网点覆盖全省,在各级各地都能享受到“身边”的就业服务。在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和开发区、大中专院校(技工院校),依托人才市场、政务服务中心、党群(便民)服务中心、银行网点、快递站点、商超等,整合资源、因地制宜布局建设5+2就业之家。截至8月底,全省已建成线下就业之家网点10294个,并打造了一批服务退役军人、残疾人的特色就业之家,服务重点产业企业的产业链就业之家、劳务品牌就业之家,初步形成城区15分钟、农村15公里的就业服务圈,把就业服务送到了企业身边、群众身边、学生身边。现在,全省各类企业和劳动者走到哪里都能享受到身边的就业服务。

二是功能全办事快,线上线下都能享受到“好用”的就业服务。把高频就业业务全部搬进5+2就业之家,同时在支付宝、微信上线了5+2就业之家小程序,在省本级和119个市县级、开发区就业之家开通了抖音号。特别是在线上就业之家还专门设置了高校毕业生、大龄劳动者、退役军人、技工院校毕业生等招聘专区,为他们提供更加便捷、精准的就业服务。现在,在线上线下就业之家,不仅能找工作、招员工,还能报名参加培训、报名入读技校;不仅能申请创业担保贷款,还能申领各项就业补贴;不仅能接收转递个人档案,还能提供政审(考察)服务等。5+2就业之家为大家提供了一站式、随时办、24小时不打烊的便捷服务。截至8月底,全省有16.6万家企业入驻就业之家,通过就业之家有300多万人次达成就业意向,有8万多人次申请创业担保贷款285亿元。

三是活动多培训多,随时随地都能享受到“免费”的就业服务。采取线下+线上、政府+市场的方式,结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服务月,以及各地特色赛事、文旅活动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服务活动,做到月月有主题、层层有活动、处处有服务,全省各类企业和劳动者都可以在线上线下任何一个就业之家免费参加活动。同时,我们全方位提供补贴性技能培训,帮助各类劳动者提升就业能力、拿到更高工资、获得更多收入。截至8月底,全省5+2就业之家已开展就业服务活动1.3万余场次,直播带岗6400多场,发布补贴性技能培训1.3万班次,5.3万人线上报名参训,线上线下培训19.4万人次。

社会保障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请问,“十四五”时期我省在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A:一是稳步推进养老保险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聚焦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要求,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贯彻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落实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遗属待遇、病残津贴和缓缴社会保险费政策,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调整和确定机制,同步调整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适度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月人均待遇水平,充分发挥经济运行减震器和收入分配调节器作用;建立养老保险财政正常投入机制,各级财政养老保险投入稳步增加;持续做好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运营,制度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

二是加快发展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出台促进企业年金发展的指导意见,完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制度;在南昌市个人养老金制度先行试点的基础上,按国家部署,全省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截至2025年6月底,我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483.24万人,较“十三五”期末增加315.82万人。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299.44万人、183.8万人,分别较“十三五”期末增加296.83万人、18.99万人。截至2025年6月底,我省职业年金参保人数151.67万人,较“十三五”期末增加25.68万人,职业年金基金规模687.38亿元;企业年金参加单位2325家,参加职工48.61万人,较“十三五”期末增加 20.05万人;个人养老金累计开户人数426.19万人,缴费人数77.77万人,累计缴费11.83亿元。

近年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创造了大量新就业形态岗位。请问,我省在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A :一是政策机制更加完善。印发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实施意见等一揽子制度。省级层面还建立了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市场监管、交通运输、邮政管理、法院、工会等部门配合的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部门联动机制。

二是保障能力更加强化。依托全省1万多家5+2就业之家,为平台企业推送就业岗位信息,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就业求职服务。开展电子商务师、家政服务员、互联网营销师等新就业形态职业(工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38万人次,发放培训补贴2377.3万元。认定互联网营销师、电子商务师等新职业工种职业技能等级3万余人次。优化社会保险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保不设门槛,灵活选择缴费档次,转移没有障碍。健全多层次工伤保险制度体系,鼓励新业态从业人员参加补充工伤保险。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省补充工伤保险参保单位18.71万家,缴费人数438.27万人。

三是维权渠道更加畅通。建立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调解站125个,打造“智慧调解”服务新模式,推动调解网上办、掌上办。2023年以来妥善处理涉及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案件694件。

作为省会城市,南昌市在壮大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优化人才服务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和成效?

A:“十四五”时期,南昌市新增6.09万名专业技术人才、新增4.02万名高技能人才。具体有“四个更加”举措:

一是真金白银,政策更加给力。在全省率先出台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以20条干货政策构建“引育留用”全链条体系,投入8000万支持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指导江铜集团、江铃集团2家企业开展“新八级工”试点,新增23家企业技能自主评价备案并实现县区全覆盖,为技能人才开辟晋升通道,让一线技工凭技能晋等级、拿高薪。

二是紧贴需求,引才更加多元。赴省内外开展重点产业链“百场校招”引才。充分发挥全市就业之家力量,创新在南昌西站以及“网红”地标、商贸集聚等地开展“洪漂人才荟”“洪城就业职通车”等活动,全市开展大型人才招聘活动8450余场,累计滚动提供岗位1617.56万个。连续4年每年引进高校毕业生和技能人才超14万人来昌创业就业。

三是精准滴灌,育才更加对路。南昌技师学院建成并招生,通过订单班、产业学院以及专业特色群建设,推动产业发展与人才成长双向赋能。同时,我们以领军人才带动技能人才集群发展,形成洪城工匠、洪城技师、洪城青年技师等技能人才梯次培育体系。“十四五”期间,建成省市技能人才培养载体63家,累计开展职业培训29.87万人次,发放补贴2.86亿元。2025届市管技校毕业生留赣率超80%、留昌率达68%。

四是暖心贴心,留才更加实在。全面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定制化推出“免批秒兑”系统,“十四五”时期,南昌“人才10条”、新“人才10条”等人才政策兑现补贴44.16亿,构建“荣誉+津贴”双激励体系,让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有地位、有奔头、更有获得感。

来源:江西发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