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心血管精准介入诊疗正迎来从传统解剖学评估向功能学评估的重要转变,血流动力学精准评估在优化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决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逐渐成为临床实践的新标准。
当前,心血管精准介入诊疗正迎来从传统解剖学评估向功能学评估的重要转变,血流动力学精准评估在优化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决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逐渐成为临床实践的新标准。
深圳北芯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芯生命”)主办的INSIGHT FORUM2025汇聚了来自欧亚多国的医疗专家,围绕冠脉功能学指导优化PCI诊疗、微血管评估标准化及复杂病变下的功能学指导等热点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为功能学评估技术的临床推广与应用提供了重要平台。
北芯生命创始人宋亮博士在论坛中表示:“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实践中,协作是推动变革的核心动力。INSIGHT FORUM 2025倡导的‘连接、创新、团结’理念,与北芯‘用创新和品质改善生命健康’的使命共同凸显协同价值。从临床需求出发,进一步拓宽创新边界。目前,北芯智能化心血管精准介入解决方案已惠及35万余名患者,覆盖64国,服务全球2000余家医疗中心,预计2025年将改善25万余人的生命健康。这印证医疗创新本质:通过跨领域协同将临床洞察转化为技术突破,以目标驱动创新回应生命健康深层需求。”
冠脉功能学评估以FFR(血流储备分数)、IMR(微循环阻力指数)、CFR(冠脉血流储备)为核心,是精准评估患者病情与优化介入决策的关键。欧洲经皮心血管介入协会(EAPCI)前主席Emanuele Barbato教授指出,“单纯依赖血管远端的FFR值反馈,难以全面反映复杂病变的功能学意义;在临床实践中,对长段弥漫性病变的功能学评估不足,可能导致血运重建不彻底,增加患者术后残余心绞痛风险,影响长期预后。因此,将Pullback整合至FFR标准评估流程中,可实现对冠状动脉全程病变的血流动力学特征精准解析。而对于冠脉造影无显著阻塞性病变的患者,应系统评估心外膜血管痉挛和微血管功能障碍,IMR所提供的功能学指标是明确MINOCA/INOCA病因的关键依据。”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董樑教授则通过临床案例强调了功能学评估的必要性,“传统冠脉介入策略往往过度依赖解剖学狭窄评估,而忽视病变狭窄背后的功能学意义,导致部分患者接受了不必要的反复血运重建。我院曾收治一例典型病例:患者先后经历11次PCI手术并植入10枚支架,最终因ACS(急性冠脉综合征)引发心源性休克而需ECMO(体外膜肺氧合)支持治疗。这一案例深刻揭示了过度干预的潜在风险,也凸显了构建'影像-功能学整合评估体系'的重要性——这正是精准PCI的核心所在。”
来自比利时AZORG医院的Carlos Collet教授表示,“冠脉功能学已从单纯的诊断工具发展为兼具预后评估价值的核心技术,获得欧美及中国指南的IA类推荐,全球年应用量突破40万例并持续增长。临床实践显示,解剖学与功能学评估存在显著差异:约25%造影显示'成功'的PCI术后患者仍存在残余心绞痛,而术后FFR≤0.85的患者临床事件风险显著增加60%。基于INSIGHTFUL-FFR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数据,我们创新性地采用术前FFR/NHPR联合术后FFR评估的优化策略,使PCI决策更精准,推动冠心病管理向功能学导向转变。”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李晨光教授认为,“FFR的临床应用需建立全面标准化体系:术前应将其作为评估心肌缺血程度、指导 PCI决策的核心指标,为治疗策略制定提供关键依据;术中通过分析 FFR 回撤曲线精准解析病变特征,以此筛选PCI、CABG(冠状动脉搭桥术)或OMT(优化药物治疗)的适用场景,同时可探索药物涂层球囊等辅助手段,进一步提升手术效能;术后需常规监测以评估血运重建效果,并为长期预后预测提供参考。”
在微循环评估领域,北芯首创的多传感器multisensor-iMR(m-iMR)技术通过双温度传感器设计,突破了传统工具稳定性不足和重复性差等瓶颈,可校正血管中心线流速,对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晓群教授表示,“这一技术能够有效规避因导管贴壁导致的热稀释时间延长,更真实地反映微循环阻力状态,为冠心病综合治疗策略提供精准支撑。”
天津市胸科医院的王林教授认为,“当前PCI术后存在'解剖学成功≠功能学成功'的临床困境:即使DES(药物洗脱支架)术后造影显示支架贴壁良好且冠脉血流正常,仍有部分患者出现残余心绞痛,主要与未被识别的微循环功能障碍有关。传统微循环评估方法存在可重复性差、操作不稳定等局限,而m-iMR技术显著提升了测量的精准性和可靠性。建议对术后残余心绞痛患者常规进行IMR检测,全面评估微循环阻力异常,避免仅关注心外膜血管而遗漏微循环病变。”
德累斯顿大学附属医院Felix Woitek教授发言,“在CHIP/CTO-PCI治疗中,功能性SYNTAX评分可优化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危险分层,功能学指导策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CTO-PCI术后,供体血管的‘灰色区域’狭窄可能因窃血现象而失去血流动力学意义。通过术后功能学评估(如cRR>0.9),可避免对无显著压力阶差的弥漫性病变植入长支架,从而优化治疗决策。研究表明,cRR数值越高,患者临床结局越好。”
来自波兰国家心脏病研究所的Maksymilian Opolski教授表示,“基于压力微导管的FFR评估为冠心病诊疗提供了新选择,但必须重视弥漫性与局灶性CAD(冠状动脉疾病)的病理生理差异。研究表明,弥漫性CAD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善和长期预后显著劣于局灶性病变,盲目采用多枚长支架的PCI策略可能较CABG更具劣势。因此,临床实践中需通过多模态评估(如FFR回撤曲线+腔内影像)精准区分病变类型,严格把握PCI适应证,践行'精准干预关键病变'的治疗理念,以降低支架内再狭窄风险并改善患者预后。”
随着功能学评估在PCI临床实践中的不断深入与普及,北芯生命正在重塑心血管精准介入治疗的路径与标准。北芯生命未来将继续依托协同创新与技术迭代,积极拓展全球合作网络,推动功能学评估产品和方案在更广泛临床场景中的规范应用,为心血管精准介入诊疗的发展持续注入新动力。
来源:齐鲁晚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