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结果,同行看了只能沉默。但网友看后,反而催着董宇辉上架“次品月饼”。
9月11日晚上,“与辉同行”直播间上线了一款中秋定制月饼。
上线半小时,就卖出十几万盒,连预售的机会都没有留。
这个结果,同行看了只能沉默。但网友看后,反而催着董宇辉上架“次品月饼”。
事情发生在直播的讲解过程中。
董宇辉说,这次定制月饼在馅料上没省,用料多到有一批在检测时表皮开裂。这批次品,大约10万块,正常标准是不能出厂的,只能内部消化。
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本意是说明这款月饼性价比高,工艺也在改进。
但网友听完后的反应完全不在预期内。
有人在评论区直接喊“能上次品月饼不?”
也有人补一句理性分析:“10万块月饼,公司人自己吃也吃不掉。”
直播间很快一边倒地开始刷屏,集体要求上架次品月饼。
连导演都忍不住提示董宇辉,网友真的想买“开裂”的月饼。
董宇辉一愣,但还是拒绝了。他说这批月饼“肯定不会上架”。
虽然最后没答应,但观众想买“次品”的态度,已经把气氛推到另一个层级。
董宇辉在直播间展示了一份厚厚的月饼检测报告,几十厘米高,从外观、风味、水分含量到菌落总数,什么都在测。
也正是因为这种抽检标准,才筛出了那10万块只有外皮裂了但没别的问题的“非销售月饼”。
网友要买的,是这种严格标准下淘汰的“瑕疵品”。
而同行看到的,是观众连次品都抢着买的信任感和粘性。
这场直播最后没卖那10万块月饼,但秀出的标准、节奏和观众反应,都成了“与辉同行”的一场行业样本。
来源:第五观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