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开App,热搜上挂着的尽是些明星家的狗用什么尿垫、谁直播又哭了、云南吃菌中毒看见小人……这些话题说无聊都是轻的,简直是在侮辱用户的智商。难怪网友们这次齐声叫好,都说“早该管管了”。
打开App,热搜上挂着的尽是些明星家的狗用什么尿垫、谁直播又哭了、云南吃菌中毒看见小人……这些话题说无聊都是轻的,简直是在侮辱用户的智商。难怪网友们这次齐声叫好,都说“早该管管了”。
曾几何时,小红书是我们心中靠谱的“生活指南”。找穿搭、看测评、学做饭,甚至旅游攻略,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去小红书搜一下”。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它悄悄变了味。
如今一开屏,不是这个明星哭了,就是那个网红笑了,真正有用的内容被越挤越少。有用户统计,最近两个月,热搜前二十里七八条都是明星鸡毛蒜皮,剩下的几乎都是软广。很多人无奈吐槽:现在不该叫“小红书”,该叫“小黄书”或“小骗书”。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一些打着“未成年”标签的视频,却掺杂着游戏广告和不良暗示。因为内容审核屡出问题,小红书没少挨罚,天眼查上的行政处罚记录高达十六次,可它似乎从没真正吸取教训。
虚假种草就更不用说了。多少人被“粉色沙滩”“绝美花海”骗去打卡,结果现场只有劣质布景和五毛特效。有博主坦言,六成以上的所谓真实测评,其实都是商家的付费剧本。用户怀着信任点进来,带着失望骂出去。
有人说,小红书不是不知道问题在哪,只是舍不得那45%的转化率和28%的加购率。明星八卦类广告报价是普通内容的三倍,在“流量即金钱”的诱惑面前,平台一次次选择了妥协。
可它似乎忘了,自己能从小众社区成长为今天的独角兽,靠的不是低俗内容,而是千千万万普通用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信任。抛弃真实与温度,盲目追逐热点,表面看是捷径,实则却在透支最宝贵的品牌资产。
小红书不是不能做流量,但不能只要流量。真正有价值的平台,应当在商业化和内容品质之间找到平衡——而不是在约谈之后悄悄整改,风头一过又重回老路。
希望这一次,小红书能真的听进用户的声音。否则失去信任之后,它还能走多远?
来源:幕后八卦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