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笔价值3000亿美元的超级合同,不仅让甲骨文股价单日暴涨36%,也在太平洋彼岸的A股市场引爆了芯片板块的狂欢。全球算力军备竞赛进入白热化,中国芯片产业正迎来历史性机遇
一笔价值3000亿美元的超级合同,不仅让甲骨文股价单日暴涨36%,也在太平洋彼岸的A股市场引爆了芯片板块的狂欢。全球算力军备竞赛进入白热化,中国芯片产业正迎来历史性机遇
美东时间9月10日,OpenAI与甲骨文签署了一份价值3000亿美元的算力采购合同(约合人民币2.14万亿元),合同期为5年,从2027年开始生效。
这份史上最大规模的云计算合同之一,需要至少4.5吉瓦(GW)的电力供应,相当于2座胡佛大坝的装机容量,足以满足400万户中国家庭的用电需求。
01
全球算力竞赛升级
AI引发基础设施需求海啸
OpenAI与甲骨文的这笔交易,揭示了全球AI竞赛已从算法竞争转向算力基础设施的军备竞赛。这份长期合同实质上是对未来稀缺计算资源的战略性锁定。
AI大模型训练和推理所需的算力正呈指数级增长。据伯恩斯坦(Bernstein)分析师行业报告,2025年中国AI芯片整体需求将达到395亿美元,互联网巨头成为需求主力军。
2025年阿里巴巴CEO吴泳铭宣布未来三年向AI与云基础设施领域投资3800亿元人民币,这一规模已超过该公司过去十年的总投入。
02
国产芯片的技术突围
从“卡脖子”到自主可控
中国芯片产业曾经是“落后”的代名词。1977年,中国半导体科学奠基人王守武曾感慨:“全国共有600多家半导体生产工厂,其一年生产的集成电路总量,只等于日本一家2000人工厂月产量的十分之一。”
经过数十年发展,国产芯片已在多个领域实现突破。华为海思的麒麟系列芯片已实现具有7nm特性芯片工艺的量产,2024年国内AI训练芯片份额达到38%。昇腾910B AI芯片凭借256TOPS(INT8)的算力,性能达到英伟达A100的80%。
2025年,华为海思与中科院合作突破第四代半导体氧化镓技术,制备出6英寸高质量单晶衬底,良品率达国际领先水平,为新能源汽车和电力电子领域带来革命性突破。
在制造领域,中芯国际14nm工艺良率达95%,产能覆盖国内70%的中端芯片代工需求;通过DUV多重曝光+Chiplet技术实现7nm量产,虽成本较EUV高20%-30%,但已开始为华为昇腾、寒武纪等企业供货。
03
个股涨停的技术背景
海光信息的硬核实力
海光信息9月11日强势涨停,收盘价220.84元,20cm涨停,创出历史新高。从近期走势看,海光信息自8月14日以来累计涨幅已达57.61%,展现出强劲的上涨动能。
海光信息的市场追捧源于其技术实力,作为国内唯一获得AMD x86指令集永久授权的企业,海光信息在CPU领域占据国产市场超50%的份额,在国产替代大潮中具备稀缺性优势。
同时,公司DCU产品对标英伟达A100系列,深算二号性能已达到A100的80%以上,在AI算力芯片领域具备较强竞争力。其DCU3芯片凭借与CUDA兼容的软件栈,吸引了阿里巴巴等大客户的关注。
更为重要的是,海光2025五月份正式披露筹划吸收合并中科曙光,拟通过资产重组强化产业链整合与技术协同效应。此次合并将形成从芯片设计到服务器制造的完整产业链布局,有望显著提升公司在信创市场的竞争优势。
04
半导体设备与材料的国产进展
中国在半导体设备与材料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虽然美国应用材料、泛林集团占据全球半导体设备42%的市场份额。
但中国在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等关键环节已实现突破。中微公司的刻蚀设备、北方华创的薄膜沉积设备以及开始用于28nm及以上制程的生产线。
在材料领域,安集科技的CMP抛光液、江丰电子的靶材等产品已实现国产替代,但在高端光刻胶方面,中国KrF/ArF光刻胶产化率不足5%。
05
第三代半导体的弯道超车机会
中国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正试图实现“弯道超车”。江苏已形成全国领先的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集群,徐州天科合达实现8英寸碳化硅晶圆量产。
无锡邑文微电子的12英寸CCP刻蚀机交付比亚迪,技术指标达到国际主流水平。华为海思与中科院合作制备的氧化镓衬底,耐压值提升3倍,功耗降低60%,已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
比亚迪汉L车型搭载自主研发的1500V碳化硅功率芯片,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400公里;华为智界S800采用800V碳化硅平台,电驱系统效率提升至97.5%。
06
国产芯片的自给率前景
自2018全球贸易战的开端,国内芯片之前几乎被欧美公司的产品垄断,芯片自给率只有10%,18年以后国产芯片不断增多,2020年到了16%,24年重大突破到了24%,根据摩根士丹利报告预测,到2027年,中国国产芯片整体自给率将达到91%。
但半导体芯片涉及众多领域,不同细分领域的自给率存在差异,半导体设备将在27年实现35%的自给率;EDA工具将在27年实现22%的自给率;存储芯片中,DRAM内存芯片将达到26%的自给率,而NAND闪存则会达到48%的自给率。;逻辑芯片中,国产最高的是图像传感器达到91%,CPU自给率会达到18%,GPU领域自给率达到39%,
07
未来技术发展路径与投资机会
中国芯片产业的未来发展路径将聚焦关键领域的“非对称创新”,加速DUV多重曝光、Chiplet异构集成等技术的产业化应用,降低对EUV光刻机的依赖。
根据上海东方财富证券投资咨询公布的报告显示,中芯国际计划2025年将7nm产能占比提升至20%,并通过GAA技术实现5nm工艺突破。同时,依托江苏、广东等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碳化硅、氮化镓在新能源汽车、5G基站等领域的应用。在政策支持方面,中国将加大“大基金”三期对设备、材料领域的投资力度,2025年计划投入3440亿元支持关键环节突破。
全球数据中心的巨额投资已经指明了方向,英伟达的首席财务官(CFO)科莱特·克雷斯(Colette Kress)在2025高盛技术会议上预测新的工业革命已经开始,AI竞赛已经展开。未来五年(2025-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资本开支预计将达到3万亿至4万亿美元的规模,而中国芯片企业正在这轮浪潮中加速技术突破。这只是一个开始,中国芯片的产业化之路还很长,但技术突破的曙光已经显现。
来源:电脑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