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资料来源:《黄帝宅经》《论语》《老子》等传统经典
家庭,是每个人心灵最终的归宿。
南怀瑾先生常说:“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而在社会中。”
可他又深知,进入社会之前,家庭才是人生的第一道场。
一个人能否在世间立足,往往取决于在家中所得的教养和修为。
那么, 一个家庭究竟如何才能充满正能量,成为每个成员心灵的港湾呢?
古人又为何说“人宅相扶,感通天地”,这其中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智慧?
《黄帝宅经》开篇便说:“人宅相扶,感通天地。”
这不仅仅是在讲风水,更是在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人与居所是相互影响的,而这种影响能够上达天地。
南怀瑾先生在解读古代典籍时,常常强调家庭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
他认为,一个家庭的气场和氛围,直接影响着每个成员的心性修养和人生运势。
在南怀瑾先生看来, 家最好的模样,其实就三个字:净、静、敬。
这三个字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修身齐家之道。
先说这个“净”字。
《朱子家训》有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古人认为,早起后第一件事,就是将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
这不仅仅是为了居住舒适,更是为了涵养心性。
南怀瑾先生常说,外在的环境会影响内在的心境,一个整洁的家,能够形成正向的能量场。
有个学生曾问南怀瑾先生:“老师,为什么古人如此重视洒扫?”
南怀瑾先生回答:“你看寺庙里的僧人,每天都要洒扫,这不是简单的劳动,而是修行。”
“通过洒扫,能够让心也跟着清净下来。”
“家也是如此,屋净则心净,心净则神安。”
古代有个叫三毛的女子,和丈夫荷西初到撒哈拉沙漠时,租住的房子破烂不堪。
位置在垃圾场旁边,水泥地面高低不平,连灯泡电线上都满是苍蝇。
这让背井离乡的她心情郁闷至极,一度崩溃落泪。
可是她没有就此沉沦,而是和丈夫花了整个周末洗尘除杂,陆续添置家居用品和装饰品。
到正式结婚时,这个家已经修葺一新,有了书桌、茶几、新窗帘,十分干净整洁。
曾去她家拜访的记者惊叹:“天啊!这是我所见最美丽的沙漠家庭。”
干净而井然有序的环境,也让三毛灵感迸发,创作得心应手。
著名的《撒哈拉的故事》就是在此时完成的。
正如《夷坚志》中所写:“高堂素壁,无舒卷之劳;明窗净几,有坐卧之安。”
再说这个“静”字。
南怀瑾先生常引用古语:“生命的能量来自于宁静。”
一个家,如果人心繁杂,纷争不休,静不下来,遇小事苛责,遇大事逃脱,家再兴旺也会渐渐败落。
如果心静如水,从容面对起落是非,再穷也能发家。
现代的玻璃大王曹德旺,年轻时家中贫困,经媒人介绍和妻子陈凤英结婚。
婚后担子更重,于是他开始种植白木耳,想要发家致富。
由于种的人多了,他还从福建拉到江西去卖,赚取差价。
他最开始的本钱,都来自变卖妻子的全部嫁妆。
起初确实挣到了不少钱,所以他进货越来越多,想赚一笔大的。
可是由于货物被火车站值班民兵扣押,曹德旺年纪轻轻就身负巨债。
妻子得知后,没有心浮气躁,怨怼责备,而是沉静笃定地为他打气:“钱不算什么,人在就好,大不了从头再来。”
后来,曹德旺全心投入在外跑生意,妻子在家操持内务,照顾婆婆。
一人静心事业,一人静守后方,这才有了后来鼎鼎有名的玻璃大王曹德旺。
古语有云:“心静则神悦,神悦则福生。”
心静,是无声胜有声的淡定和从容,蕴含着行稳致远的力量。
最后说这个“敬”字。
生活中,我们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对陌生人和颜悦色、尊敬有加,对家人却总出言不逊、乱发脾气。
可是人和人之间,永远是相互的,家人也不例外。
不懂尊敬,到最后只会伤了家人的心,留下难以修复的裂痕。
无论是父母子女,还是至亲夫妻,互相尊敬,彼此爱重,才是兴家旺家之道。
霍启刚的父亲霍震霆,对待家人时一向尊敬有加。
他尊敬儿子的感情选择,还当众说“感谢郭晶晶下嫁”。
他尊敬儿媳职业的坚持,一直等郭晶晶退役后才举办婚礼。
婚后,郭晶晶二胎生女,记者问霍震霆想不想再添孙,他说:“孩子的事应该由父母来决定。”
霍启刚也是如此,自己是豪门公子,他也尊敬郭晶晶的接地气,和她在街边吃便当,穿几十元的衣服。
你敬我,我敬你,郭晶晶也投桃报李,甘心当好贤内助,不仅养儿育女,还为霍启刚的事业摇旗助威。
家人之间,相互尊敬,相互成就,让霍家成了人人称道的豪门世家。
尊敬其实很简单,多包容,多体谅,多换位,不嫌弃,不歧视。
用发自内心的认可,为人着想的善良,撑起一个家的未来,生活才能细水长流,蒸蒸日上。
儒风君说:“家,对每一个人,都是欢乐的源泉,再苦也是温暖的。”
小时候的家,有父母支撑,长大后的家,要靠自己经营。
往后余生,努力做到屋净、心静、人敬,家庭幸福,就是最大的成功。
南怀瑾先生还讲过一个故事。
有一次,他的学生问他:“老师,为什么有的家庭看起来什么都不缺,却总是争吵不断,而有的家庭虽然清贫,却和和美美?”
南怀瑾先生笑了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学生:“你知道什么是家庭的正能量吗?”
学生摇摇头。
南怀瑾先生说:“很多人以为,正能量就是多说好话,多做好事。”
“其实不然,真正的正能量来自于…”
正说到关键处,南怀瑾先生却停了下来。
他看着学生们期待的眼神,淡淡一笑:“这个问题的答案,藏在《易经》的一句话里。”
“也藏在佛家的一个理念中。”
“更藏在老子的智慧里。”
可是,这三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为什么这么难呢?
真正的家庭正能量究竟从何而来?
南怀瑾先生所说的那句《易经》原文又是什么?
南怀瑾先生继续说道:“修行的真谛不在于逃避红尘,而在于在红尘中保持清醒。”
“家庭就是最好的修行道场,因为在这里,你无法逃避,无法伪装,只能直面最真实的自己。”
他所说的那句《易经》原文是:“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
这句话的深意在于,一个家庭的正能量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通过日复一日的善行善念积累而成的。
净、静、敬三个字,正是积善的具体体现。
先从“净”的深层含义说起。
南怀瑾先生认为,这个“净”字有三层含义:身净、心净、意净。
身净是基础,就是要保持居住环境的整洁。
但更重要的是心净,即内心的清明澄澈。
《大学》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就是要从外在的整理开始,逐步达到内心的清净。
南怀瑾先生常说:“你看佛寺道观,为什么总是那么干净?”
“因为外在的清净能够帮助内心的清净。”
“一个家庭也是如此,如果连基本的整洁都做不到,谈何修身齐家?”
他还说:“ 真正的清净不是没有灰尘,而是心中没有烦恼。 ”
“但这个过程,往往要从清理外在的灰尘开始。”
老子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素就是简单,朴就是朴实。
一个家庭的环境越简单朴实,越容易让人心归于宁静。
现代人往往喜欢在家里堆积很多东西,以为这样能带来安全感,其实恰恰这些东西会成为心灵的负担。
再说“静”字的真正内涵。
南怀瑾先生认为,这个静不是死寂,而是《中庸》所说的“致中和”的状态。
在家庭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和需要,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日常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宁静,这是一门大学问。
《老子》讲:“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在家庭中,最容易起争执的往往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南怀瑾先生说:“真正的智者,不会在小事上与家人争执。”
“争赢了面子,输了感情,得不偿失。”
他还说:“ 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 ”
“在外面可以据理力争,回到家就要学会示弱,学会包容。”
这种“静”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境界,需要很高的修养才能达到。
佛家讲“定能生慧”,儒家讲“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一个家庭如果能够保持这种宁静的氛围,自然就会生出智慧,生出福报。
最后说“敬”字的最高境界。
这是三个字中最难的一个,因为它涉及到人与人之间最深层的关系。
南怀瑾先生说:“敬不是表面的客气,而是发自内心的尊重。”
《论语》讲:“礼之用,和为贵。”
这个礼,就是敬。
在家庭中,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父子之间要父慈子孝,兄弟之间要友爱和睦。
这看似简单,实际上需要很高的修养。
南怀瑾先生常说:“爱是给予,敬是接受。”
“真正的家庭和谐,既要有爱的给予,也要有敬的接受。”
他解释说:“当你真心尊敬一个人的时候,你就能看到他身上的优点,就能包容他的缺点。”
“如果心中没有敬意,即使再小的事情也会成为矛盾的导火索。”
《礼记》讲:“敬者,礼之舆也。”
敬是礼的载体,有了敬,礼才有意义。
在家庭中,这种敬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心的态度。
当你真心尊敬家人的时候,你说话的语气会变得温和,你做事的方式会变得体贴,你看问题的角度会变得宽容。
南怀瑾先生还说了一句最重要的话:“真正的敬,是把家人当成菩萨来看待。”
“菩萨是来度化你的,所以即使他们有时候让你烦恼,你也要心存感激。”
“因为正是通过这些烦恼,你才能磨练自己的心性,提升自己的境界。”
净、静、敬这三个字,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修身齐家的全部智慧。
南怀瑾先生认为,一个家庭如果能够做到这三点,自然就会充满正能量,成为每个成员心灵的港湾和修行的道场。
正如《黄帝宅经》所说:“人宅相扶,感通天地。”
当你的家充满了正能量,你的人生也会因此而改变。
来源:软小糖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