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感慨:做科研,95%以上的时间是失败的!

360影视 2024-10-26 23:07 4

摘要:尽管现在马大为是化学领域的权威,但在求学时期,他对化学并没有特别的兴趣,反而对数学充满热情,甚至梦想着能够转到数学系学习。

马大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是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任。

作为抗病毒性传染病创新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他在化学领域的贡献尤为突出。

1997年,马大为被复旦大学聘请为长期兼职教授,并在同一年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支持。

2019年,他凭借在新催化剂和新反应方面的创新成果,成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尽管现在马大为是化学领域的权威,但在求学时期,他对化学并没有特别的兴趣,反而对数学充满热情,甚至梦想着能够转到数学系学习。

然而,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他35岁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发现了一种能显著提升乌尔曼反应效率的氨基酸分子,这一发现使他在化学界一举成名。2018年,马大为因其卓越的科研成就荣获第三届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

科研环境下的“内卷”现象

如今,58岁的马大为院士对于当前科技界的“内卷”现象深感忧虑。他认为,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在招聘PI(Principal Investigator,学术带头人或首席研究员)时并未遵循科研规律,导致PI数量远超实际需求,进而引发了严重的内卷现象。

这种现象迫使许多年轻科研工作者为了生存而倾向于选择那些短期内能出成果的研究项目,而非那些虽然重要但可能需要数年才能取得突破的长期课题。

马大为指出,相较于国际顶尖大学,中国高校的科研人员数量往往是前者的数倍。部分高校可能出于增加论文发表数量、提高大学排名的目的而盲目扩张科研队伍,而非根据特定领域的研究需求来精心设计岗位。

这导致了科研界的浮躁风气,许多人更关注如何快速发表文章以获得名誉和利益,而不是致力于长期深入的研究。

科研人员面临的现实挑战

科研人员同样面临着养家糊口的压力,这使得他们在追求科研理想的同时,不得不考虑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人选择了那些能够迅速见到成效的小型项目,从而放弃了更加远大的科研目标。

这也解释了为何国内高校的人才流失问题较为严重,因为科研环境中的竞争和浮夸风气使得真正的学术研究变得异常艰难。

破解科研“内卷”的建议

面对科研“内卷”的现状,马大为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他认为,应当将基础研究交给那些具有深厚学术背景的精英科学家,同时为他们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确保他们不必为生活担忧,从而能够专注于更高层次的基础研究。

而对于应用研究,则应更多地依靠市场的力量来进行引导,让市场需求成为检验科研成果的标准。

此外,高等教育体系也应更加注重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避免所有高校都盲目追求基础研究。对于年轻科研工作者,马大为强调,不应该盲目跟风,而应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面对失败,从中学习和成长。

他鼓励年轻人要有勇气挑战传统,寻找那些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未来几年内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在马大为看来,尽管科研道路上充满了挫折,但正是这些失败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激励我们不断前行。

来源:学术之乎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