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在2022年,药店生意还被称为“永不落幕的朝阳赛道”。无论大城市还是县城,小到巷子、街道、社区,都是药店的身影——百米街道没准能看到五家药店营业。药店数量甚至超过奶茶店和便利店,成了中国城市的一种标配景象。
就在2022年,药店生意还被称为“永不落幕的朝阳赛道”。无论大城市还是县城,小到巷子、街道、社区,都是药店的身影——百米街道没准能看到五家药店营业。药店数量甚至超过奶茶店和便利店,成了中国城市的一种标配景象。
正因如此,药店也带动了医药相关人才的就业,“两班倒、全天营业、人员编制堪比便利店”。然而,仅仅一年——全国倒闭药店近4万家,闭店率5.7%,预计今年还将关停6~10万家。那些还在坚持的门店,营收也步步下滑,甚至亏损连连。
先遭殃的是普通员工。社交圈里,“药店突然倒闭,该怎么办”的话题下聚满了吐槽,一条留言:上午还在收银,下午就被通知关店。更多人不得不转行进厂或送外卖。
更沉重的打击落在药店老板身上。“2015年以前没有哪家药店不挣钱”,这句话曾是整个行业的信仰。各种夫妻小店、连锁巨头,都能稳定赚钱。但现在不同了,很多老板晒账本:一年亏两千万、十几年老店血本无归。尤其是2023年,资本疯狂扩张入局,药店不是为了多卖药,而是靠新开、并购、加盟混成一条“快速卖店退出”的产业链。最后一波新老板,既没卖出药,也没卖出店,只能叫苦连连。
上市企业也难逃厄运。漱玉平民、国大药房、大参林等品牌纷纷关闭门店。资本“大撤退”:股东减持、董事套现离场、私募跑步清仓,大参林老板柯金龙还因为行贿入狱,公司半年后才公告,期间股东早已全身而退。
财报也一目了然:国药一致、健之佳净利润腰斩甚至跌去六成以上,一心堂暴跌70%,漱玉平民从盈利1.33亿变成亏损2.2亿……
1.【社区医院强势分流——核心客户流失】
过去慢病患者和养生人群是药店基础盘。但最近两年,城市社区医院扩张,接地气、服务全、还能刷医保。年轻人周末去医院做针灸、推拿、三伏贴成主流。老人看慢病,也喜欢社区医院开药、直接医保结算。药店的“摇钱树”一点点被蚕食殆尽。
2.【互联网医药平台冲击——价格透明化利刃】
传统药店依赖地理位置和服务,但线上平台的发展彻底打破壁垒。买药不仅更方便,而且医保还支持比价,一查就是便宜十几块钱。互联网巨头为了引流,不惜亏本甩卖,线下药店根本玩不起价格战。如果加入平台,则平台抽佣+配送成本,进一步压缩本地利润空间。
3.【政策强监管——暴利模式终结】
医保刷卡曾是药店自带的“提款机”。一些药店通过刷医保,卖保健品、日用品,还曾爆出伪造处方、虚假交易套现上亿元的案例。可随着监管层面大幅收紧(追溯码上线、飞行检查、账户削减),违规即冻结资质,医保占营收比例直降,从六成到现在只有两成左右。
眼看主营收入崩塌,不少药店开始模仿超市、便利店:“开店送鸡蛋”“满额送礼”“0元换购”不断翻新;还有的专攻年轻人主导保健品、搞养生KOL,跨界文创、餐饮。例如:白塔寺药店成“文创堂”卖T恤香囊,童涵春堂推中药奶茶,同仁堂开健康餐厅、一心堂直接在店里卖彩票。但这些手段只能缓解一时,无法真正扭转亏损。
以速度和规模为荣的过去,成为今天的包袱。一心堂、漱玉平民门店增长幅度巨大,但管理半径过大,加盟比例太高,品控和服务变得参差不齐。益丰药房刚刚报告关闭1078家门店,多数都是经营不善的加盟模式。
奶茶、咖啡可靠频消费和创新吸引流量,药店却属于低频刚需市场——路过奶茶店会顺手买杯,谁会路过药店随手买盒药?
最根本还是服务和专业。北京、上海部分药店通过“健康讲座+免费体检+会员社群”留住社区人群,绑定使用场景,增强复购和粘性。更前沿的是“AI问诊”“中医体质辨识”等智能技术的应用,让药店升级为健康咨询一体化中心,真正提升服务价值。
药店行业的集体溃败,其实是一场优胜劣汰的市场大洗牌。粗放扩张、政策套利、资本堆积的旧模式终将消亡。未来的药店一定是精细化运营、专业深耕、服务到家者才能生存下来。危机不是终局,留到最后的人,才是下一波红利的拥有者。
药店寒冬不是唱衰,更不是终结,而是新一轮行业进化的起点。
来源:爱健康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