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文教育的三重属性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2 16:47 1

摘要:国际中文教育作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事业,并非单纯的语言教学活动,而是通过语言载体,将中国发展理念、文化与时代风貌等融入跨文化传播过程,在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中,打破认知壁垒与信息偏差,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种传播不是单向输出,而是以平

本文转自【中国文化报】;

国际中文教育作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事业,并非单纯的语言教学活动,而是通过语言载体,将中国发展理念、文化与时代风貌等融入跨文化传播过程,在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中,打破认知壁垒与信息偏差,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种传播不是单向输出,而是以平等对话的姿态促进相互理解,为国家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夯实民意基础。这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发挥着独特且关键的作用,其明确的事业属性也由此体现。同时,国际中文教育遵循着育人逻辑,既注重系统知识传授,培养具备专业素养与跨文化视野的人才,又依托学术研究推动领域内理论创新与学科建设,不断完善教学体系与标准,教育属性的专业性与规范性显而易见。文化属性则贯穿其发展始终,它以语言为纽带,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内涵与特质,让文化在语言学习中自然融入。这三重属性相互影响、协同发力,共同构成了国际中文教育的多维功能与价值定位,使其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教育发展与促进文化交流中形成合力,展现出综合价值。

国际中文教育的事业属性

从国家到地方政府,不少重要政策、文件、文章和会议讲话中都显示国际中文教育具有明确的事业属性。如教育部牵头制定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将满足共建国家汉语学习需求纳入教育互联互通合作机制;2022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积极发展国际中文教育事业》一文,呼应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文教育对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的作用。作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国际中文教育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组成部分,是国家战略与发展需求的体现,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国参与全球文化治理和世界教育中心建设的重要实践载体。通过语言文化的推广增进国际理解与交流,加强国际中文教育合作,搭建语言教育和文化对话平台。我们可以助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促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的发展,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发展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双向发力,提升中文国际影响力和中华文化感召力,为强化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离不开国家层面的规划与资源投入。教育部成立了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统筹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工作,积极开展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和多元文化交流互鉴。此外,2020年6月以来,由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及汉考国际、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等企业、社会团体共同发起成立的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在支持孔子学院品牌运营,拓宽筹资渠道,吸引中外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参与到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孔子学院的全球布局、“汉语桥”等国际项目的推进,均体现了政府主导下的事业化运作,具有清晰的战略目标和组织体系。

国际中文教育的文化属性

语言并非单一的符号集合,其中蕴含着民族精神与思想表达,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特有的历史积淀、文化风貌、价值观念特征。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在20世纪80年代,众多学者就已提出“汉语教学必然要承担起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任”。国际中文教育的文化属性不言自明。中文承载着中华文明绵延数千载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给予世界的重要文化贡献,每一个汉字、每一句诗词都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底蕴。

国际中文教育不仅是语言技能的传授,更承载着文化传播的使命。无论是从业者还是学习者,都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群体。中文丰富的表意内涵、独特的美学价值以及彰显出的“和谐”“求同存异”“美美与共”等理念,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家园注入了活力。从业者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语言教学中传递中国智慧,引导学习者以包容视角理解多元文明,帮助学习者减少文化隔阂,实现中华文化的“软传播”;学习者通过语言理解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和精神内核,有利于增强文化的亲和力,让国际中文教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承载者,更好地为中外文化交流架桥建路。

国际中文教育的教育属性

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国际中文教育虽兼有外交、经贸、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功能,但其立足点和重心仍聚焦于“教育”本身。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晰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规划与目标,并为切实执行教育强国各项任务确立了政策依据与实践路径。国际中文教育作为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肩负相应重任。

基于教育属性,必然要不断夯实教学基础,提升教学质量。一方面,应加强国际中文教育教学大纲与课程体系的研发,增强其科学性、系统性与适应性,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目标学习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应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估体系,通过科学手段准确评估学习成效,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此外,师资队伍建设同样至关重要。要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不仅要提升其中文水平和教学能力,还要增强跨文化交际与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素养。这就需要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体系,组织开展国内外培训与交流,推广先进教学理念与方法,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探索适应不同环境与学习者特点的有效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国际中文教育还可为世界教育提供更多中国方案。

[作者系西安翻译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5陕西省哲社科专项(编号:2025HZ0700)、2024年校级品牌课程建设(编号:ZK2403)的阶段成果]

来源:环球网留学

相关推荐